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残像——忆老济南商埠的里弄民居

2015-01-30 04:56朱晓前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8期
关键词:里弄居民

朱晓前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

依稀残像——忆老济南商埠的里弄民居

朱晓前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

【摘要】济南建城,距今已有四千六百余年了。济南的里弄大多存在于原商埠区的核心区,如经三路、经四路、纬三路、纬四路等路段。在商埠区逐渐繁荣的20世纪20年代,济南地图上开始出现数以百计的“里”的标注。

【关键词】残像;老济南;里弄;居民

济南建城,距今已有四千六百余年了。古代齐国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济南设立了“历下城”。西晋永嘉年间,济南由东平陵城迁往历城,地域扩大,济南便成为了这一代的经济中心。明朝洪武年间济南就已经成为了山东省的政治中心。在鸦片战争以前,济南作为山东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是封闭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山东也成为了列强宰割的对象。德国强行修建了胶济铁路,清政府把济南设为“华洋公共通商之埠”。

1904年济南开辟商埠,界址划定为:东起十王殿(今馆驿街西首),西至北大槐树村,南沿长清大街,北以胶济铁路为限。在布满坟场的田野上,开始了街区和里分的兴建。受天津、上海等地新兴民居建筑趋势的影响,济南也开始兴建里弄。形式总体模仿上海石库门和天津的里弄,一般供给私人企业和员工居住使用,位置适中、交通方便。

里弄住宅是在中国居住环境中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生长起来的。里弄空间,无非就是住宅区内部行列式的街巷空,在北方称作“胡同”,在南方称为“弄堂”“巷子”。随着旧城改造,长短宽窄不一的里分连同其中的院落,渐渐销声匿迹。

“里”是什么概念?它是商埠民居的经典形式,老济南俗称“里分”。“里” 的本义与空间、尺度有关。“里”作为和居住有关的组织单元,是和历代的城市编户制度息息相关的。通常所称的“里坊”一词是和 “里”和“坊”的同义反复。氏族制度破坏之后许多家族开始混居,各国君主、朝廷为统治管理方便开始在城中进行行政上的划分。这种划分出来的聚居单元,就称为“里”。“坊”的含义与“里”相同。《辞源》解释坊为“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济南人俗称的“里分”,应该是“里坊”的谐音。

近代里弄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中西混杂的产物,是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社会“西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变化。让人感兴趣的是里弄恰恰又最彻底地表现了一种中国城市住宅的基本特性。上海旧城区的居住建筑,最早可称为“里弄式”住宅的,实际上就是这种南方低层院落式住宅在19世纪中后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变种。为了在小块私有土地上建造一些密集的、低层的、独门独户的出租住宅,而逐渐由原来的三合院住宅演变成联立住宅。

所谓旧式里弄住宅是脱胎于各地传统民居形式,并按联排式的布局建造的一种住宅形式。旧式里弄住宅在上海就是石库门住宅,大约产生于19世纪中期,也是最早的一种里弄住宅类型。这种里弄住宅依照分户单元的平面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三和院式、四合院式和二和院式。其中以三和院式应用最广。“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群的基本单元。古代的房屋以“间”表示单体建筑的大小规模,而以“院”来表示建筑群的大小和规模,如“几进院”。院的四面都有房屋的建筑空间叫四合院。无倒座或者缺一面厢房的叫三合院。只有南北房而无东西厢房的叫两合院。

济南的里弄大多存在于原商埠区的核心区,如经三路、经四路、纬三路、纬四路等路段。在商埠区逐渐繁荣的20世纪20年代,济南地图上开始出现数以百计的“里”的标注。在经三路、经四路、纬三路、纬四路围成的区域内,曾有福康里、长荣里、建兴里、东仁里、安仁里五条里弄。

老济南里弄的格局大多是这样:从经路或纬路上,垂直辟一通道深入街区,通道的两侧建许多院落,通道一头是死的,一头临街,建有拱形门或门楼,门楣嵌石板,镌刻里分名称。规模大的里分通道宽阔,石板铺路,两侧院深房阔,出口是起脊大门楼,黑漆大门,大门洞里白天有卖开水的茶炉,夜晚关门上锁。中小型里分的通道较窄,两侧院落也小一些。

现存的里弄随着城市的改建、拆迁,数量已经不多。在经二纬四路口,从路口向北走不到100米,就能看到道路两侧分别有一个里弄。西侧的里弄是福东里,还保留着原始的拱门,“福东里”三个古朴的大字,诉说着这条里弄的沧桑。如今的福东里北侧已经建起了楼房,南侧现有纬四路20号—28号5个街牌号(双号),都是青砖门楼的平房院落。现在在这里居住的大多是租房的住客,租客大多是在街上做生意的人。街道西侧与福东里遥遥相对的就是仁美里,这条里弄的民居还在,不过大多已经落锁。

20个世纪70年代,笔者的童年曾经在经七纬四路的“至德里”度过。穿过里弄的拱门,里面是连排的合院式住家,每家都是独立的四合院,且并排相连,依稀记得大致有四排。走过直冲胡同口的公共小路,尽头就是笔者的姥姥家,那里有慈祥的姥姥和“老右派”舅舅的一家。每到节假,妈妈都会带领全家与亲戚们在这里团聚,大人有说不完的话,孩子们有闹不完的乐趣。这样的景象一直持续到笔者成年,回忆里都是满满的亲情和幸福的回忆。这一处房产是笔者姥爷的遗产。姥爷年轻时在济南商埠开办诊所,随后建成“和平医院”。20世纪80年代中期,笔者的大舅从美国叶落归根;他老态龙钟、思乡心切,打算回来后把曾经与父亲一起打拼过的“和平医院”收回来,安度晚年。作为姥爷的长子,是完全有理由继承这笔房产,但现实是冰冷的:物是人非,“和平医院”早已被国家收回、派作他用了。老人家最后依依不舍与亲人们道别,遗憾地回去了。

如今,即便是装满我童年、少年幸福回忆的“至德里”,也早已在多年前夷为平地,原地盖起了高楼。我感到,老街老建筑一旦消失将再也无法弥补。一座城市是否值得人怀恋不在于它的奢华或妖娆, 而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它独特的感染力;在于它与历史是否和谐一体, 是否有个性有魅力。它们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生动载体, 是城市风貌特色的具体体现, 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因为老街老里弄途释和记忆着老济南的历史,依稀可以辨老济南的城市文脉。我们所说的城市文化, 不仅限于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城市所具有的各种物质形,也包括该城市居民所具备的精神意识形态以及环境文化的内容。

城市的文化底蕴,绝对不是城市的高尚阶层兴致所致,就可以一瞬间形成的。它源自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普遍、自觉、长期的追求,以至于追求雅致的文化、精细的文化,成为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氛围。

这些每一处历史街区和每一个老建筑都有它的故事,它们是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我们在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时必须对它有一份特殊的关照,让它有一席之地。如果它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它的文化就是没有厚度可言的。对于城市文化品位来讲,缺乏厚度的城市文化,文化的含量是不足够的,文化的质量也不可能达到一个高的境界。

一个城市的人文关怀,在建筑环境中应有所表现。从平常和当代生活中找回属于当代中华民族自己的身份。没有平民文化的城市,走在大街小巷上基本看不到本地文化符号的城市,是乏味和空洞的。城市的档次到底不在于高楼,在于特色。你所有的别人没有,这才是最宝贵的。

老建筑拆除让很多人成为没有童年记忆的一代,这样会对一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没有对故乡的认同感,这是个怎样性质?这必定会使人变成一个只认钱,没有别的追求的经济动物。

老济南留下了许多老街及其老建筑,它们是这座城市凝固的记忆,是城市的历史博物馆。老街老房子诠释和记忆着老济南的历史,蕴藏着济南的城市文脉。关键在于,政府是在乎老建筑拆掉建房产的商业价值,还是在乎老建筑本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里弄居民
大山里的居民(中国画245cm×120cm 2020年)
上海里弄研究文献计量分析述评(1980—2021年)*
石器时代的居民
上海石库门里弄房屋分类情况简析
为居民提供“叫醒式”服务
多元与包容
——上海里弄居住功能更新方式探索
多元与包容
上海里弄认同的多层线性分析与政策建议
小里弄蕴藏大文化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