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文
着力“五优一化” 共建和谐社区
丁 文
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按照体制优化、队伍优秀、经费优先、服务优质、设施优良、管理规范化“五优一化”的工作思路,在宏观政策、配套措施和推进方式上创新举措,引领和助推了和谐社区建设工作。2014年11月2日,民政部确认长沙市为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芙蓉区等9个街道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学堂坡等27个社区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一、以创新体制机制引领和谐社区建设。将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创新各项体制机制。第一,多元共治,创新和谐社区建设体制。建立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一是全面推广“选聘结合、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新体制。社区组织架构由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三部分组成,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成员从驻区单位和居民中选举产生,实行居民化、义务化;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由招聘产生,促进了社区居委会职能归位。二是全面建立社区兼职委员制度。目前,全市共有594名社区兼职委员、占全体委员的23%。一大批企业及驻区单位代表参与社区自治,提升了社区居委会的整体素质、决策能力和社会化水平。第二,减负增效,创新和谐社区建设机制。2003年,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社区管理的通知》,对86项社会管理工作职能按部门承担、社区承担、部门指导、社区协助四个类别予以明确。2005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各部门落实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完善“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工作机制。2009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清理和整合在社区设立的各种工作机构,规范各种检查评比活动,压缩各类会议、台帐和材料报表。2013年,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建立规范化的社区考评机制。2014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为村(社区)减压减负工作的通知》,严格实行工作准入,控制检查评比,规范社区挂牌,精简台账档案。
二、以完善保障助力和谐社区建设。坚持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把社区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把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全市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和谐社区建设保障水平。一是在统筹规划中夯实基础阵地。将社区办公用房、活动场地与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设计,同步建设验收,实现了社区阵地全方位覆盖,全市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平均面积由2009年的500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700平方米。全市老旧社区实现了道路硬化、庭院绿化、楼栋洁化、墙面净化、夜间亮化和全民健身场所的全覆盖。二是在多元投入中增强保障能力。市、区两级把社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形成了“财政支持、联点扶建、费随事转、社区共建”的投入机制。目前,长沙市每个社区年运转经费平均达60万元左右,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持续加强,“五险一金”全部落实,并建立了动态增长机制。三是在培养选拔中优化队伍结构。建立了社区干部选聘任用、教育培训、考核激励机制,加强了社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社区直选、组织委派等方式,选聘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通过高校培训、党校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全面提升社区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全市社区干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80.5%,通过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的达30%,每个社区至少拥有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
三、以强化治理推动和谐社区建设。探索社区治理“三化”模式,激发了社区自治活力,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一是平台建设标准化,实现一站式服务。从2011年开始,全面开展以统一社区标识、统一功能布局、统一服务人员行为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规范化建设,将政府部门在社区聘任的工作人员归并到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开展一站式服务,实现社区服务的多样、优质和快捷,打破了“多头管理”现象。二是工作手段信息化,实现零距离互动。建立社区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市、区、街道、社区的四级信息互联互通,实现社区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的一体化管理。社区信息员通过手机向网格化指挥中心实时上传文字、图片、视频等管理服务信息,实现了第一时间收集、第一时间反馈、第一时间处置。三是自治形式多样化,实现全方位参与。充分发挥社区网站、QQ群以及短信、微信平台的作用,最大程度地提升了社区中青年群体、白领、上班族、流动人口对社区事务、社区活动的参与度。培育发展了一批公益类、服务类、慈善类、维权类社会组织,建立健全了民主评议、听证会、居民议事会等各种民主协商制度,形成了“共居一地、共同管理、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以提升服务深化和谐社区建设。全面建立“党政主导、社区主理、市场介入、居民参与”的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自助互助服务的有机统一。一是打造服务品牌,做优做强社区服务载体。从2009年开始,按照“一区一示范、一街一精品”建设要求,打造了189个“五优一化”的示范社区、精品社区、“两型社区”。2013年,全面启动了社区服务品牌创建工作,重点打造了52个以弱势群体帮扶、为老服务、青少年福利等为主题,引导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社区服务品牌,实现了由以社区居委会为中心向以居民群众需求为中心转变、由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由单一主体向多元共治转变。二是整合服务资源,做细做实社区服务项目。大力推进社区服务全覆盖,整合了63个家政、养老、托幼、中介、物业管理方面的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建成了429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绿色网吧,雷锋超市,面向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开展社会救助、残疾人康复、未成年人教育和居家养老等服务。开展“社区错时工作法”试点,有效延长社区开放和服务时间,进一步增强了社区服务能力。三是拓宽服务领域,全面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健全社会化和市场化、产业化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建立了社会组织孵化中心,众仁等一批服务机构落户长沙,培育发展了“馨园”等一批专业服务品牌。开展了金融服务进社区活动,与银行联合打造了109个社区金融服务站,为居民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依托全市801个志愿服务站、1620支志愿服务团队,组织了长沙之春、星城之夏、金秋歌咏等社区活动,开展了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子女、社区护绿行动等社区服务,涌现出“寸草心”等一大批志愿者服务品牌。
(作者系湖南省长沙市民政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