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国庆
(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周恩来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启示
柳国庆
(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周恩来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初步形成了一些独创性的理论成果,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先导。周恩来的艰辛探索具有鲜明的特点,对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
周恩来;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周恩来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独创性的理论成果,成为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先导。总结周恩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历程和理论成果,对于深刻理解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关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针对苏联援助我国的156项骨干工程,周恩来就明确指出,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但是,苏联援建的项目,必须使之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苏联专家提出的建议,也要实事求是,按照我国的具体情况办理,能用则用,不能用就把它搁置起来,绝对不要照抄照搬。1956年5月,在国务院司局长以上干部会议上周恩来强调:“二十年来,我们所坚持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或者说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性地运用它,才能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中有发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是共同的,基本的就是那么几条,具体化了就会有发展。这样认识才不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也不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2](P257)周恩来还深刻总结匈牙利事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就是“促醒了社会主义国家要自己考虑自己的问题,要设想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跟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的问题”。[3](P27)他强调,我们应该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自己搞好,这是根本大计。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挫折,使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真反思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始认识到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知之不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是什么等等,都没有搞清楚。周恩来是其中最清醒的领导人之一,他对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1960 年2月,周恩来参加了中央组织的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学习小组,他联系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论上的反思,提出了不少新观点。在第一次发言中,他主要谈过渡时期的问题,认为这个过渡时期要贯穿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时期,是一个比较长的过渡时期。他指出了过渡时期的五条方针:第一,认真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第二,两条腿走路;第三,五大革命:包括经济方面的三大改造,政治思想方面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及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所有制方面的革命,“在过渡时期缺一不可”。第四,四个现代化,主要内容是“工业、农业、科学、国防四个现代化”。第五,逐步消灭三大差别。[4](P578)这五条方针,反映出周恩来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试图摆脱苏联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所做的努力。1961年10月,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苏共二十二大,在与赫鲁晓夫谈话时强调:“每个国家,由于他们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做法也会有区别”,“各国党只有根据自己的条件,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上,积累自己的经验,才能取得胜利”。[4](P653)1963年10月,周恩来向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召开的五个专业会议的代表作报告时强调:“为建立起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需要摸索出一条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概括的原则,计划经济,按比例地发展。但是具体的道路根据我们的总路线、总方针,还需要在实践中来发展,把它具体化,要创造自己的经验。”[3](P586)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为了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求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制定同我国具体情况相适应的建设路线和政策。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自己积累经验,自己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5](P474)
“文化大革命”期间,面对林彪和“四人帮”反党集团的蓄意破坏,周恩来一方面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牺牲精神,力挽狂澜,苦撑中国社会主义大厦的危局;另一方面,更加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69 年1月,周恩来同新西兰共产党代表团会谈时强调,任何一个国家,在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时,一定要有自己的创造。[6](P276)1973年5月20日,周恩来会见美国《圣路易邮报》专栏作家马奎斯·蔡尔兹和夫人时说:社会主义是一个新的制度,从俄国十月革命起还不到六十年。毫无疑问,这个制度会遇到一些挫折。法兰西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都曾遇到挫折,那是资本主义民主革命阶段,都尚且如此,何况是要消灭剥削制度的社会主义革命呢!当然不会一次成功。在谈到中国国内问题时强调,我们现在要努力把自己搞好,这是我们工作的中心。[6](P594)1975年8 月26日,周恩来在会见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时,希望柬埔寨人民“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建设自己的祖国”,同时强调“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不是容易走的,中国现正在这条道路上前进,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6](P718)这是他最后时刻对中国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认识,也是对当时盛行的极“左”思潮的有力批判。
总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周恩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借鉴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为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呕心沥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周恩来在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许多独创性理论成果。这些成果,成为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先导,为“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思想材料”。[7]
(一)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分为若干个阶段的思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周恩来认为,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只是开始进入社会主义”而已,要建成成熟的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1956年2月6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常委第十七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了”这种说法值得考虑,“因为要完全进入就得建成,而要建成社会主义就要消灭剥削和贫困,照列宁说的还要消灭愚昧,还要有文化的高潮等。因此,现在国家只是开始进入社会主义”。[8](P544)他认为,只是改变所有制,消灭剥削,就宣布进入社会主义了,会败坏社会主义声誉,人们会失望地说:“哦!原来社会主义就是这样!”[9](P533)在全国人民所谓“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大跃进狂潮中,周恩来保持了清醒的头脑。1958年夏天,周恩来到戏剧学院观看了师生的一个话剧,话剧宣传了共产主义马上就要到来。周恩来严肃地指出:“五年后就实现了共产主义,那么容易啊?!你们不要这样宣传,这个戏太浪漫,脱离了实际。”[10](P368)1962年4月,周恩来明确指出:“如果说我们中国实现现代化需要几十年的时间,那么,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就得花更长时间,然后才能向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前进。”[11](P396)1965年11月,周恩来再次强调:“我们要把共产主义社会建成,不是几十年,可能花几个世纪。”一个国家单独进入共产主义“是乌托邦思想”。[3](P761-762)周恩来还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可以分成若干个阶段的设想。1960年2月,他认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革命转变时期即社会主义时期,“还是分两个阶段比较好。我们现在是第一阶段,其中又可分许多小阶段”。“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成之日就是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之日。我们是不断革命论者,又是革命发展阶段论者。前一阶段长一点,后一阶段就可能快一点。”[3](P288)
水利风景区以水体或水利工程(如水库、灌区、河道、堤防、泵站、排灌站、水利枢纽及河湖治理等)为依托,水利设施的主导功能是社会功能及生态功能,其安全生产和运转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其他一切活动必须严格保证在不影响水利设施工作的前提下进行。相对而言,旅游的开展要受到一系列制约因素的限制,如对水体的严格保护、相关生活娱乐设施的选址等。
(二)关于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要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等思想,成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直接思想来源
周恩来清醒认识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所以社会主义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952年7月,他在政务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我们建设的主要方面。”1954年9月,他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2](P177)“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我们人人都要关心提高我们国家的生产力。”[2](P201)1956年1月,他再次强调:“我们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11](P159)在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周恩来最牵挂的仍然是生产和人民生活。他对余秋里、谷牧语重心长地说:“经济工作一定要紧紧抓住,生产决不能停。生产停了,国家怎么办?农民不种田了,没有粮食吃了,人民怎么能活下去?还能闹什么革命?”[12](P43)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周恩来提出并孜孜追求“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1954年一届人大会议上,周恩来就宣告:“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1](P132)这个目标被写入了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总纲。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面发展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周恩来在党内较早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的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1952年7月,他在政务会议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一方面是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还要进行文化建设”。[13](P112)同年10月,周恩来再次强调:“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好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相辅而行。”[13]119)他强调指出:“我们的国家不仅要有经济建设,还要有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14](P398)他还提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在我们的国家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不能不是互相一致的,因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目的,就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为了充分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又必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经济。”[11](P143)尤为可贵的是,周恩来在党内较早地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重视生态建设的思想。1969年6月,周恩来在与卫生部军管人员谈话时指出:毛主席讲“预防为主”,要包括空气和水;如果污水、污气解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了,就什么财富都可以创造,这是最大的财富。[6](P305-306)1971年4月,他在接见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在经济建设中的废水、废气、废渣不解决,就会成为公害。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公害很严重,我们要认识到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这个问题,采取措施解决。”[6](P448)1975年8月29日,周恩来同准备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的中央代表团团长华国锋谈话,提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好森林和各种自然资源,要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在华国锋回家后,又打电话给他,说:我看了一部科教片《养蜂促农》,你把它带到西藏去,给那里的同志们看看。[6](P718-719)
(四)关于允许和鼓励私营经济发展的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5](P10)的直接思想来源
周恩来认为,尽管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保留一些非公有制经济并发挥它们有益的补充作用,对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事业都是有利的。1956年1月,面对加速进行的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周恩来冷静地指出:“对于那些分散的肩挑小贩,不要急于改变他们的经营方式,因为这种经营方式对人民是方便的,也是受人民欢迎的,应该在长时间内保留下来。”[13](P263)在党的八大上,周恩来强调:农业方面,“凡是不必要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的农家副业,应该鼓励社员单独经营”。商业方面,“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手工业方面,“某些制造性的行业,特别是许多修理性、服务性的行业,都应该让他们继续保持分散活动和原有的经营特点,以便于直接为居民服务,同时便于吸收家庭辅助劳动参加生产。”1957年4月,周恩来明确提出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设想:“大煤矿,国家开办;小的,合作社、私人都可以开。”“主流是社会主义,小的给些自由,这样可以帮助社会主义的发展。”“大概工、农、商、学、兵,除了兵以外,每门都可以来点自由,搞一点私营的。文化也可以搞一点私营的。这样才好百家争鸣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2](P350-351)经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挫折,周恩来对坚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有了更清醒的认识。1961年9月,他在会见蒙哥马利元帅时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有两种所有制,一种是全民所有制,一种是集体所有制,此外还有一种是补充性质的个人所有制,如小商小贩或手工业者,或单独的个人中医诊所。”[4](P651)1962年4月,周恩来和全国青联四届一次会议代表谈话指出:“过去什么都要变成全民的,有些东西搞得过急了。有些可单独开业的医生应该允许他单独开业,有些家庭教师可以给人家教一点书,过去都搞成全民的就搞死了。”[4](P679)1962年5、6月间,周恩来还委托杨尚昆打电话给在湖南作了农村调查后回到上海向毛主席汇报的田家英,提出可不可以把农村的私有部分放宽一些。[3](P481)直到 1972年2月,周恩来同巴基斯坦总统布托会谈时,还强调了发展私营经济的作用:“在地方上有些小煤矿、小铁矿,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内允许私人经营,这有好处。”[6](P510-511)
(五)关于实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思想来源
周恩来把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是按劳取酬”;“对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国家所付给他们的报酬还应该有一定的差别。取消这些差别,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业务、技术水平都是不利的。”他反对平均主义,指出:“平均主义是一种鼓励落后、阻碍进步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制度毫无共同之点。”[11](P143)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应该根据按劳取酬的原则,适当调整知识分子的工资,使他们所得的工资多少同他们对于国家所作的贡献大小相适应,消除工资制度中的平均主义倾向和其他不合理现象。”[11](P172)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仍然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搞平均主义。1973年,他鲜明地指出,“按劳分配问题,现在是四个一样嘛!还有干难干易一个样。‘不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也不利于控制职工人数的增加',这句话说得对!必要的奖励制度还是可以的。 ”[11](P465)
(六)关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试办“托拉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思想,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党的八大前后,周恩来根据我国实际和苏联东欧的教训,深刻指出:社会生产力大发展不能光靠集权。“中央集权的政府,权太多了,很容易养成官僚主义。”[8](P572)他认为,“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是为了发展生产,不是为了缩小和妨碍生产。”“地方除了有党权、政权(就是行政权)以外,还要有人权、财权,有权就能增加生产。”[2](P266-267)1956年9月,周恩来在八大报告中提出:“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的方针,进一步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权限,改进国家的行政体制,以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充分发挥。”[2](P314)
为了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周恩来提出了借鉴资本主义的成功经验“托拉斯”等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1963年夏天,在邓小平主持下,成立了由周恩来等参加的工业发展问题起草委员会,提出了通过试办“托拉斯”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1964年7月,周恩来指出:“组织托拉斯就是要解决行政管理和生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对目前的一些官僚主义的办法来个革命,汲取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长处,当然不是追求利润的办法,而是用社会主义经济革命的办法,来发展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2](P550-551)1965年2月,他在会见外宾时再次强调,“我们想采取资本主义托拉斯的组织形式,但这是社会主义方式的公司,按行业自上而下领导。这样完全按照经济的方法来管理,经济核算,改善方法,不要行政命令。”[4](P818-819)试办托拉斯,无疑是周恩来对社会主义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遗憾的是,这个探索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而中断。
(七)关于“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等思想,成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包括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周恩来认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应该是“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11](P207)因为国内残余的反革命分子没有完全肃清,国外帝国主义还敌视我们,因此我们的专政应该继续;由于我们的专政更加巩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更加强大了,所以我们的民主就应该更扩大,而不应该缩小。周恩来指出,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目的和苏联的历史经验来看,“要经常注意扩大民主,这一点更带有本质的意义”。[11](P207)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我们的国家制度上想一些办法,使民主扩大,主要包括:要使人大代表经常去接触人民;要把所有代表的发言,包括批评政府工作的发言,不管对的、部分对的甚至错的都发表出来;要进一步使人大代表参加对政府工作的检查,一直到检查公安、司法工作;中央与地方尽管是上下关系,必要时也要唱“对台戏”,相互影响,相互监督。周恩来还强调:“要使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实行得更好,必须同官僚主义作斗争,经常反对官僚主义。”[11](P209)他强调,在未能实现消灭政党的条件之前,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实际上也是扩大民主。
(八)关于“既立足于自力更生,又要积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的思想来源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一直是周恩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1956年10月,他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苏联援助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项目时明确指出:“我们要靠自己,有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当然好,没有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我们也要建设社会主义。”[16](P172)同时,他强调中国要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包括日本、英国和美国,“除了他们的国家制度我们不学以外,资本主义生产上的好的技术、好的管理方法,我们是可以学的”。他对墨西哥客人说过:“‘闭关自守'这在中世纪都不可能,何况现在。”[17](P459)他向党的八大所作的经济工作报告,一方面强调了自力更生为主,指出:“那种以为不必建立我国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专门靠国际援助的依赖思想,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指出必须积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强调“另一种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想法也是错误的。不用说,我国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在长时期内还需要苏联和各国人民民主国家的援助,同时也需要同其他国家发展和扩大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而且即使我们在将来建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国之后,也不可能设想,我们就可以关起门来万事不求人了”。[11](P225-226)周恩来特别重视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提出了“一用、二学、三改、四创”的方针。
作为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和任职长达26年的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全面性。在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中,除毛泽东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思考之全面,部署之缜密,周恩来无疑是最杰出的。正如1973年底基辛格访华时所说的,“世界上没有任何别的国家领导人能像周总理这样全面思考问题。”[6](P633)二是前瞻性。周恩来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无论其理论思考还是实践指导,许多方面具有前瞻性。如关于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境污染要坚持预防为主、反对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等等,远远地站在了他那个时代的前列,至今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三是务实性。由于周恩来“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18](P3-4)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不仅提出了十分务实的目标,而且努力付诸实施并取得实效。谢伟思评价周恩来说:“他不太热衷于抽象和理论的东西。他喜欢的是解决问题,设立和管理政府。”“周是有远见的实干者。”[19](P269)另一位美国友人马丁·伯克也评价说:“他的力量在于他注重实效。”[20](P311)四是人民性。周恩来一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具有深厚的民本思想底蕴和鲜明的人民至上价值取向,因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19](P215)即使在受到错误的批判和遭受莫名的委屈时,他总是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重,相忍为党,妥善处置。
科学总结周恩来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
(一)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兴旺发达的生命线。周恩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终贯穿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条主线。周恩来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就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中国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个重要原则,要把它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针对有些人提出的“尽早实现工业化”等一些脱离实际的口号,他严肃指出:中国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必须经过长时期的奋斗才能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周恩来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决反对经济建设上的冒进思想。1956年,当他察觉到经济计划和经济建设发生冒进现象时,及时提出要坚决加以制止。他强调不要搞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实事求是的计划,而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21](P550)“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快,否则就很危险。”在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他提出了“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的要求,批评了当时经济工作中存在的浮夸风、瞎指挥等。在“文革”的动乱中,周恩来更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殚精竭虑,力挽狂澜,苦撑危局,保证了社会主义中国这艘航船在狂风暴雨中劈波斩浪。这就深刻启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遇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与风险,都会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我们必须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实践上进行新的探索,在理论上作出新的回答,不断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二)必须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全面发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目标
从建国初期提出“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我们人人都要关心提高我们国家的生产力”,到“文革”期间反复强调“生产停了,国家怎么办?农民不种田了,没有粮食吃了,人民怎么能活下去?”从提出“我们的国家不仅要有经济建设,还要有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到强调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致性,强调防止环境污染、加强生态建设等,周恩来始终把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永恒主题,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周恩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建设目标的认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拓展而不断拓展,随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而不断深化,日臻完善,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就深刻启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新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周恩来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在探索过程中,既有令人欣喜的成就,也有让人遗憾的失误。1963年底,周恩来曾说: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 “摸索把马列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这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加以大家求成心急,就发生了一些严重的错误和缺点。”[22](P516-517)之所以如此,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展现有一个历史过程,决定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受到周恩来本人对社会主义规律认识水平的限制。1964年底,周恩来同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承认:“搞了十五年经济建设,老实说,我作为总理还没有学会呢!学了一些,但是没有学好。”“做对的不少,也有做错了的。”[2](P554)这就启示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探索永无止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没有也不可能有终极真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实践不止,探索不止,创新不断,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经验,及时借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经验,及时纠正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才能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规律,从自由王国进入必然王国,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1]吴冷西.十年论战: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2]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4]周恩来传(1949-1976):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6]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7]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3-01.
[8]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9]徐行.南开学者纵论周恩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0]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1]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我们的周总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13]周恩来传(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4]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6]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17]陈雪薇.周恩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贡献[A].周恩来百周年纪念: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8]周恩来百周年纪念——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9]刘武生.评说晚年周恩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20]举世悼念周恩来总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2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闫明]
Zhou Enlai's Exploration on Building Socialism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LIU Guo-qing
(School of Medical Science,Shaoxing University,Shaoxing 312000,Zhejiang,China)
Zhou Enlai,one of the key members of the first leader generation led by Mao Zedong,made great contribution in building socialism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With grea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Zhou's thought served as an ide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second leader generation led by Deng Xiaoping that made efforts in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Zhou Enlai's exploration on building socialism enlightened our way of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Zhou Enlai;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D616
A
1674-0955(2015)05-0094-08
2015-03-01
本文为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课题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研究”(课题编号:2014Z026)的阶段性成果
柳国庆 (1967-),男,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党委委员、医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