陈越
跨境电商人才为先
陈越
浙江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拥有良好的对外贸易基础。随着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外贸遭遇瓶颈,跨境电子商务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近年来,浙江外贸企业纷纷转型进入跨境电商领域,浙江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自主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浙江外贸竞争的新优势正在形成。据杭州海关统计,浙江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长1.2%,杭州跨境电商订单增长430倍。
在跨境电商不断形成浙江特色的同时,人才作为核心要素成为跨境电商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自1998年全国首批电子商务专业诞生后,电商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阶段。据教育部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院校共有400多所。目前,电商教育已进入专业方向细分、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体系完善、教材种类丰富、教学方式灵活的相对成熟期。
然而,随着电商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跨境电商的急剧扩张,电商人才培育也迎来瓶颈期:一边是求贤若渴的企业,一边是就业无门的人才,看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无法进行有效对接,是资源与人才的极大浪费。仔细研究当前中国的电商教育,不难发现三个显著的问题:
一是不接地气,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作为新兴事物,跨境电商仍处于知识积累探索阶段,尚未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课堂教授的内容与实践发展的速度脱节,新增内容未能及时补充,过时内容未能及时修订。
二是质量堪忧,复合型人才稀缺。尽管有数据显示,近十年来电商专业毕业生超过90万人,但是目前市场上人才供给参差不齐,能够同时掌握技术、贸易专业知识经验、经济常识和管理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少之又少,且缺乏相关培养机制。高端人才稀缺使“人才荒”现象愈加严峻。
三是流动频繁,员工忠诚度较低。截至今年1月,在中国海关总署进行备案的中国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企业已经超过2000家。跨境电商的爆发式增长,进一步激化了人才争夺大战。由于市场和教育部门供给能力疲软,企业间“互挖墙脚”的现象屡见不鲜。核心层变动让企业面临经营成本增加、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基层员工接二连三的出走,导致企业内部职位链松散,“军心”不稳、声望受损。
那么,如何走出这座迷雾森林呢?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上述问题,对症下药、四面出击:
——结合产业,明确培养目标。各大高校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及跨境电商的发展趋势,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力争培育出具备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基础、计算机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知识,熟悉企业经营运作及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流程,能够为企事业单位、政府及有关组织进行电子商务系统及营销的策划、开发、管理,信息技术支持的全能型人才。
——落脚岗位,改革高校课程。各类院校应进一步细分电商专业,根据岗位要求的不同有所侧重地改革原有课程体系,重点培养核心技能。一方面,应遵循短周期循序渐进的规律,设置网络技术与商务管理相结合、专业基础拓展和专业交叉课程并存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应建立电子商务基本技能实训体系、模拟实训体系、系统建设实训体系、综合实训体系等以提高就业能力为主的实践课程体系。同时,将实践成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评价体系。
——对接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应坚持完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由企业下发“订单”,与高校一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工学交替的形式,敦促年轻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勤学善用、查漏补缺,实地感受行业运行的真实脉搏。
——立足市场,拓展教育平台。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联合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培训。目前,杭州市共有57所中职院校、19所高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职业院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满足行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致力于输出一批使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的初、中级技能人才,以及既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懂得商业经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未来,以职业人才培育为方向的电商人才培育或将成为电商人才的重要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