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结合笔者所在地的新农村建设情况,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地区流通体系建设。笔者认为,新农村的流通体系,应该是双向的、全面的,涵盖农产品和工业品,更应包括农村可再生资源回收等内容。建立大中型综合商业中心完成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过渡,同时加强市场管理,实现市场规范化。结合当前农村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开展商品采购认证的“类连锁化”经营模式和农业合作化(或围绕供销合作社)的流通模式,并采用新的流通技术,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流通体系建设目标。
关键词:新农村;流通体系;类连锁化
一、引言
城乡一体化与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命题,在当前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搞活农村的流通、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更为确切的说,是如何提高农村商业流通效率至关重要。当前农村地区虽然大多已经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古板形象,但相比城市经济,二元经济下的烙印却仍然可以很容易发现。应该说,农村经济的慢慢崛起,已经改变了商品“有无”的问题,但是,在“质量”和“选择”问题上仍有巨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在农产品的买卖方面,质量与价格尝尝不能令农民满意,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货物的流通有很大的不便。但是在对城乡一体化与流通体系的论述中,几乎所有学者都只针对其中的单向流出的农产品流通或者单向流入的商品流入进行研究,鲜有对双向的、动态的城乡一体化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研究。
本文笔者认为,解决农村地区的流通问题,必须用全面的、双向的流通体系视角来分析。所谓全面的就是要对现在的农村、农民和农业经济有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流通体系建设。农村的流通体系要有可持续的要求,首先是基于动态的收支平衡角度来说,农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仍占有较大比重,而农民所需的消费品很多又来自外部输入,只有收支基本平衡才能保证农村市场经济流通的可持续性。其次,是加工产品流通体系,农业产品中很大一部分要输往外部,但仍有一部分会以原地加工成新产品形式销售到当地市场,这一部分产品需要一个清晰的流通体系支撑,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再次,外部商品进入后,有销售,也会有退货、更换等问题出现,这双向的物流体系也需要明晰。最后,农村地区的废弃物、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也需要一个完善流通体系妥善处理。
二、当前农村地区流通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流通主体混乱。市场主体是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流通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流通主体多、散、小、杂、乱。所谓多,就是流通主题过多,绝对数量居高不下。所谓散,是分布没有规律,零散分布,商业氛围不浓厚。所谓小,则是从单体店来看,总的来说,规模较小,无法满足组合消费的需求。所谓杂,则是经营产品五花八门,不管是不是适合经营都盲目开展,不利于专业化和专门化经营发展。所谓乱,目前农村市场产品源头来源是四面八方,“娃洽洽”、“小白兔”、“康帅夫”等山寨品牌层出不穷,包装与对应的著名品牌几乎一样,很难辨别。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2.流通渠道不顺畅。当前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混乱,近几年频繁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车”问题都显示了农产品流通相比较工业品流通而言存在很多问题。每年经常都会出现某地农产品积压成灾,而一线城市却价格飞涨。当前农村的流通问题一方面确实受限于地理较偏、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因素,还有一部分很大原因要归于流通体系混乱等原因。我国农产品市场面临的普遍格局是小农经济,单体经济多且分散,不易集聚。农产品收购更多依赖于零散商人,而不是有计划的系统性收购,另外在农产品市场,期货等交易方式在农村市场并没有普及,主要也都是因为小农的分散经济和信息化程度不高。
3.缺乏法制化、规范化观念。农村流通体系的建立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遵纪守法,但是农村对法律的认识并不是很强。对市场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往往是姑息不究的心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助长了非法经营现象。另外,农村市场分散度高,难度大,这些也都给市场监管带来了很大麻烦。由此带来的假冒伪劣商品和过期变质商品对农村消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对于农村消费秩序的培养和维护都带来了很大麻烦。总的来说,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执行力不足使得农村市场秩序相对城市市场来说非常混乱。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对策
1.流通市场主体综合商业化。流通主体综合商业化就是在农村市场中心城镇建立起综合化的商业中心,统一完成服务,并作为商品集散地和中转地,辐射所辖各乡镇,同时可以辅助的有连锁经营等方式,将营业网点进一步分级分散到其他次级乡镇中心,通过统一的产品、统一的服务,实现专业化经营,保障产品质量。另外,综合化的商业中心对百姓的一站式的购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极大的满足了消费者任意的组合消费需求。
在农村市场,可以把“类连锁”作为一种经营方式,即由综合商业中心统一供货认证等形式,促进“类连锁化”经营方式的发展,通过商品价格加成等方式实现“隐形加盟费”收取,既满足了农村市场统一商品采购、消费要求,保障了商品质量,也减小了个体零售的加盟门槛。
流通主体综合化的商业中心还可以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一个集中的平台,有利于降低农民交易的成本,促进信息流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现阶段农村的农产品交易大多以散卖为主,由于个体相对实力较弱,很难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另外限于农民对外界行情认识局限,很难及时的跟进农产品价格变化。综合化的商业中心所建立的农产品交易平台为采购方和售卖方都提供了便利。
一般来说,综合化的商业中心要包括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现代商业流通业态中心、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采购及交易中心、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中心、农村再生资源回收中心、农村各类服务业网点集聚中心等部分。
2.工业品和农产品双向流通同步化。新农村建设的流通体系必须保障工业品和农产品双向的流通通畅。工业品的流入,能保证农村所需要的农资和消费品得到保障,但是,这一路径与农产品流出的路径并不完全一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相对较发达的工业品流入体系和相对落后的农产品流出体系是导致农村流通体系建设长期比较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建设,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体现出来的就是在进一步优化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同时也要完善农产品的流通体系。
工业品的流通与农产品的流通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保障工业品和农产品双向流通同步化的意义重大,对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买有卖才能实现一个很好的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也能进一步促进农村对工业品的消费升级,避免抑制消费、假货消费等非正常的市场秩序出现。
3.流通新市场规范化。新农村建设下的流通体系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流通市场,要合理合并市场流通所涉及的管理部门,加快职能部门监管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在农村流通市场秩序规范上通力合作,加强立法,打破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冲突,建立起一个统一高效、公平公正的城乡商品流通体系。在市场监管上,要建立健全市场运行和管理机制,规范市场交易规则,对公共性质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形式要明确固定下来。对于违反市场秩序和商家要能及时发现并严厉处罚。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和对市场主体的宣传,促进商品质量在商家和消费者心中得到认可,提高各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最后,也要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和应急反应机制,确定商品的质量标准和服务的服务规范,对农产品的流出和工业品的流入提供可靠的质量认证。另外,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也要有应急处理能力,维护流通体系的正常运行。
四、总结
新农村建设下的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有很多路要走,但是却也有很多规律可循。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完善。
一是要打造标准化流通网络。农村流通网络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经营方面,另一个是基础设施方面。经营上,以标准化为核心的连锁经营用统一形象、统一品牌、统一价格来保障对商品质量的控制,同时降低采购成本。在基础设施上,要重视通用的物流设施的建设,对城乡一体化的物流设置无缝连接打好基础。
二是要因地制宜创新流通模式。目前,批发流通模式仍是农产品和工业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对工业品来说,批发零售模式已经毕竟成熟,但对于农产品来说,批发零售模式相对来说就有点显得不足了,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中间商囤积农产品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流通环节长短不是关键,降低信息沟通的成本、提高交易成功的效率最重要。
三是积极推进流通技术现代化。在信息化条件下,要积极引入最新的流通技术,对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流通设备要积极考察,符合条件的就积极引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王稼琼,祝合良.《城乡一体化与商品流通体系建设》[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1.
[2]赵洁,冯华.供应链管理下的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探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8
[3]马龙龙.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市场体系建设[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1.
作者简介:张爱萍(1991.06- ),男,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