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15-01-30 05:40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藏区四川省群众

杨 军

(中共乐山市五通桥区区委 四川 乐山 614800)

通过实地调研甘孜州雅江县河口镇本达宗村,解剖麻雀,深入思考,藏区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关键是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搞好分类指导、实现整村推进。

一、基本情况

甘孜州雅江县河口镇幅员面积485 平方公里,耕地5135 亩,总人口7760 人,是典型的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少的藏区镇乡。

本达宗村全村共139 户574 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15 人),已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有104 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8%。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50岁,文化程度均为小学。全村耕地仅158 亩,主要种植土豆、青稞等适宜藏区栽种的作物,基本无经济作物;全村牛存栏仅180 头,养猪仅180 头。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因病因残致贫

本达宗村已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中有51 人是因病因残致贫,占该村贫困群众的49%,在所有致贫原因中排第一位。家庭成员残疾、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等原因造成劳动能力弱化或丧失,使得部分贫困群众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医疗费用的加剧支出还直接导致债台高筑,造成巨大身心压力,让这类贫困户丧失了摆脱贫困的信心。如:该村一组村民军巴慈西,本人已是72 岁的老阿妈,患有类风湿病,行动不便,没有劳动能力;其儿子因故去世,儿媳意西拉姆36 岁,患有骨结核病,只能从事简单的基本劳动,整个家庭目前每月仅医疗费用支出缺口就近千元。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大骨节病、包虫病、骨质增生等地方病是困扰四川省藏区群众并造成其致贫的主要病种。

(二)资金技术缺乏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这部分群众文化水平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打工应聘也与非贫困户存在较大差距。以该村为例,目前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中有33 人是因缺乏资金和技术而没有发展空间致贫的,占到32%,这是一个很大的比例。如:该村一组村民汪吉,其儿子已年近40 岁,由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不懂技术,在附近电站工程等项目招收技术工人等工作中无法被录用,很难获取稳定的务工收入;又因为家中没有发展生产的资金,仅靠捡拾松茸等季节性劳动获得非常有限的收入,每年收入仅几千元,勉强维持家用。

(三)子女教育支出

因上学等长期性支出致贫也是目前致贫的重要原因。一个家庭中有几个孩子上学,教育累计支出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仅这就足以让收入不高的家庭步入贫困行列。目前,在该村贫困群众中,有20 人因供孩子上学等较大、长期性支出致贫,占19%。如:该村二组村民康妹妹(藏族、女、76 岁),由于其子余水生多次离异,育有3 名女儿,两个女儿已就读大专,小的女儿还在读小学二年级,全家每年在子女教育上开支就近万元,而其年收入仅8200 元。就四川省藏区基础教育情况来看,目前仍有部分藏区中心小学没有实现寄宿制,部分家庭因长距离的接送孩子或在学校附近租房,较大的增加了孩子供读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脱贫压力。

(四)重大变故影响

目前四川省藏区大部分群众家庭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当出现劳动力亡故、自然灾害等突发意外或重大变故时,给家庭带来的打击和影响相对较大,往往使原本经济尚可的家庭立即陷入巨大危机,被迫进入贫困行列。如:该村二组村民白马翁姆,其丈夫(家庭主要劳动人口)突然病故,丧失了这一主要劳动收入来源,其全家人均收入水平一下子就降到了贫困线以下。

三、实施精准扶贫的对策措施

四川省藏区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1 个县级市30 个县,总面积23.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00 万,境内矿产、水利、地热、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少数民族人口居多,农业人口为主,村落间距离较远,基础设施薄弱,经济、交通、文化欠发达,群众脱贫难、返贫易,所以四川省藏区精准扶贫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综合施策、整村推进。通过此次的入户走访调查,结合国家及四川省的现有政策、以往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村级班子和阵地建设是藏区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关键

四川藏区地貌复杂、人口分布散,主要以村级单位聚居,不具备大规模集中发展条件,实现脱贫奔小康,必须坚持整村推进,以村为单位发展产业项目。一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通过选派“第一书记”、培养年轻干部、选拔致富带头人进入“两委”班子等方式打造一支年龄合理、文化程度较高、创业精神较强的村级领导班子,增强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基层组织力量。二是加强村级阵地建设。根据当前藏区基层阵地建设实际情况,将其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体育发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形成标准的现代化的村级活动阵地,吸引藏区农牧民将业余时间从宗教活动转移到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上来,进一步开拓农民的视野,增强脱贫致富能力,从理念和技术层面为创业发展及时提供有效信息。

(二)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是藏区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根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事业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必须加大对藏区“9 +3”免费教育支持力度。一是强化义务教育。增加藏区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实行寄宿制,减轻学生上学成本;全面落实县长、教育局长、校长、村长、家长“五长”负责制,解决藏区学生辍学外出打工问题,让适龄孩子都能接受法定教育。二是重视职业教育。扩大藏区青少年职业教育受惠面,提高藏区青年文化技能水平,改变藏区职业教育薄弱的现状,为藏区群众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三)帮助有条件的贫困户实现有人就业是藏区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捷径

四川省2015 年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260 元、1380 元、1500 元,五口之家中一人就业就可全家脱贫。一是突出抓好就业培训。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广泛开展青壮年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藏区群众就业能力。二是大力扶持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四川省藏区的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等优势,通过发放农村妇女小额贷款、青年创业贷款、税费优惠与减免等措施,帮助有条件、有项目的贫困户自主创业、带动就业。三是帮扶贫困家庭学生就业。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录用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和职教生,定向招录西部志愿者吸纳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和职教生,同时,派遣方向向藏区贫困地区倾斜,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和贫困地区村级组织建设问题。四是适度增加公益性岗位。有条件的政府单位要面向贫困群体适度增设社区网格员等社会化服务类公益性岗位,帮助部分就业困难的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

(四)加大道路交通设施的投入是藏区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基础

“要想富,先修路”,四川省藏区地广人稀,因受交通瓶颈制约,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藏区扶贫攻坚必须交通先行。一是升级国省干道。四川省藏区国省干道普遍存在道路狭窄、雨季多滑坡落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道路运力,增加了运输成本。要增强区域发展交通承载能力,确保项目进的去,产品运的出,大力促进产业发展,必须加大对藏区国省干道的优化升级力度,持续增加道路安保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强道路运力、降低运输成本。二是建设旅游公路。重点建设一批直通旅游景点的快速通道和景点间的旅游环线,方便游客前往旅游景点,扩张旅客接待能力,充分发掘藏家乐等具备藏家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促进藏区旅游产业发展。三是改造乡村道路。四川省藏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道路以土坯路为主,交通不便,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实现藏区脱贫致富,必须以村为单位,结合各村实际,加快推进以乡村道路硬化为基础的水、电、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和出行,为藏区扶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

(五)对特殊贫困群众实现政策兜底是藏区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明确要求,在扶贫攻坚计划中要“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建议从省级层面加快研究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提高低保标准,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在低保等制度外,结合正在实施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群众以土地等资产入股扶贫项目,适当增加收入,缓解政府层面财政、政策兜底压力。

猜你喜欢
藏区四川省群众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多让群众咧嘴笑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