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自平
(中共普洱市委党校 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室,云南 普洱 665000)
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探析
——以云南省普洱市为例
梁自平
(中共普洱市委党校 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室,云南 普洱 665000)
文化产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文化资源及其产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力越来越重要。研究普洱市文化产业现状,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问题,是为促进普洱市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普洱市;文化产业;问题;对策
普洱市是西南边陲的民族城市,历史悠久、山川锦绣、民风淳朴、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传承千年,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较为完整的地区。普洱市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澜沧江蜿蜒盘旋而出,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适于开展跨境旅游。普洱市从古至今都是普洱茶的原产地与集散地,普洱茶经茶马古道走向四方,普洱茶文化世界闻名。民族文化、旅游休闲养生文化、茶文化是普洱市文化产业的三大基础。
1.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第一,借助更名、品读普洱、民族歌舞巡回演出以及各类节庆活动等平台,全面开展民族文化宣传与推广,大幅度提高了普洱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第二,培育形成景迈古茶、祖祥有机绿茶等一批茶叶品牌。国际茶业大会、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中国普洱茶节、中国普洱茶马古道节等一批文化节庆品牌,第十二届中国普洱茶节被评为“2012全国最受关注十大节庆”。“天赐普洱、世界茶源”逐渐成为全市的文化名片。
2.文化产业建设再创新高。“十一五”期间,普洱市推动千万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10多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带动效应初步显现。第一,完成宁洱县磨黑镇文化旅游区、孟连县宣抚司古乐演艺中心以及娜允古镇文化旅游开发区、墨江县碧溪古镇哈尼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普洱市瓷工业园区等4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申报工作。第二,云南省重点文产项目——普洱茶文化科技中心顺利竣工,云南省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边三县茶祖文化建设项目稳步推进。第三,启动普洱市国家公园、普洱市绿三角、大茶马古道、北回归线标志园等旅游项目。
3.“茶文化带动”战略初见成效。第一,国家普洱茶质检中心落户普洱市,成立中国普洱茶研究院,整合云南省茶科所和普洱市茶树良种场的资源成立云南茶叶科技创新中心。第二,从2008年起,普洱市实施“科学普洱行动计划”,每年安排2000万元科研专项经费,以科技为支撑,创新产品,推动普洱茶产业的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第三,为加快普洱茶科学化发展,普洱市政府与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了6个领域的15个课题,倾力对普洱茶内在成分及功效的科学研究。相关发现和成果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保护,多项科研成果与生产企业实现对接。成功引入天津天士力集团,开发了“帝泊洱”系列产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多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影视歌舞作品推陈出新。出版歌曲专辑《普洱欢歌》,收录各县(区) 14首优秀歌曲,辑中《阿佤人民唱新歌》获云南广播电视奖MTV类一等奖,完成精品剧目舞蹈诗《茶马古道》。30集电视连续剧《茶颂》2013年10月在央视8套开播,各界人士好评如潮。现代爱情电影《爱的季节》在普洱市开机拍摄,共拍摄《民族团结誓词碑》等记录片共20余项,打造全国影视界向往拍摄的理想地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景东县三弦合奏申报吉尼斯纪录成功,被命名为世界“最大型的三弦合奏”。澜沧县达保兄弟组合演唱的《古茶飘香沁人心》获第三届中国(福保) 乡村文化艺术节通俗唱法一等奖。西盟县大型原生态歌舞剧《狂欢佤部落》获第十四届滇中民族艺术节白鹇金奖及8个单项奖。《梦回普洱》荣获云南省第十二届新剧目展演金奖。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深入。第一,景迈山申报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工作稳步推进,完善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建档工作,初步建立了以大型原生态歌舞《狂欢佤部落》、普洱市大剧院、景东县刘琨故居、景东县无量山生态旅游区等为重点的文化产业项目库,并积极上报上级有关部门,争取立项作为普洱市文化产业项目加以重点扶持发展。第二,与云南民族大学合作编辑出版《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典》丛书。第三,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力度,开展民间特殊艺人技艺传承培训,并进行扶持奖励。墨江县哈尼族民间文学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和西盟县佤族民间文学佤族神话史诗《司岗里》被国务院颁布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体制机制有待创新。第一,部分领导干部不懂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以单一的行政命令、行政手段来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文化事务;政出多门,产业链条人为分割,文化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第二,有的文化团体虽然已经转企改制,但依然热衷搞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和按级别、职务、资历分配,没有体现出人力资本、创造力在分配中的重要作用与决定地位。由于漠视人才的创造力,结果难以留住人才。
2.文化产业发展的唯GDP倾向突出。少数领导干部过于看重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第一,政府部门热衷于追求文化产业规模和数量增长,而忽视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发展潜力的培育,导致数量与质量失衡,规模与效益失衡。第二,容易误导人们只重视文化产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从根本上看,唯GDP倾向是对文化产业价值和功能的一种误读,不利于普洱市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
3.文化企业的竞争力不强。第一,文化企业规模偏小,发展基础薄弱,产业重点不够集中,上下游产业链脱节,缺乏领军人物,制约了普洱市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第二,部分文化企业管理混乱,市场营销目标不明,项目策划缺乏创新,资本运作能力极为有限。第三,少数国有文化企业还在吃国家的救济粮,许多民营企业家长式作风严重,生产经营以手工作坊式为主。第四,企业家综合素质不高,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弱、创新意识不强,大部分文化企业缺乏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化产品,缺少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有的是委托加工,有的则是贴牌经营,大部分文化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
4.投入严重不足。文化产业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普洱市是一个集老、少、边、穷、山为一体的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政府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弱。“十一五”期间,普洱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物力和人力,但由于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和传统发展观念的束缚,政府对许多文化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距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仍有较大的距离,致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阻碍了普洱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5.文化中介组织的市场运作能力低。文化中介组织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文化企业自身不可能囊括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包装、推广、流通、消费等全部环节,需要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文化中介组织或则公司来完成选题、策划、组织、联络、推广等部分服务活动。目前,普洱市的文化中介组织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无法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行必要的挖掘、包装、推销、提升,很难完成从信息收集到提供咨询服务的全程服务。文化职业经理人作为文化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还没有完全得到社会认可,业内道德和业务规则处于萌芽状态。专业化的文化中介组织和职业化的文化经理人缺乏,已成为普洱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缺陷。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第一,要理顺政府、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府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直属单位向管全社会转变,从而逐步改变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问题。第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简政放权,做到该管的坚决管住管好,不该管的坚决不管不干预。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的现代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可参考上海市国资委的做法,搞负面清单管理,理顺政府、企业、市场关系以后就列负面清单,该管的一定要进清单,清单之外的坚决不管。变政府对文化市场的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变单一的行政手段为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为主的文化市场管理方式。解除政府与国有文化企业的隶属关系,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服务契约关系,变行政范式为契约范式。
2.把文化发展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改变当前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重经济、轻文化的现状。为此,第一,要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与发展经济、维持社会稳定等重要指标一起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才能逐步改变文化“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的状况。第二,要正确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要义是提供尽可能多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化产品。只有创造性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各民族群众对文化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也才能真正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才是坚实、不含水分的。基于此,要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计划,提上议事日程。
3.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一,对已改制的文化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第二,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理念,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第三,推动文化企业跨县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通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四,构建文化产业的企业链,打造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整合文化资源与人才优势,实现文化企业的优势互补、优势扩张,增强文化企业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
4.筹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会。文化产业基金会是促进普洱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第一,有助于拓宽社会筹资渠道。第二,依托基金会,可以大力发展文化中介组织,资助文化企业。第三,顺应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宣传、文化部门不再直接承办重大文化项目和活动,而转交给基金会组织或资助,也可以面向社会招标,给更专业的文化中介组织更大的发展空间,给文化活动更大的上升空间。
5.积极发展文化中介组织。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文化中介组织具有扩大文化商品信息流通、引导文化消费、开发文化市场等产业功能,还具备促进政府职能转换、促进文化事业体制转换、加强政府与社会沟通、改善地方政府间关系等社会功能,是沟通政府、文化企事业单位、消费者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为此,第一,普洱市要大力发展文化经济、文化代理、文化仲裁等文化中介组织。第二,加强文化职业经理人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培育一批懂文化、善管理、长于文化市场运作的高端复合型文化职业经理人。文化职业经理人可以从有民族文化功底的青年学生中培养,也可以从外部引进。
6.推动民族文化与茶产业、旅游休闲养生产业深度结合。第一,实施“以茶名市、以茶兴市、以茶富市”战略,打造“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的城市品牌,全力打造以茶文化、民族文化、休闲养生为基础的大文化产业。第二,加强边三县茶祖文化建设,打造好宁洱县困鹿山茶文化区、镇沅县千家寨茶文化区、澜沧景迈芒景茶文化区。加快构建以思茅——宁洱为中心、普洱绿三角、墨江北回归线旅游区、景景镇片区、江城片区多极带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在全市层面,深入实施大项目拉动、大集团牵动、大园区带动、大品牌驱动战略,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大型企业,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孟连县娜允古镇文化旅游开发区、墨江县碧溪古镇哈尼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普洱市瓷工业园区等文化产业项目打好基础。在县(区)层面,鼓励发展具有本土特色,非同质化的文化节庆,比如西盟县佤族木鼓节、墨江县国际双胞胎文化节、澜沧县葫芦节、孟连县神鱼节、景谷县泼水采花节、江城县三国丢包节、宁洱县茶马古道节等,着力构建和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和产业基础。在民间层面,积极支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文化传承人,保护好民间文化精品。
[1]王亚南.云南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2002——2014卷,[M].云南大学出版社,
[2]李佳.制度与环境——西部乡村文化产业[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3]姚伟钧.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万泳延
F264.1
A
1671-2994(2015)0-0102-03
2015-03-26
梁自平(1981-),男,云南宜良人,中共普洱市委党校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室讲师。研究方向:民俗学,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