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秀君
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文/余秀君
新常态下的机构编制工作,要以百姓的“获得感”指引改革方向,用百姓的“获得感”检验改革的成效,靠百姓的“获得感”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力量。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落地见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始终以民心所向定目标,重视百姓的“获得感”,是新一轮改革的明确导向。机构编制工作,也要以百姓的“获得感”为攻坚方向。
以百姓的“获得感”指引改革方向。目前,长期广受诟病的政府“缺位”、“错位”、“越位”问题在各地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期间在参加广西团审议时强调:“简政放权不能‘自由落体’没人管。”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这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政府履职必须到位。各地都在大力推动的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就是从百姓的“获得感”出发,公开晒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和权力运行,确保政府履职到位。李克强总理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继续严格执行国务院‘约法三章’。”在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硬约束下,机构编制部门一方面要继续结合简政放权、事业单位改革、行业体制改革核减收回编制;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用核减下来的编制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部位工作力量,充实基层、尤其是基层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等领域的编制需求。这一控一增的背后,体现了保障民生的理念,是立足百姓“获得感”而做出的改革探索。
用百姓的“获得感”来检验改革的成效。机构编制部门从百姓的“获得感”出发,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切身利益和企业诉求,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解决问题,推进各项改革。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晒出了提前完成本届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减少1/3目标的成绩单,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每一项取消下放审批事项的背后,是啃不动也得啃掉的硬骨头,是艰难的利益博弈。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作为检验改革成效试金石的百姓“获得感”还不够明显,主要表现在:社会民生领域审批事项精简幅度低,百姓切身感受不强烈;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取消下放少,企业感觉松绑不明显;部门层级间统筹协调不够,审批权力运行规范性需进一步加强等。努力的方向是瞄准制约经济发展、束缚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能取消的取消,能下放的下放,切实提高精简事项的含金量,进一步完善百姓和企业对审改工作的参与机制,增加他们的话语权,畅通他们表述诉求的渠道,用群众的“获得感”来倒逼改革“含金量”的提升。
靠百姓的“获得感”来汇聚改革力量。对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机构编制工作总有一层揭不开的神秘面纱。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机构编制部门牵头承担了多项重大改革任务,每项都与百姓利益攸关,对机构编制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是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要依托百姓的“获得感”,达成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力量。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切实做到以百姓心为己愿、以百姓事为己任,让群众了解机构编制工作,赢得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为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