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缘起思想及其对蒙古地区的影响

2015-01-30 08:26青格乐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5期
关键词:蒙古族佛教

青格乐

(西藏民族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佛教缘起思想及其对蒙古地区的影响

青格乐

(西藏民族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摘要】缘起思想谓为佛教理论基石,自原始佛教的基础缘起思想建立起来后,随着佛教教义教理的演变和发展,缘起论的释义与内容方面也不断地发生着充实、发展与变化,思想内核愈加饱满与丰富。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长期而深入的传播与影响,其所承载的缘起思想在蒙古游牧民族生产、生活及精神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深刻影响与塑造着蒙古民族的游牧文化与生态价值观念。文章试图从历史的线性角度及地域的跨度上,把握缘起论的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脉络及思想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论及缘起思想在蒙古地区的应用与影响。

【关键词】佛教;缘起论;蒙古族

一、基本缘起思想的建立

自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领悟并收徒传教以来,佛教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佛教产生的时代,同时存在着婆罗门思想、六派哲学及诸多种沙门团体的学说,他们对于世界万物的产生及现象见解各异,都持有各自不同的主张与看法。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经于六年的苦行,又于菩提树下禅坐,顺观、逆观十二因缘,最终夜睹明星悟到“一切法无非是缘起”的道理,提出宇宙一切事物的生灭变化皆由因缘聚散所致的理论,开辟了佛教缘起思想。“缘起”是梵文Pratityasamutpāda的意译,即诸法因缘而生、因缘而集。原始佛教时期,业报轮回、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理论皆为佛陀的立教之说,是释迦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所讲授的根本内容,其中贯彻了佛陀所领悟到缘起思想,也可以说皆是对缘起思想的不同维度的运用与阐发。缘起论的提出,给人们的修行与解脱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与方法,也使佛教在当时的众沙门思潮中独树一帜、地位显著。

二、缘起论的发展与演变

历史上,自原始佛教的基础缘起思想建立起来后,随着佛教教义教理的演变和发展,缘起论的释义与内容方面也不断地发生着充实与变化。伴随着佛教发展的脚步,缘起思想明显地烙上了历史的痕迹,逐渐形成了轨迹清晰的发展脉络及各具特色的缘起论思想。

佛教初期,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印度本有的“业力”思想的影响下,结合所觉悟到的缘起法则,着重从各个角度阐发宇宙的万事万物以及人类的生命现象都是业因招感、因缘聚会而生成的。这一原始佛教时期的缘起论思想一般被称为“业感缘起”。业感缘起主张由烦恼恶业而招致苦果,因果相续六道辗转生死轮回,是为小乘的缘起观。

随着佛教发展出大乘思想,缘起观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与演变。大乘中观派所提出的“中道缘起论”逐渐为时人所接受。大乘中观派的奠基人龙树提出了以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基础的中道缘起思想。龙树在《中论》中提出了“缘起”即“假名”、“假名”即“中道”的三谛观。认为世间万法是因缘而起的,依着众多因素和条件所产生的事物本身并没有一个独立不变的实体,因而是无自性的,即自性本空。缘起与性空为一体、同时。如此将缘起与性空统一起来,不堕生、灭、常、断、一、异、来、去八边的思想,即为龙树所阐发和提倡的中道缘起说。

到了贵霜王朝向笈多王朝变迁之际的公元四世纪左右,随着大乘经典的日益丰富,瑜伽行派应运而生。瑜伽行派的出现是对中观学派的批判和发展,它所主张的是“阿赖耶缘起论”,并持有种子变现说和唯识无境说,提出“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的主张。瑜伽行派与大乘中观派相同,也承认世间诸法自性本空,但与此同时,它还强调世间诸法所呈现纷繁差别的一面。并认为世间一切诸法及其纷繁差别之显现,并无真实体性、非为真有,都是由心识分别所造成的,皆是主观之识的转变,而心识中最根本就是阿赖耶识。该派以阿赖耶识为心体、心王,并视之为万法所依之体,主张“一切法皆是唯识所现”,把缘起归结为阿赖耶识的作用。

大乘佛教末期,大约公元七世纪以后,受当时印度思想界主流思潮的影响,密宗开始盛行,其宣扬六大缘起论。主张地、水、火、风、空、识此“六大”为法界体性,世间万物、众生乃至出世间的佛果境界,皆为“六大”所造,无一不是“六大”的显现。这即是所谓的“六大缘起”,是密宗在分析宇宙万有的来源问题时所提出的基本思想。六大缘起论较为系统地释析了法界的形成及发展问题,六大自性相互消长,从而法界生息变幻无穷。此外还提出了六大无碍说,主张众生之六大与佛之六大融会无碍,由此推出“众生外无佛”、“佛

外无众生”。尤为特别的是,其宣称六大即是佛身,把一切现象归结为佛的显现,从而将其理论推向更加神秘的境地。

佛教发展到中国,受到中国传统的心性论的作用与影响,出现了以《大乘起信论》的说法为代表的“真如缘起论”,以一真如统摄万法,强调一切是“真如”的变现,世间的成住异灭与杂染垢净、众生的生死流转与解脱涅槃,全都离不开“真如”的作用。中国佛教宗派华严宗据《华严经》思想主旨,结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佛教缘起论加以阐释和发挥,提出“圆融法界无尽缘起”,简称为“法界缘起”。华严宗用法界来表示现象与本体的统一,通常在描述世界本原、众生本具的佛性之时运用“法界”这一概念,认为法界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华严宗所提倡的“法界缘起”,即是指世出世间宇宙万法、一切现象皆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作用下自然现起妙用,相涉相生、相即相入、互为因果、互为缘起,联结构成事事无碍、重重无尽法界大缘起网,故称之为“圆融法界无尽缘起”。

以上概括性地阐述了佛教缘起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及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不断得到充实、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脉络和思想情况,涉及了小乘佛教的业感缘起论、大乘中观派的中道缘起论、瑜伽行派的阿赖耶缘起论、密宗的六大缘起论,以及真如缘起论和圆融法界无尽缘起等。从缘起思想发展脉络和历史轨迹中,能够发现缘起学说并不是僵硬刻板、一成不变的,它自身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变化展现了其内在的生动与活泼,证明了一种思想只有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地充实发展自我,才会保有生动的存续性和不朽的生命力。佛法于世间亦是如此,正如佛教典籍《维摩诘经》中有言“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缘起论的形式尽管不断地发生转变,然而其缘起性空的思想核心却从未发生变化,贯穿于各家各派的缘起学说的始终,作为缘起思想的灵魂要素与核心内容。

三、缘起思想于蒙古地区的应用与影响

缘起论是佛法的核心与特质,其重在寻常日用,所谓实践出真知,缘起思想的精华就在于实践。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长期而深入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思想逐渐渗入到蒙古民族的精神血脉当中,其所承载的缘起思想也深刻地作用于蒙古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领域,启迪并塑造着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性格、精神思想及草原生态文化。

蒙古族世代生息于广袤的草原之上,与大自然直接接触,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游牧文化。草原游牧文化的存续与良好发展关乎着蒙古民族的生息与命运。通过宗教信仰而作用于游牧文明之中的缘起思想,通过独特的视野维度,揭示了世界上并没有孤立独存的事物,诸法之间相互依赖、普遍联系,启迪着蒙古民族自身发展的和谐共序以及对于草原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热爱。蒙古民族认识到必须要彻底抛弃征服式的、主宰性的思维模式,换之以一体平等、和谐共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缘起视角,抱之以自利利他、共荣共存的大乘心态,放之以登高远望、持续发展的开阔视野,来进行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才可能真正实现蒙古地区的民众与草原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与良性循环。蒙古民族将缘起思想具有的可贵的文化品质,如万物平等、和合共生、因果相续、自利利他,应用于对自然、社会的认知及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创造并谱写着独特的草原游牧文化与生态文明。

作为佛教核心与精髓的缘起思想,不论是对于草原生态文明的建设、民族社会的和谐发展,还是对于个人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与积极意义。佛教缘起思想及其所蕴含之开阔的观待视野、可贵的精神品质和高尚的生命追求,为蒙古地区社会的发展、草原生态平衡的维护、蒙古族精神文明的提升,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维度和颇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启示意义与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陈兵.新编佛教辞典[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

[3]多识·洛桑图丹琼排.佛理精华缘起礼赞[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4]曹曙红.聚散因缘——佛教缘起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5]乔凤杰.“真如缘起”之我见[J].广西社会科学,2003,(7).

[6]赖永海.缘起论是佛法的理论基石[J].社会科学战线,宗教哲学,2003,(5).

[7]李琳.佛家缘起说的生态哲学内蕴[J].社会科学家,2010,(1).

[8]董群.缘起论对于佛教道德哲学的基础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6,(1).

作者简介:青格乐,女,蒙古族,哲学硕士,西藏民族学院。

【中图分类号】B916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蒙古族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蒙古族图饰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佛教艺术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