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利 汪 勇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情感动力是人在社会实践与交往中形成的丰富情感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活动产生的精神推动力。人的情感来源于人的感觉,人的感觉来源于人的需要,因此,情感归根结底是根据需要而产生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因而作为意识而存在的情感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从而推动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爱国主义情感源于人们渴望得到社会归属感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爱国行为的精神动力。马克思很早就意识到了情感的重要作用,“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他认为人们对一定对象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后,就会形成追求该对象的强大动力,进而影响和推动人的行为。黑格尔也指出,“冲动与激情是一切行动的生命线”,“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曾完成,也不能完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儿女在爱国主义情感动力的推动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民族尊严与利益。
郭海燕在《爱国主义新论》中指出:“爱国情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祖国产生的深厚感情和热爱的态度。表现为对符合国家、民族利益的事产生肯定、热爱、自豪、参与、投入、负责的体验;对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和人产生否定、排斥、抵制、憎恶、仇恨、义愤的感情。”爱国主义首先表现为一种情感,正如列宁认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因此,爱国主义情感是爱国主义形成的基础,这种情感动力推动着爱国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古代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浓厚的忠君色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主就代表国家,因而这一时期的爱国就是“忠君报国”。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把对臣民的统治说成是代表天的旨意来执行。因此,人们把统治者称为“天子”,忠于天子就是忠于国家、忠于天意,而天意是不可违的。这种君主至高至上的情感,推动着无数仁人志士甘愿为统治者的江山(国家)的统一与和平抛头颅、洒热血。在古代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中,也首要突出了“君为臣纲”,忠孝都是当时倡导的主要道德观,忠是孝的基础同时又是孝的最终归宿,因此,当忠孝不能两全时,要把“忠”字摆在首位,甚至不惜大义灭亲。体现这一爱国主义情感动力的典型例子要数诸葛亮写予当时君主刘禅的《出师表》一书,其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因此,才有“读《出师表》不落泪者,为不忠”这一历史说法。
近代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基于西方列强入侵、国家几近危亡、中国逐渐丧失独立主权的背景下产生的。1840 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实现民族解放与国家富强就成为近代中国人追求的最大爱国主义目标。在这一情感动力的推动下,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相继爆发了追求民族独立和自强的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在这一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动力的推动下始终没有放弃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闭关锁国的盲目探索到打开国门积极向西方学习,无不体现了自立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动力的巨大激励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同时,他又指出,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这个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通过三大改造,顺利地进入了社会主义国家,从此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真正探索。1987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实践表明,我们所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坚持高度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新时期爱国主义就是爱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时期亿万华夏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感动力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必将凝聚最广泛的力量,把爱国主义热情融入在爱国的实际行动当中,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人们对对象产生情感的性质,主要受到主体内在价值尺度的支配与调节,是主体根据需要满足与否的感觉形成的倾向性情感。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从感觉中得到满足、愉快、喜悦的肯定性情绪体验;反之,当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从感觉中获得恼怒、遗憾、痛苦的否定性情绪体验。爱国主义情感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情感,心理学上认为,人的社会情感主要包括爱、归属等情感,爱国主义体现为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即人们希望与祖国之间建立一种依附、归属关系,将个人的安全、归属与自我实现与国家的安全、兴衰联系在一块。因此,人们的这种需要决定了他们维护祖国利益的爱国主义情感,维护祖国利益也就是维护自身利益。人们对他人的情境、情绪的体验,也是以自身的感觉体验为基础的,即人们总是以自身的价值尺度来评价自身与他人的情感。当一种情感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一致时,就会产生好感和情感共鸣;当与自己的价值标准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在历史上,我们总会看到人们对一些卖国贼恨之入骨,就是因为这些人对祖国的情感完全背离了绝大多数人的积极爱国主义情感,完全是牺牲祖国利益、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来谋求一己之利,因而得到人们的普遍唾弃。
人的情感一旦产生,就会对自己和周围的人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当一个人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动力推动下,不仅会使自己的行为积极地践行爱国主义,同时也会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爱国运动的行列。南京师范大学朱晓蔓教授认为,人的爱国主义情感体验的产生首先会经历情动体验阶段。它是由于受到自己以外的他人的情绪激发、感染,或特定环境的影响,由于情绪的传递性功能、感染性功能发生而造成的。同时,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动力的感染性还可以表现为群体的情绪感染,即通过爱国主义情感在群体中播散而引起整个群体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进而对群体的爱国主义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当下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的同时,爱国主义情感也可以借助于网络这一平台在短时间内感染更多的人。
爱国主义情感作为一种情感有时直接来源于感觉,有时又受一定的理智控制,因而往往呈现出一定的起伏性、不稳定性和波动性,因此,爱国主义情感对爱国主义行为的促进作用也呈现出一定的跳跃性、冲动性和易变性。爱国主义分为理性爱国主义和非理性爱国主义,理性爱国主义受理性爱国主义情感的支配,非理性爱国主义情感往往导致非理性爱国主义行为的发生。例如在中日钓鱼岛事件中,人们强烈的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情感瞬时爆发,从而做出一系列偏激的行为,最终不仅不能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反而使国人自身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相对于以维护祖国利益为至上的理性爱国主义而言,这种做法显然是非理性爱国主义的表现。因此,要使人的爱国主义情感稳定地发挥作用,就必须把理智和情感结合起来,用理智来合理地控制情感。
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同样的,作为支配爱国主义行为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也有不同的表现。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表现为对统治者绝对忠诚的思想观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表现为抵御外辱、实现祖国的统一的理想信念;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表现为坚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因此,爱国主义情感的时代性决定了当下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情感教育是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情感交流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人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人们在相互依赖、彼此尊重的心理基础上,将正确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动力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需要通过情感教育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
人们对待情感的态度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的,正是这种认识形成了人的相应认知结构、价值观念。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首先要使人们对祖国的制度、文化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为一些不良外界言论随意蛊惑。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也层出不穷,有些西方国家利用这些经济发展当中必然出现的问题进行大肆渲染,企图蛊惑民心,令人们怀疑社会主义制度,借机推行西方的社会制度和所谓的普世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引导民众尤其是情感易于波动的中学生、大学生对目前的国情有清醒的认识,使他们既要看到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也要正视我们在发展当中遇到的问题;既要看到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具有的一定优势,也要看到这种制度背后的根本性矛盾和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巨大优越性,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感并把这种情感践行于实际的爱国主义行动之中。
人们的情感容易受到其他人的感染与影响,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普遍的情感,更易受到周围人的感染与带动。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统一与繁荣富强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爱国主义之歌。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情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情操,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大无畏精神,闻一多的“宁可跪着死,不愿站着生”的英勇气概等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教材。可以通过多媒体、革命纪念基地的实地参观学习等途径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感召力,让人们在实践学习中了解这些事迹背后的故事,在耳濡目染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把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并外化为实际爱国行动。
爱国主义情感的波动性决定了这种情感的理智与非理智成分并存。当爱国主义在非理性情感的支配下时,这种爱国往往就表现为一种盲目的爱国,在别人情绪的感染下进行的不顾全大局的一种非理性爱国。“审时度势,形成对国家形势和国际环境的理性认识,是理性爱国的前提。”所谓的理性爱国,就是以一种理智的心态来引导爱国的情感和行为的方式。有人说,如果说爱国情感是一辆汽车,那么理性就是掌控汽车的方向盘,判断理性非理性的关键就在于是否以国家利益为重。因此,有必要对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合理的理性引导,并使这种理性情感为真正爱国提供精神动力。
情感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产生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相适应的,使其成为合格成员的那种情感。为此,情感教育一要促进与一定社会要求及价值观相适应的积极情感的形成;二要调控、消除那些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消极、颓废的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动力的具体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同的,因而相应的情感教育也应凸显一定的时代性、针对性。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情感动力主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因此引导人们对国情的理性认识,在看到已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正视仍面临的巨大挑战,坚定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1]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黑格尔.精神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29.
[4]郭海燕.爱国主义新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
[5]列宁全集(第2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
[7]顾海根,梅仲荪.爱国情感教育心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姜莎莎.理性爱国主义教育新思路[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1).
[9]杨红.大学生爱国主义与理性爱国教育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6).
[10]张志勇.情感教育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