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库建设”笔谈发挥优势 彰显特色——云南新型智库建设的思考
张瑞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高度对新型智库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新型智库建设既有全国共性的问题,又有地方和部门特性的问题,各地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新型智库建设的路径。从云南省实际出发,根据云南省社科联自身的特点,我们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彰显自身特色,在提升新型智库能力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发挥政治优势,提升新型智库的引领能力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主心骨在于“中国特色”和“新型”。智库建设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特在何处,“新型”新在何处。只有建立一个理论体系,回答清楚“中国特色”与“新型”的含义问题,我们在智库建设的过程中才不会被各种思潮所干扰,才能不走弯路。中办、国办的《意见》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这些构成了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特”在坚守中国立场,坚持党对智库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确保智库的政治方向;“特”在用中国视角,研究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提供中国方案,坚持智库的问题导向;“特”在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努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这些特色必须坚持、必须强调。所谓“新型”,“新”在智库的“新定位”“新机制”“新模式”上,从“新定位”的角度讲,新型智库不同于传统智库,其主要职能是服务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从“新机制”来说,其运行机制要淡化“行政色彩”,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突出成果转化;从“新模式”来说,要突出智库的决策咨询功能,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出管用的政策建议。从社科联实际出发,社科联作为党领导下的学术性人民团体,作为社会科学界学术性社会团体的联合组织,要发挥好社科联作为党委、政府联系学术界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坚守阵地,加强对学会、研究会、民办社科机构,对讲坛、论坛的管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有为有位”,发挥好思想引领的作用。
二、发挥组织优势,提升新型智库的服务能力
社科联最大的优势是对社科界“联”的功能。从新型智库的价值导向和决策咨询功能来看,新型智库要发挥作用,必须打通智库产品提供和智库产品需求之间的通道,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云南省社科联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找到了“社科专家基层行”这一有效方式,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经打造成智库服务地方党委、政府,服务基层社会的有影响力的平台。这一平台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采取“申报制”,地方党委、政府根据自身的发展以及面临的问题,主动向省社科联申报,省社科联专门成立工作班子与地方党委、政府对接,根据其提出的具体问题作出评估,再有针对性地在专家库中遴选课题专家。选出专家后,马上把地方党委、政府就各个问题准备的资料汇编送到专家手中。所以,每名专家来到调研地前,案头研究都已经做了两个月。这一方式,一方面满足了地方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实现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目的,专家通过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从实践中获取养分,把自己研究的根置于实践、置于群众、置于基层,通过重大实践经验的总结、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从群众的实践创造中获得丰厚的滋养,又把这种滋养转化为思想产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过10多年的发展,云南省“社科专家基层行”活动已经形成长效机制,实现了“四大结合”:社会科学家与自然科学家结合、理论研究者和实际管理部门工作者结合、省内专家与省外专家结合、政府出题与专家解题结合。“对接现实”是社科理论界面对的最大课题,也是社科专家基层行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发挥人才优势,提升新型智库的协同创新能力
智库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的根本在人才。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学科综合研究,需要大学科的协同,既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也需要社会科学内部的联合攻关。创新涉及理念、体制、机制,从智库发挥作用的角度来说,重要的是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坚持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云南省社科联从云南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创造了协同创新的有效载体——“创新团队”平台,在“十二五”期间,共培育了50个有学科优势支撑,有学科领头人带队,梯次配比合理的人才队伍的创新团队,这些团队作为科研的“孵化器”,既培养了创新人才,又推出了创新成果,实际上发挥了专业智库的作用。
四、发挥地缘优势,提升新型智库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明确要求云南要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这为云南新型智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这一要求,要彰显云南智库的特点,必须挖掘本土资源,而云南最具本土优势的资源就是地缘优势和民族特色,所以,云南新型智库建设,要走具有地方特色、内外兼顾、以优势和特色学科为支撑的发展路径。从对外层面讲,云南要突出作为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定位,利用南亚、东南亚学科优势,借助“南亚智库论坛”平台,充分发挥社科联学会中的南亚学会、东南亚学会的作用,进行协同攻关,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省社科联还要发挥“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这一平台作用,突出研究周边社会主义和周边政党政治的地缘优势,强化对云南周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老挝)的研究,对南亚共产党发展情况的研究,借助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与越南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与老挝人民党理论论坛合作机制的平台作用,深化这方面的研究,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从国内层面来讲,云南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云南建设成为民族团结的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的战略定位,突出民族特点和生态优势,发挥民族学、生态学的学科优势,依靠民族学会和生态学会的力量,发挥好智库作用。
总之,云南省社科联将从地域和自身实际出发,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发挥好政治优势,提升新型智库的思想引领作用;发挥好组织优势,提升新型智库的服务能力;发挥好人才聚集优势,提升新型智库的协同创新能力;发挥好地缘优势,提升新型智库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在新型智库建设中,尤其是社会智库的建设中,突出能力建设,通过不懈努力,在智库联盟、智库体系建设中,强化社科联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引导力,增强凝集力和创新力,提升影响力。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发挥社科联优势,建设社科新智库
徐永富
多年来,全国社科界一直在思考和讨论社科联的定位和职能问题。定位就是解决社科联“为了谁”“怎么为”,职能就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前者是理论和思想范畴,其内涵是引领思想解放,推动理论创新,塑造公民灵魂,提供精神动力,培育人文素养,支撑综合国力。后者是职责和工作范畴,其内涵是在完成并确保社会组织管理和社科普及的元职能前提下,开展好社科研究(包括立项、运行、督导、评奖、转化)和智库建设。
2015年1月,中办、国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为中国智库建设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同时也表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工作。按照中央的部署,各地方党委、政府也日益重视智库在政府决策和舆论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科联作为党领导下的学术性人民团体,作为社会科学界学术性社会团体的联合组织,是联系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社科联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库,但是它具有“联”的功能、“联”的优势,使它可以整合社会科学资源,从而形成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思想库、智囊团”,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新智库。应当说,省级社科联既是官方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智库的直接管理者和服务者,在社科界处于枢纽地位,在推进新智库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具体讲,社科联要发挥好“四库”优势和特色。
一、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发挥好“思想库”优势
其实,我国一直都在大力推动智库建设,近些年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我国的智库主要有官方智库、大学智库和民间智库。中国智库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学习阶段,学习美国排名前十位智库的一些经验;第二个阶段是研究本土智库发展的特点;现在处于第三个阶段,研究在本土环境中怎么建设中国特色智库。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和公民社会研究项目在2015年1月发布的《2014年全球智库报告》统计,目前世界各国共有智库6 681家,美国以1 830家智库的成绩遥遥领先,中国以492家智库的成绩屈居第二。但是,数量并不代表质量——在美国之外的智库排行前100名中,中国仅有6家智库上榜,排名最靠前的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排第17名。抛开数量和质量分析,无论是中国智库还是西方智库,有一条是共同的,即凡是智库,就要提出思想,提供政策,教育公众,汇集人才。社科联是党的意识形态领域重要的工作力量,建设“思想库”是首要的任务,要做思想、做观念、做话语权。
智库是一个国家思想创新的泉源,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及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标志。面对决策者,传统智库对自身的思想贡献与工作价值几乎没有议价能力。社科联作为学术性群团组织,从中心任务、单位属性、职能定位、人员配置到机构设置上与科研单位有所不同。它既要广泛联系社科专家学者和社科工作者,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还要承担党委、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角色,为地方党委、政府推进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服务。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社科联必须承担起打造良性运行的思想市场,发挥市场在思想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的职责。“思想库”的建设及其思想市场机制的改革,实际上也体现和考验着决策者的气度和社科联的勇气。社科联发挥“思想库”作用必须主动作为。首先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包括学术政策研究、决策支撑和舆论引导能力。其次要提升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通过海外发表论文、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出席国际会议、出国考察交流、接待国际来访人员等推进思想资源的国际融合。再次要拓宽思想视野。可以引进优势资源、先进经验助力本地快速发展,或帮助获得前沿信息,满足行政决策需要,或增信释疑,解除思想禁锢,营造宽松氛围。因此,社科联“思想库”建设应当成为推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窗口。
二、完善体系,规范联动,发挥好“运行库”优势
从计算机语言角度说,“运行库”是程序在运行时所需要的库文件。把这个概念引用到智库建设中,社科联系统所推动的新智库建设,除了体现一般公共特点外,还有自己独特的运行优势。
(一)协同优势。根据“党管智库”的基本原则,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发挥社科联群团组织作用,加大与各类智库发展规划、工作指导和联络管理的协同工作力度,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现实性。多年实践中,各地社科联积极与一些科研机构,特别是与党委政研室、政府研究室、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及高等院校协同配合,已经形成了一些较成熟的模式,也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在建设新智库过程中,这些合作模式和资源都水到渠成,直接可以应用。
(二)组织优势。社科联经过多年打造,已经形成了省地县三级组织体系,其工作如社科普及,已经进入到社区、农村、企业、学校、机关,辐射到全社会。为此也形成了一大批研究者、推动者和专职队伍。智库建设要解决顶层设计、组织管理、资源整合、平台搭建、范围营造、服务保障、体机制建设等方面的要件,社科联的组织体系能够添劲助力。
(三)联合优势。社科联长期与决策咨询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党校、基层组织合作共事,开展决策咨询、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社科普及、社团学术活动等,并把这些单位纳入到社科联常委会和主席团之中,形成了“既独又联,既分又合”的良性机制。社科联作为社科团体业务管理部门,履行对社科社团的依法监督管理职责,并与社团所在单位共同做好社团人、财、物建设和开展业务活动,实现社团运行正常化、规范化、法制化。同时,积极鼓励各阶层的社科团体、民营社科研究团体以及企业团体开展实证研究,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为推进民间智库和企业智库创造了条件。
另外,社科联积极多方争取资金,对省部级课题给予经费资助,对优秀成果给予奖励,对科研人员给予启动资金扶持,建立社科规划立项、社科成果评奖机制,采取激励措施,对激发学者和学术团体的进取精神和研究热情,创新学科建设、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推介社科精品力作和优秀社科人才,对引导社会科学服务于党政中心工作,发展新型智库,又将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三、开展研究,服务决策,发挥好“咨询库”优势
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的界定:智库是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根据这一定性,社科联要成为新型智库或要在社科界打造智库,就必须发挥自身优势,针对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决策研究,提升社科联咨政水平,搭建智库平台,提高智库服务水平,创造良好的智库发展环境。
有研究、有成果、有服务,就有生命力。要树立“大智库”理念,充分发挥社科界门类齐全、专家集中的优势,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社科研究力量。以科研课题为抓手,以各级智库研究机构为基本组织形式,打破地域、学科、部门限制,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在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中,要吸收相关研究领域的学科群专家、参与决策层的人员和相关实际执行部门的人员参与。知名学术团体和顶尖专家学者,要成为智库专家团队的支撑,每年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地方党委、政府与社科专家座谈会或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气会,组织智库专家组根据应用对策研究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围绕党委、政府关注、广大百姓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开展调研,研究问题,提出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并建立一条政策咨询绿色通道,让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研究报告能够直接进入到决策层视野,促进理论研究成果向社会实践的转化。近年来,各地社科联都开展了大量的决策咨询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热点难点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得到了各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并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这些成功经验,应当成为社科智库建设的重要借鉴。
社科联要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平台,整合社科系统学术信息资源,建立全方位社会科学数据库,为决策咨询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围绕服务改革需要,以社科评估、社科领域职业资格认定、国家社科奖励推荐等适宜承接的社科类公共服务职能的整体或部分转接为重点,探索建立社科项目第三方评价机构模式,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完善可负责、可问责的职能转接机制,强化效果监督和评估。
四、以人为本,聚合人才,发挥好“人才库”优势
建设社科新智库,固然要靠新机制、新方法、新保障,但最终要靠人,靠一大批具有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坚守社会责任和诚信意识,学术造诣深厚,国家安全信息意识强,积极主动为党和政府决策贡献聪明才智的智库工作者。因此,社科智库建设必须把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加快“智库”更新迭代,培养和储备智囊型人才。组织开展学术研讨活动,要向高尖端领域延伸;要突破传统信息传播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保证上通下达的绿色通道更加顺畅;要在加强学科群建设上下功夫,整合社科资源,努力做到社科资源、社科研究、社科成果转化的效能最大化;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培养熟悉区域历史、精通文化传承的地域性专家学者,对哲学社会科学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地区民族团结中所发挥独特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并做好成果应用;要储备一批基础理论功底扎实,社会阅历较为丰富、了解世界前沿信息、具有后发优势的人才,压担子、交任务、强磨炼、勤摔打;要研究如何做好学术成果保护和转化工作,维护好学者们的合法权益,增强社会效益;要积极探索对学术团体、科研机构的政治引领、示范带动和联系服务的科学化工作模式,做到上下一条心,使社科人才培养增数量、升质量、跨台阶。
实施“名人工程”“新人工程”,培养一批年富力强、素质优良、锐意进取的智库青年学者。加强和培养社科管理和社科宣传骨干,充实干部队伍结构。强化体制机制的激励功能,为人才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与国外、港澳台地区的智库、研究机构的联系,发挥各自的地理、人文优势,争取建立中长期合作机制。集思广益、多方对接,积极组织和鼓励举办高水平的国际性研讨会,提供国际话语体系平台,提升社科专家人才在国际的影响力知名度。加强省际社科联之间智库专家的联系和交流,相互借鉴新经验、新做法、新思路,培育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智库团队、社科专家和学者,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建设蓬勃发展。
(作者系宁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
新形势下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思考
刘德海
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新型智库体系,需要高点定位,统筹推进,完善机制,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和各类智库的主体作用。
一、建设新型智库,是大势所趋、大局所需
对于新型智库建设,中央之所以高度重视,社会之所以广泛关注,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现实依据。
1.从我们所处时代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看。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与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当今时代对知识、智慧,对理性和思想有着更为广泛而强烈的需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和平崛起,自鸦片战争以来首次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强大显然不仅要有雄厚的硬实力,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软实力,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等等。其中,智库的发育和发展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2.从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和当前发展态势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跨度内存在着若干个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着与其他阶段不同的特征和要求,因而不能简单地把前一个阶段的理念、思路和办法简单延续或移植到后一个阶段。在当前所处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不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目标和任务。基于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加上国际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并对其他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应对这样的形势和任务,仅有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单靠过去的经验和做法显然也难以完全奏效,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和智力的支撑。
3.从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看。我们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会变,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越来越重视规律性,越来越重视科学化和法治化。先后提出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党内法规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把专家论证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毫无疑问,这为新型智库建设赋予了新的使命,提出了更高更现实的要求。
二、建设新型智库,要着眼体系、统筹推进
建设新型智库,既是对智库个体提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强化各类型智库分工互补的角色,建立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智库体系。当前,我们大多停留在对智库发展的一般问题、基本问题的研究,将智库作为一个体系的研究较少。新型智库对应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委政府的决策需求,以及社会民众的需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因此,新型智库在内容建设上应当体现全面性。内容决定形式和框架,内容的全面性决定了智库在布局上必须是一个集成的体系。智库集成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三个维度,智库主体、智库的平台机制和综合要素。只有将这三个维度的内容统筹链接、有效推进、有序运转,智库才能在整体上发挥作用,才能成体系。对于一个国家的智库来说,智库的发展水平不能用单个智库的发展水平来衡量,而在于全国智库的发展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智库,不能仅仅追求数量和规模,简单地看单个指标的发展,而应在区域内统筹规划、合理配置,从制度体系的角度谋划。
三、建设新型智库,重在形成新的机制体制
建设新型智库当然需要有一定的数量和相应的规模。但是,把新型智库的数量、规模与结构、机制相比较,我们更应当追求合理的布局、有活力的机制。新型智库不仅仅是一个平台、一个架构,从深层次看,更是面向现实问题研究力量的集成和研究机制的创新及再造,我们要善于从机制的层面审视和推动新型智库建设,推动传统智库向现代智库转型升级。
1.新型智库是一种导向机制。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要关注现实、研究现实,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并不理想。问题在于,以往多停留在一般的号召而缺乏鲜明有力的导向和杠杆。建设新型智库,要把决策部门的关注点、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研究机构的社会责任感有机联结并同向聚焦,从而可以吸引和汇聚更多的专家学者研究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2.新型智库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笼统地看,我们可以粗线条地把党政决策部门、实际工作部门和企业作为一方,把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作为另一方。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资源和优势,同时对另一方又有所需求。通过新型智库这个平台和纽带,双方可以进行资源有效配置,进而促进供需有效对接。运用新型智库,决策部门、实际工作部门和企业在提供研究所需信息、数据和科研条件(包括实地考察和经费支撑)的同时,收获智库产出的决策咨询和应用对策研究成果,专家学者也由此找到了通向决策、服务实际工作和企业发展的渠道,拓展了研究空间,实现其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
3.新型智库是一种人才培养机制。新型智库是各类优秀人才集聚的平台,其研究往往跳出单兵作战的传统方式,而由各具专长的专家联合攻关。因此,新型智库对人才的带动和培养作用,比一般的课题研究表现得更为充分和明显。
4.新型智库是一种成果转化机制。新型智库具有开放性特点,在研究力量构成、交流渠道等方面,与实际工作部门建立起了形式多样的联系。相对于专家学者个人的研究和传播,新型智库的成果更容易进入决策部门的视野而得到转化。
5.新型智库要体现社会化运行机制。新型智库还有一项重要职责,即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引导社会舆论、平衡分歧。因此,新型智库在为决策部门服务的同时,也要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同时,我们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培育一大批社会智库,强化新型智库社会化运行机制,增强智库发展活力。
四、建设新型智库,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1.确立问题导向。要使导向更加鲜明、更加聚集、更加有效,需要对作为导向的“问题”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和把握。这里所说的问题,首先应是实践中产生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而不是从概念出发、从范畴出发、从数据模型出发。其次,这里所说的问题,应当是新趋势、新动向视域中的问题,因此要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而目前许多现实问题研究却是老生常谈,年复一年,课题面孔依旧,不少内容似曾相识,似是而非。再次,这里所说的问题,应当体现精准性。有的研究口子开得过大,大而不当,漫无边际,极易流于空泛。因此,研究的问题切入点要适中,这样才有可能把问题搞清楚、搞透彻。
2.追求时效性。时效性最先是对新闻工作而言的,但同样适用于理论研究特别是应用对策研究。没有时效性就不可能产生有效性。当实践发出呼唤时,我们就应当及时地现身、发声、发力,在最需要的时候发力才是真正的给力。新型智库的研究应当努力走在实践的前面,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发挥引领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当然很不容易,但至少应当使我们的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同步展开,从而实现研究与实践的双向互动。而现实的情况是,有些研究总是落在实践的后面,满足于或停留在对实践的归纳总结,成为“事后诸葛”。
3.注重“管用”。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管用”的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任何一个方面的工作都要讲效率、讲效益、讲效果。从当前的学术生态看,存在着浮躁、肤浅、浮在表面的问题。有的只关心所做研究对职称评定、课题立项、科研任务是否有用。有的在研究过程中概念不断翻新,对数据模型的追求表面上也越来越完善,而对现实的感悟却越来越疏远了。这样的研究产生的成果对现实显然很难“管用”。因此,改进学风、优化学术生态,对新型智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要达到“管用”的目的和效果,就要与实际工作部门对接,就要了解生动鲜活的实践,形成智库与政府互动、智库与企业和社会有关方面的互动。
五、建设新型智库,社科联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社科联作为地方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参与和促进新型智库建设,认清社科联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作用和责任使命。首先,建设新型智库是责任和挑战,更是机遇。当前,有的省份或正在研究制定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或正在考虑新型智库的组织架构、领导体制,是今后社科联发展的领域能否拓宽、平台能否扩大、舞台能否变大的重要契机,需要我们积极争取,积极参与,确立社科联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其次,建设新型智库,要考虑社科联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对于社科联来说,在新型智库建设方面发动大于活动。在新型智库建设中,不在于社科联自身新型智库建设的多少、大小,而在于能够为当地智库建设提供多少管理、服务和平台。再次,建设新型智库要理性化,避免一哄而上。《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整体规划,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防止一哄而上和无序发展”,我们要理智地看待新型智库建设问题,尊重智库发展规律,积极有序推进新型智库建设。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责任编辑:屈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