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雅琼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241)
致力于研究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学者们普遍从社会背景、理论基石和文化条件等方面来探寻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原因。韩林、高九江以及王立认为,毛泽东民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是“三座大山”的压迫,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条件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李凯桐的硕士论文对此做了补充,他认为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而毛泽东自身的个性特征则是其民生思想形成中不可忽视的个人条件。另外,还有学者如韦斌认为,毛泽东的民生思想起源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由于受到了孙中山的影响,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民生思想。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及发展阶段的划分,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韦斌的文章《毛泽东民生思想初探》认为,毛泽东民生思想那个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次国内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三个时期分别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以及进一步发展并在曲折中前进的时期。钟健英的文章观点韦斌一致,他提出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体现在1933年11月的两篇社会调查——《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上,即认为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王立对毛泽东民生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持不同的观点,他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建党前后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萌芽阶段、土地革命时期是形成阶段、抗战时期是发展阶段、解放战争时期则是成熟阶段。
对于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内容的研究,学术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毛泽东民生思想进行了论述。
不少学者认为,毛泽东的民生思想不仅涉及解决民生问题各个方面的具体思想,还体现在毛泽东对于人民的高度重视上。单孝虹的文章指出,毛泽东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求时刻考虑到群众的利益、意见和要求。窦孟朔等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创造历史、把人民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等内容都应该属于毛泽东的民生思想。
经济对民生的发展起着最根本的决定作用,只有经济发展了民生才能得到彻底改善,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并从多个方面力促经济的发展,众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
土地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的中心问题,解决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从经济上改善民生的基本任务。王业兴认为,毛泽东把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付诸实施,从《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一直到建国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都是毛泽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所做的一次次尝试。
杨光辉的文章提到,毛泽东把发展经济视为改善群众生活的物质基础,毛泽东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保障供给,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方针。王熠和冯国境认为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毛泽东都强调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并且要求发展经济必须服务人民、改善民生,发展生产力、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等方式都是毛泽东的以经济发展来促进民生改善的具体手段。瞿晓琳则从具体的经济政策上对毛泽东的民生思想进行了研究,她指出在抗战时期毛泽东要求“实事求是地发展公营和民营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以及发展内外贸易。
董一冰认为,毛泽东除了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还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来推进民生发展。他在其文章中说,“在1958年以后,毛泽东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同时毛泽东也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王向南的文章提出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已经开始高举民主政治的大旗,把民生与民主结合起来,发展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权利。邹智贤同样认为毛泽东试图用民主的思想来落实劳动者管理国家的权利;用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并用民主的作风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李忠、涂微微等更是认为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就以身作则,践行民主,与广大群众同甘共苦于细微之处见其民主精神。
孙业兴论述了毛泽东民生思想中的以法律和制度来促进民生问题的改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建立起劳动保障相关的制度、法规,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此对中国人民的各种权利从法律上进行规定,而这些法律法规则使民生问题的解决从此有了可靠的保证。
毛泽东认为,人民大众是文化的主题,因此民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邹智贤认为,毛泽东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确立了人民群众在文化领域的主体地位,因此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服务。杨渊洁同样认为,通过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是毛泽东民生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陈振斌在其文章中对毛泽东所实行的文化教育措施进行了论述,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兴办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补习班和工农速成学校,并提出了“双百方针”要求艺术上百家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韦斌认为,毛泽东致力于破除民众思想中的封建和愚昧思想,为此毛泽东非常重视提高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并提出了全面教育的思想,要求青年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董一冰则认为隶属于意识范畴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民生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他的文章指出,毛泽东强调对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经济工作具有导向作用,要充分提高劳动者的政治觉悟。
医疗、卫生问题关系到每一位国民的切身利益,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毛泽东民生思想中改善人民生存情况的重要举措。韦斌对此进行了研究,他指出,毛泽东确立了医疗卫生事业的服务宗旨——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提出了“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并探索建立惠及人民的医疗保障体系。陈振斌的文章论述了毛泽东通过体育事业的发展来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并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医疗卫生工作,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王盛开和徐慧认为毛泽东除了对医疗、卫生等问题做了重要指示之外,还非常关注水利、交通、住房、就业、荒灾救济等民生问题,毛泽东强调“要照顾人民需要”,根据人民需要来进行民生建设。王越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展开了多方面的社会保障工作,采取一系列救助措施对灾民以及孤寡病残者进行救助,并实施了“五保供养制度”,切实解决了农民的养老问题。
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内涵丰富,为实现民生发展毛泽东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各项民生建设,并取得了发展。一些学者们致力于研究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实现路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江洪明从毛泽东民生目标实现的基本前提、实现体制以及动力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基本前提和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实现体制是计划经济的模式而动力机制则是以“大跃进”和“抓革命、促生产”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王向南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延安时期的毛泽东民生思想进行了研究,他提出发展民生首先要重视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践行群众路线,依靠群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再次要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王盛开和徐慧则重点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要改善民生必须首先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要坚持对全体人民统筹兼顾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韩琳和高九江以三个“坚决反对”——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坚决反对形而上学、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的腐朽的生活方式,从反面论述了毛泽东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方式和方法。
根据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各个方面的不同内容,梁红认为毛泽东民生思想现代民生问题的改善具有三点启示:一是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二是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三是要切实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黄喜生从对中央苏区时期的毛泽东的民生思想的研究中获得对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启示,他认为当代民生工作要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去,注重民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积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民生的建设与发展中。
韩林和高九江认为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民生思想中获得的启示是:必须要要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处理好民生问题中的各种关系;必须要在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发展人民的精神生活。
丹英认为毛泽东民生思想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要从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条件出发去探索社会建设的具体路径,而不是根据既定的理论原则去认为地构建生产关系的先验模式”。
白艳丽研究了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对新疆民生建设的启示,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对新疆民生建设的启示,指出必须大力发展新疆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基层民主以及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
何芸认为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无论到什么时候它都不会过时,它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韦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意义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毛泽东的民生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我党民生建设提供了理论框架;在实践上,毛泽东的民生思想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正确地运用毛泽东民生思想中的正确部分,总结吸收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推进民生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杨光辉认为,中国共产党改善、发展民生的历史是连续的,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突出意义在于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张玉阁认为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有三个历史局限性:过分强调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有些时候陷入了平均主义的误区以及其民生实践与其民生思想存在不一致的情况。邹智贤认为,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遭遇到了困境。他认为,毛泽东没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以致于出现了体制目标和革命目标的偏移;另外,由于毛泽东一直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这就直接导致了文化创新功能的偏废;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毛泽东要求把民主还给人民发动群众运动,从而使得民主的程序严重缺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终酿成悲剧。
江洪明从现实民生目标的设计理念上对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局限性进行了评述,他认为毛泽东重精神而轻物质,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重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轻个体利益和眼前利益;重积累轻消费、重发展生产轻改善生活,由此导致民生发展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民生实践的成效。
毛泽东热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投身于对毛泽东的研究,研究视角独特、研究成果颇丰,对毛泽东的思想进行研究的国外著作不少,但鲜有学者对毛泽东的民生思想进行专门的研究。笔者试图从这些著作中窥探国外学者对毛泽东民生思想的了解及研究状况。
斯图尔特·R·施拉姆是西方研究毛泽东生平与思想的代表人物,其著作《毛泽东的思想》对毛泽东的思想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施拉姆并没有直接对毛泽东的民生思想进行研究,但是从他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待某些民生问题的态度。文中论述了毛泽东对群众的重视,依靠群众、为群众服务一直是毛泽东所遵循的原则,这也是后来毛泽东的一项重要民生思想。另外,施拉姆还对毛泽东经济思想做了大量研究,毋庸置疑,要改善民生首先必须发展经济,因此从施拉姆对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民生思想中关于发展经济的相关内容。施拉姆对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研究主要涉及土地政策、农业集体化道路、工业化道路以及经济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这些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所实施的政策,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民生问题的改善才有支撑。施拉姆认为“毛泽东是20 世纪上半叶中国一位出色的革命领袖,但却不是一位解决20 世纪下半叶问题的可靠领路人”,毛泽东在建国以后面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时并没能解决好中国的问题,他在“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主义中国的能力方面具有局限性”。也就是说,建国以后,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没有解决好中国的问题,中国民生问题的进一步改善遭遇困境。
美国著名学者R·特里尔所著《毛泽东传》以其生动的语言对毛泽东的生平经历进行了叙述,虽未涉及到对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研究,但从其叙述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的民生情怀,文中提到了毛泽东对农民土地问题的关心,以及对文盲识文写字的教育问题的关注,此书还专门描写了1953——1956年,毛泽东组织全国人民进行国内建设的情况。作者虽未提到民生这个概念,但是字里行间却体现了毛泽东深切的民生关怀。
国外不乏研究毛泽东的著名学者,如斯图尔特·R·施拉姆、本杰明·I·史华慈、竹内失、莫里斯·迈斯纳、R·特里尔、魏斐德、布兰特利·沃马克等学者。他们的研究涉及不同的内容,有些人研究毛泽东思想;有些致力于毛泽东生平事迹的探究;有些专门研究毛泽东在某一方面的思想或运动如“文化革命”研究。但基本没有学者直接对毛泽东的民生思想进行研究,即使可以从有些学者的研究中发现关于毛泽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但也仅仅体现的是毛泽东的“民生关怀”,只言片语的论述比较零散,不成体系,较难从中概括出国外研究者们对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研究状况。
由于毛泽东的民生思想研究兴起于近几年,至今为止还未有专门对毛泽东民生思想进行研究的著作,所以学术界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大多体现在国内学者所发表的文章中,国外对于此问题的研究可以说基本没有涉及。
[1]韩林,高九江.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毛泽东的民生思想[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3).
[2]王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民生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3]李凯桐.毛泽东的民生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
[4]韦斌.毛泽东民生思想初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3).
[5]钟健英.《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毛泽东民生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3).
[6]单孝虹.中国共产党民生观演进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5).
[7]窦孟朔,苏献启等.树立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J].科学社会主义,2009,(4).
[8]王业兴.析孙中山与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9]杨光辉.关于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几点看法[J].史学月刊,2011,(4).
[10]王熠,冯国境.毛泽东民生思想探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0,(3).
[11]瞿晓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民生思想述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3).
[12]董一冰.毛泽东民生思想与当代中国民生建设[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13]王向南.论延安时期的毛泽东民生思想及其方法论[J].新西部,2011,(21).
[14]邹智贤.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及启示——纪念毛泽东诞辰117 周年[J].哲学研究,2010,(12).
[15]李忠,涂薇薇.论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及其执政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12,(1).
[16]陈振斌.毛泽东民生思想探析[J].理论界,2014,(3).
[17]王越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探索及启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
[18]江洪明.毛泽东民生思想刍议[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
[19]梁红.毛泽东民生思想及其现代意蕴[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10).
[20]丹英.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及其启示[J].毛泽东研究,2011,(12).
[21]白艳丽.毛泽东民生思想对新疆民生建设的启示[J].学理论,2011,(12).
[22]何芸.论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内在气质及其当代价值[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3]张玉阁.简论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人民论坛,2013,(11).
[24][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著,田松年、杨德等译.毛泽东的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5][美]R·特里尔著,刘路新等译.毛泽东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