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文明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广东 广州 511450)
20 世纪,古老的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第一次巨变的领导者是孙中山。近代以来,一些仁人志士曾提出过多种救国主张,并为此进行努力和实践,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在丧权辱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他们并不能从根本上给处在危亡边缘的中国指明正确的出路。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孙中山先生致力于中国革命,力求唤醒民众,改变中国之现状。他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并于1911 年10 月,领导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并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其国内意义深远,同时具有国际影响力,列宁把辛亥革命看成“亚洲的觉醒”。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正如历史学家胡绳先生所言:“如果脱离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全过程来看,也许会把辛亥革命看作不过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是它并不是不结果实的。”这句话是说,要把辛亥革命放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待,要充分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同时认识和反思其失败的教训。辛亥革命的失败,应该不是偶然,究其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看:客观上,是由于帝国主义用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主观上,也就是从人自身的因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局限性,缺乏先进、科学的理论武装革命者的头脑,未能建立起坚强的革命政党,成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孙中山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深感“知难行易”。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要想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必须有一种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正当志士仁人、先进的知识分子苦苦求索追寻的时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不能万事大吉,不意味着就能够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和万能的教义,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指南。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有生命力的,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所决定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不是一味照抄照转、照搬,而是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其它国家化(本土化)的问题,就中国而言,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何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及理论命题,它在主流话语中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然而,对于如何理解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存在着一些争议。这些争议既有政治层面的,也有学术层面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过程。比如,恽代英在1920 年指出:“我们的任务,在寻求一个适合国情,又合于共产主义的方针来”。张太雷在1921 年提出:“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陈独秀和李达等人在1920年代从不同视角对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进行了相关的阐释。“中国化”是艾思奇最先提出的,他首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毛泽东是最早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并且他的影响最深远。
1938 年9 月到11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和会议总结,第一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教条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关系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提出来。《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是毛泽东率先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基本标志,是一种合乎历史必然性的理论思考结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作为中国革命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坚持与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紧紧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表明了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立场,体现了一种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论;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要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三是,要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融合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形成符合中国人思维定势和语言习惯的新理论。四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宣介和信仰,在丰富着中国人的语言符号、话语体系,改变着人们的认识和改变世界的思路和方式。
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作出了全面深刻的阐释,“经过延安整风的思想洗礼而成为全党的共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思想和方法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化和飞跃,是一个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过程。
20 世纪,另外两次历史性巨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不懈努力、探索而发生的,其代表性人物是毛泽东和邓小平。中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之所以伟大、光荣、正确,原因很多,其中一条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条理论创新之路。当然,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在党处在弱小、幼年时期,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不成熟,其中就包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在遭受了“左”、“右”倾错误的严重干扰,经历了多次重创与失败,在探索革命的成功之路的过程中,终于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是理论变革和实践变革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进行了探索、尝试和实践,在这一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形态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和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两种形态,‘道路’ 和 ‘理论’ 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两者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道路和理论的问题,实际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即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由理性认识能动地到革命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动力、源泉和检验的标准。理论、特别是马克主义理论的创设,不是仅仅为了解释世界,更是为了改变世界。当然解释世界是个前提性条件,如果连认识问题也没有搞清楚,又何谈正确的实践呢? 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同时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理论与实践形态,从整体上把握、全面理解它们,搞清楚这两种形态成果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实践中的作用,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面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要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被历史所选择、被人民选择担当革命领导阶级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思考和回答这一问题:“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
基于我国的具体实际,同错误的认识路线(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作斗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中国的实际,总结人民斗争的实践经验,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正如毛泽东1938 年11 月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所明确指出的:“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正是开辟和走上了这条正确的民主革命新道路,使共产党力量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其影响力和吸引力日增,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共产党也从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过渡时期,根据马克思主义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般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尽管在改造的过程出现过一些失误和偏差。但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得比较稳妥,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和创造。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表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在新中国的发展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则是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新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围绕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并且朝着这个目标进行了努力和尝试,取得不少成就。但在探索的过程中,由于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得这条路偏离了出发时的预期。“随着1966 年5 月‘文化大革命’ 的发动,毛泽东对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常规探索基本结束。”但是这一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成为继续前行的台阶。
正是在道路的探索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它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毛泽东思想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其中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的开辟,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渊源和基础。毛泽东思想就是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之中形成、发展的。这主要体现在毛泽东在不同阶段写的科学著作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正如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所讲,毛泽东思想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契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回答和破解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等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源泉。其实践意义,“在于它赢得了近代自鸦片战争一百多年来空前的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真正跨入现代世界民族之林、建设现代国家创立了一个基本历史前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其实践与理论成果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
十年“文化大革命”,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也说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出现了曲折。随着“文革”的结束,走什么路的问题,再次摆在党和人民面前。是坚持“两个凡是”,还是突破“左”的思想的束缚,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走一条新路。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亟需思考的问题。邓小平复出后,着手在各个方面展开拨乱反正的工作,其中也包括思想认识上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由此,改变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逐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战略思想,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成为一面旗帜,引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着伟大的实践,迈步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中国共产党进行创造性地理论概括提供了源泉,必然推动理论创新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 多年间,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一刻也没有停止理论概括和创新。党的十三大将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对其内容、观点进行了总结。党的十四大,其中一项重要决策,就是科学地概括和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五大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并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党的指导思想体系更加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报告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词中的“有”字去掉,一字之差,说明了这个理论的完整性和唯一性,说明我们选择这条道路的正确性。党的十七大,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的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行整合,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强调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重要论断,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作出了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比如:中国梦、“四个全面”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思想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理论是实践的映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和最基本的国情,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大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与概括,其中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依然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其它问题是对这个问题的展开和进一步推进。
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特点和优势,也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根基和源泉。我们的理论创新一直没有停止,也不会停止。因为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21 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是由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更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被一些人所鼓噪的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错误思想观点蛊惑和动摇。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不断拓宽这条路,不停顿理论的创新。
[1]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李建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5]恽代英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张太雷文集(续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
[7]孔祥云,刘敬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阎树群.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两种形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9]丁俊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陈述.改革开放重大事件和决策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