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 欣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毛泽东曾在延安为中共党校题词“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用中国语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辟概括。邓小平通过丰富实事求是的内涵,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哲学的角度上看,它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而且为党和国家的建设、改革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方法论指导。从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的历史演进出发,探究其如何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普遍原理来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的。
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他早年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离不开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初步论述的基础。但是邓小平在前人的基础上,针对当时的具体国情重新确立了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P121)邓小平的实事求是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伟大时代精神的“真正的哲学”。列宁曾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2](P142)邓小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正是在他的生活与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在领导西南地区的全面工作中,邓小平逐步将实事求是思想学以致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与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明确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口号,彰显出实事求是的伟大精神,他认为这是关于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问题,更是关于坚持什么样思想路线的重要理论问题。辗转至党的历史转折过程中,邓小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讲话,为党的新思想路线奠定了划时代的意义。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轰轰烈烈地进行全国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彻底摆脱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束缚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枷锁,解放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通途。
1.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为了进一步辨别以往哲学,马克思曾经典概括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P57)这一伟大转折点意义在于他将实践放在了瞩目位置,即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标志,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在如何具体地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问题上,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径。马克思把唯物史观称为“新唯物主义”,这里的“新”指的就是其所确立的科学实践观,即从实践出发,把物质生产实践这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确立为人类社会历史的真正基础,是其新之所在。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继承者,邓小平同志把富含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时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再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思想中国化的伟大发展,又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包含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有机统一,首次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成一块整钢,从全局的高度和整体的角度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2.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观。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如何解决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这一基本问题上,提出了坚持从“实事”中求“是”的思想。尽管毛泽东同志在领导革命的大部分时间里是坚持这条路线的,但是在他晚年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发生逆转,对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不符合实际,最终偏离了他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路线。然而,这条思想路线一旦被抛开,“就会给党的事业带来很大的危害,使国家遭到很大的灾难。”[4](P278)“文革”风波平息后,尽管邓小平同志严肃批判“两个凡是”错误思维,但对毛泽东思想还是进行完整准确地解读,在对毛泽东观点辩证分析的基础上给予高度的评价:“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4](P149)并且肯定了实事求是提出的重要意义。不仅如此,邓小平还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对实事求是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和扩充:添加了解放思想的主张,新增了实践的观念。这具有让毛泽东的实事求是观成为富含实践唯物主义实事求是观的首创意义和独特贡献。
邓小平的实事求是思想虽不是独创,但他却能从完整表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加解放思想的内容、突出实事求是的实践特征、扩充了实事求是的内涵这几个方面多维度、多角度构造,力图发展实事求是的知行统一观为我党的思想路线。
虽然实事求是是由毛泽东同志最先提出的,但是把实事求是各要素有机统一在一起进行综合考察和掌握的应当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创举。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他向全党明晰地公布了党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4](P278)这样的精辟概括是迄今为止对以马列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的思想路线进行最完整和最科学的表述。
首先,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以实际情况为指南针,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摸索经验和发展理论。放眼我国现状,一方面纵向上要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实际出发,横向上要从兼顾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从具体分析国际格局发展变化的战略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还要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凭借动态思维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这不仅是思想路线的首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更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历史起点和逻辑出发点。其次,理论联系实际。即在了解实际之前,需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而实践都需要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才使得理论具有它存在的价值;同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使理论得到丰富。这既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也是坚持实事求是、达到主客观相统一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最后,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条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补充,人的认识和实践过程的正确与否,理论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否是真理,只能以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人们预期的目的来检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猫论”,即“黄猫、黑猫,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4](P323)这样以“看效果”为实践评判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中,突出表现在重视生产、发展生产力的正确主张上。
从邓小平的哲学维度看,思想路线的各个分支是不可或缺辩证统一的。“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是整体的实事、系统的实事,不是局部的、片面的、个别的实事;“实事求是”中的“求是”则是一个系统辩证的认识、实践过程。
1978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同志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维诉诸于党的理念,在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论据之上,增加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具体方法,并强调“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和措施。”[4](P141)
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要做到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从理论内容上看,它作为一种方法论,更多强调的是要获得积极向上、开拓进取、更新观念的主观精神状态;从实际过程看,人的认识与实践往往并不是同步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从而使认识在时间上落后于实践,因此需要我们按照邓小平同志所讲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4](P141)
此外,邓小平还在本次会议的讲话中,把“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向前看”等内容与实事求是紧密联系起来,认为不开动脑筋,就难以做到从实际出发,只有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才能及时有效发掘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此次会议以如此凝练的话语将实事求是思想进行扩充,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思想维度,也同时夯实了实事求是思想进一步前进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 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 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求’ 就是要我们去研究。”[5](P801)矛盾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但此动力是有法可循的,是有规律的。然而这个规律并不是人们头脑里的“绝对理念”,它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和寻觅,而这一途径唯有社会实践。邓小平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梳理和理论弘扬,它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因此在这一基础上凝结的实事求是思想也必然蕴含着实践的观点。他曾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6](P382)在这里,他显然把实践包括到实事求是的定义中去了,把实践和实事求是合并为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邓小平同志还说过,“我看大庆人讲‘ 三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讲实事求是。”[4](P45)可见邓小平把做老实人、干老实事看作是衡量是否坚持实事求是思想的评判尺度价值标杆,同时反映出他将实践的观点看作是实事求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此外,邓小平哲学以它独特的实用性渗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肌理中去,它的首要特点和重要标志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统一。凭借实践发现真理,又依靠实践证明和发展真理,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探求新的真理,以这样循环往复的知行统一观作为我党的思想路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共党人。
邓小平的实事求是思想秉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传统,以完整、科学的方法论指引着我国新时期建设和发展的总方向,是伟大意识形态指导下的科学认知。
首先,邓小平实事求是观明晰了实践的主体界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肯定了实践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其实践能力结构中的物质基础是“人本身的自然力”。邓小平在此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群众观做了统一,表明人民群众才是实践的核心主体,进一步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体进行了准确的界定。此外,邓小平还依据我国文革期间个人崇拜的风气盛行的事实,强调既要看到领袖的作用,又不夸大个人的作用,还应回到以人为本上来。
其次,邓小平实事求是观昭彰了实践中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主体运用一定的工具和手段作用与客体的行为。邓小平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则说明,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为真理都需要由实践去检验,因此这就需要对实践的目的和手段进行准确的把握。在他看来,只有先确定了目标,才能以有效的手段、选择最优方式来实现。邓小平从实践客体的角度出发,运用实事求是的内涵有力地论证了实践过程中目的与手段的问题。
最后,邓小平实事求是观凸显了实践思想的应用性。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更加注重实践,贴近现实和生活,因而他以实事求是这种哲学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与人民息息相关的问题。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构造出完整而抽象的哲学理论体系那样,邓小平的著作中,几乎没有哪一篇文章是专门阐述某一哲学原理的,但每一篇文章无不都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应用到中国具体实际中去的,旨在务实,重在应用,即成为邓小平哲学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邓小平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中最重要理论成果之一,作为其精髓的实事求是思想在新的历史生长点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通过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长期困惑,把对社会主义盲目地探索过渡到科学地研究:从计划到市场,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步入改革开放,从只顾效率到科学发展,这一系列的伟大实践实质上都是遵循着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科学工作方法,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精准地应用到具体实际中。邓小平的实事求是观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上,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着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解决。
我们熟知毛泽东同志有“三大法宝”,然而实事求是也是邓小平同志为我党修正错误、永葆生机的有力武器,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程和命运的思想法宝,更是检验我党实践过程中是否坚持真理、是否勇于探索的试金石。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逐步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要完成新型社会体制的创建,实现社会现代化和信息化,离不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指导。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思想路线,中国人民才能从“左”的理论枷锁中挣脱出来,才能拨乱反正、达到各个方面的蒸蒸日上。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事物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邓小平实事求是理论中的“实事”已不仅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范围,而是应扩展到全世界的范围中去,面对这样的现实,就必须以不断前进的眼光看待社会生活中的新鲜问题。不仅如此,对于“实事求是”中的“是”,也应在其内涵和外延上加以扩展。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6](P35)这决不仅仅只是1983年邓小平给景山学校的题词,同样这条战略方针也不仅仅针对教育战线,而是对各行各业而言都是普遍适用的方法论原则,它要求我们既要在横向上具备宽广的眼界来观察世界,又要在纵向上洞察日新月异的世界变化。打破墨守成规的固态思维,以新观点和动态思维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境况,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推陈出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的更高阶段。
纵观历史,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伟人的共同点在于他们创立和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不同之处就在于是否能始终贯彻。从时间维度分析,自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开始,邓小平同志通过对“两个凡是”的批判,将毛泽东思想中的错误成分合理纠正,转入正轨。这种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和评判历史的态度方式,在我党新时期的具体事件施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邓小平同志领导的改革开放战略,也源于实事求是的正确理念,在之后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也无不都是建立在实事求是思想基础上的经典杰作。从横向上看,邓小平理论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军事等领域在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也都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发挥到极致。
党十二大,邓小平又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它是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最早的理论依据,让我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最伟大硕果。理论自信发迹于实践检验,理论自信起源于探索创新。由此,作为科学理论的邓小平的实事求是观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在自我完善的发展历程中,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进程中,甚至为后来的领导人在不同的话语环境下、解决不同时代课题时,也发挥着不可替代、不可动摇的指向性作用。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