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铭
学校的存在价值是长期的,不可替代的,每个阶段的学校教育,都承担着自己相应的使命。在基础教育阶段,校长要实现学校的使命,就要以《课程标准》为学校教学的统领,为每个学生创造良好教育;以教师第一为学校发展的指导,为每位教师通畅成长路径;以中国文化为学校管理的思考,为学校工作营造和谐氛围。
一、以《课程标准》为学校教学统领
为每个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新战略,也为社会各界所宣扬。英国著名教育家巴伯在2009年提出了一个模式,体现了受到良好教育意味着什么,WE=E(K+T+L),K代表知识,T代表思维,L代表领导才能(领导自己和他人),E代表道德品质。这个模式将传统的对知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强调扩大到领袖才能和道德基础。
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必定会逐渐回归自身的本质特征和本真意义,培养具有丰富人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以人为本、多元文化和自主选择成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三大核心教育价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界已经达成以下共识。第一,《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的,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教学的起点。第二,《课程标准》的基本方向、理论基础是正确的;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划分、课程内容的设计、对教学指导意见总体上是科学的。第三,《课程标准》落实德育为先,强调价值观引领,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四,《课程标准》坚持能力为重的指导思想,切实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第五,《课程标准》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减轻课业负担,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创新,提高学习质量。在课程理念、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评价、课程文化等方面既立足国情,又顺应了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课程标准》的载体是课程。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学校教育的核心就是课程。新课程倡导的三级课程管理,让学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课程权力和课程责任。作为基础教育中最基层的操手,校长必须要有强烈的课标意识和坚定的课程领导力,保证《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精要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扎实落地。用课程办好一所学校,用课程关照每个学生成长。
二、以教师第一为学校发展指导
教育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教师是以其专业素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施以有益影响的人。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财富,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首要条件。人类历史上自从学校产生以来,无论是我国的“庠、序、校”,还是古希腊的“智者学园”,都是因为有师才有校。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水平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水平,促进教师基于工作的专业发展是为学生创造良好教育的前提。这就要求校长要研究教师的性格品性、学识情况、特长追求,研究教师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改变教师的历史惯性,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按照《教师专业标准》,注重引导教师在专业品质、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三个方面不断走向完善。
一是建立社会角色的认同与职业认知,从生命和幸福的角度感受教师职业的意义。教育推动着、伴随着、决定着社会与政治的发展和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个人与集体的成就都是和教育分不开的。教师群体要体现作为“人”的教师和作为“教师”的人的统一,要把对职业的犹豫转化为对职业的坚定,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持良好的教育心态,作出教育使命的承诺,使学生的一切发生更加卓越的变化。
二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支持体系,激励机制,帮助教师理性的、持久的处于高度自觉状态。专业深度局限在基础上是基础教育的特点。这会产生职业的“高原现象”,出现职业倦怠,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就是情感衰竭、自我感消失、缺少成就感、对从事的工作感到厌倦。这就需要学校把握教师发展阶段的规律,建立相应的满足优先需求的机制。既要充分尊重并赋予每位教师专业话语权、自主建构的文化空间和相互支持的团队氛围,又要做到知人善任,并不断引导其反思、追问教学的价值,提升教学的境界。
三是增强美国舒尔曼教授所提出的七类教师知识。即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知识,教育背景知识,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观及其哲学和历史的背景知识。并且他明确指出,学科教学知识就是教师面对特定问题进行有效呈现和解释的知识,它是前述七类知识的核心。每一个承担社会角色的人都必须具备胜任该角色必不可少的知识。教师也是如此。教师要进行有效教学,必须具备并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
三、以中国文化为学校管理的思考
学校管理不仅仅是技巧和方法,其在本质上更受到来自文化的深层影响和制约。面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影响的群体,校长必须加强自我修炼,不断参悟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从而理解我国的民族心理特征、组织特征与管理文化,进而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同时能够处理好上下级关系,站在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视角,学会如何做有效的管理者和领导者;站在被领导者的视角,学会如何处理与领导的关系。
一是要有儒家的“仁”。建设和谐校园是学校管理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而仁的思想就是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亲切关爱,和谐共处。人人自觉地修身、从德、从善,做正确的事情,成为有道德的人。因此校长在工作中,要以礼待人、讲求信用和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关切,倾听对方的心声;对下宽厚谦和,对上忠于职守。对于出现的问题要以理服人,以政策为标准,以感情为基础,做到无情抉择、有情操作。
二是要有道家的“无”。道家思想的一个核心命题就是无为而治。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民主意识都较强。校长应认识到教师群体的主体性和自为性,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要抽身抓重点、谋大计,做领导者所应该做的事情。学校领导的无为,实际上是在构建学校命运共同体,是在充分授权,给教师创造一个更为安全宽松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潜在的自尊、自信、自控、自强的意识,使其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从而提升学校的教育品质。
在当下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诸多深层次问题的今天,校长必须要像教育家一样思考,激发教育智慧,潜心研究,还原教育学的本来面目,胜任思想的领导;校长必须要像教育家一样行动,明晰教育担当,用心践行,重现教育的真实图景,胜任行政的领导。时代的发展要求每一位校长必须作出积极的回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谐的教育生态,办有灵魂的教育。
(责任编辑 肖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