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茹 池清漪
摘 要: 中日两国在各自长期的文化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鬼”文化和各自对“鬼”的认识见解。反映在语言上,“鬼”形象在汉日谚语中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旨在整理和分析汉日谚语中“鬼”形象的异同,并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内涵作阐述。
关键词: 中日谚语 “鬼”形象 文化异同
一、中日谚语中的“鬼”形象
在汉语谚语中,鬼形象随处可见。譬如:“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远怕水近怕鬼。”“阎王不嫌鬼瘦、贪官不顾民穷。”等,除此类直接借用“鬼”作为主体形象的谚语外,“鬼”还作为形容词使用,比如鬼话连篇、心怀鬼胎、鬼头鬼脑、鬼斧神工等。一方面,给予人们邪恶、不善的负面印象,另一方面,从“鬼斧神工”,“神不知,鬼不觉”等谚语中,可以看出“鬼”具有强大力量这一形象特征。
在日语谚语中,人们经常借用“鬼”进行表达。日语中含有“鬼”的谚语有:
鬼が出るか蛇が出るか(前途凶险难测)
鬼の居ぬ間に洗濯(胆大包天)
鬼の面で子供を脅す(倚仗权势,以离奇古怪的言行恐吓别人)
从以上谚语中可以看出日本谚语中所表现的鬼形象是:不善的,恐怖的,可怕的负面形象。
鬼に金棒(如虎添翼)
鬼の霍乱(壮汉患病——难得)
鬼の拳のよう(形容巨大而坚硬的拳头)
鬼とも組みよう(敢于同鬼较量,比喻非常勇猛的样子)
以上谚语表现出“鬼”的力量强大、勇猛的形象。
鬼の血目玉にも涙(比喻冷酷无情的人有时也会发慈悲心)
鬼も角折る(比喻鬼一样的坏人也会因为某种机遇而彻底变成善人)
由以上谚语可以看出在日语谚语中鬼的负面形象是可以转变为良善的正面形象的。
二、中日谚语中的“鬼”形象的异同对比
(一)相同点。
由于人们对死亡恐惧,作为人死后化身的存在的“鬼”自古以来便都是:邪恶、危险、不善的负面形象。在中日谚语中所表现出的“鬼”形象亦是如此。同时,中日谚语中,关于鬼,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多拥有强大的、令人恐惧的力量,是一种强大力量的象征,并且这种力量一般是负面的。
(二)不同点。
1.日语谚语中关于鬼形象的描述较为具体,汉语谚语中对鬼的描写较少,形象略为抽象。在日语谚语中,“鬼”经常性地作为主体运用在谚语中。通过鬼的形态、动作和表情等表现语义。并且,笑、哭等人性化的形容词较多地被运用于描述“鬼”形象。比如:鬼の空涙(假慈悲),鬼が笑う(做白日梦)等。在汉语谚语中,类似的对于“鬼”形象的情态描写则相对较少。
2.从形象所反映的主体上来看,日语谚语中关于鬼的谚语多用来形容人的外在行为,比如恶势力的强大等,鬼面人を威す(虚张声势),鬼の一口(①遭遇巨大危难;②好像鬼一口能吞下人一样,用来指气势磅礴的事情或者迅速、麻利地处理好事情)。在汉语中,与鬼有关的谚语多用来展现人的心理的阴暗,多用来形容人心险恶,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比如:鬼迷心窍,鬼蜮伎俩,神差鬼使,疑心生暗鬼,有钱能使鬼推磨,等等。
3.日语谚语中对于鬼的形象并不全是负面的。从褒贬色彩来看,有褒有贬,在日语谚语中对鬼的形象要一分为二看待,有危险邪恶的负面形象,也有展现良好形象的时候。比如:餓鬼も人数(人多智广)用鬼形象表现了正面意义的语义。鬼の首を取ったよう(如获至宝)中,可以看出“鬼の首”是珍贵的,宝贵的,是正面形象的体现。总体来说,鬼形象主要的形象基调是以邪恶、不善为主。同时,日语谚语中也有在语句中表现“鬼”的负面形象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转变成善良正面形象的例子。比如:鬼の目にも涙:(①顽石也会点头;②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落泪)。汉语谚语中的鬼形象基本上为危险邪恶的负面形象。
4.在汉语谚语中“鬼”形象经常会和“阎王”的形象同时出现,例如“阎王不嫌鬼瘦、贪官不顾民穷。”“催命鬼对阎王,一个比一个凶等。”在日本谚语中并无此现象,日语谚语中也没有与汉语谚语中“阎王”相似性质和表象的存在。中日谚语中的“鬼”形象大都是能力强大的形象。但是在汉语谚语中,有“阎王”这样作为超越“鬼”能力的存在起到压制或者管理“鬼”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汉语谚语中的“鬼”的能力相对性便显得弱小,而由于没有能力对比,日语谚语中的“鬼”形象通常给人能力相对强大的印象。
5.在汉语谚语中,鬼和人们自身的日常行为修养有所联系,对人类的言行举止有约束的成分,对恶行有威慑的作用,在日语谚语中则无此明显表象。比如汉语谚语中的“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等,告诫人们人生在世切忌做坏事,由此处可以看出中国鬼神传说中强调“因果循环”的迹象。
三、文化异同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谚语作为自古口耳相传留下来的存在,更是反映该国文化内涵的重中之重,下面通过比较汉日谚语中的鬼形象,窥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做阐述。
(一)中日两国对死亡的共同认识和历史文化交流渊源使得两国对鬼形象的认识现今趋于相近。
“鬼”通常被认为是鬼魂,是人类死亡后的存在形式。这一认识源自早期中日两国人民对于死后生活和归宿等事物的幻想和猜测。同时,日本在奈良时期起便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中的鬼神观念自那时起便深深地植入日本文化中。古代中国,物质条件匮乏,医学和科学还未得以发展,文明还相对落后,大部分群众皆生活艰辛,不能够寿终正寝。因此,那时的中国群众普遍认为:在人间受过多重苦难的人们,怨气颇重,死后难以消解,由此形成的“鬼”便成为恶势力的象征。这种思想传入日本,对日本本国的鬼神观念和群众对鬼形象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历漫长的时间沉淀,形成了现今中日两国国民对“鬼”形象的普遍认识,即:“鬼”是指鬼魂一说,且“鬼”具有恶的性质。在中日谚语的鬼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普遍认识。
(二)日本早期本土的鬼神观对现今日本社会的鬼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日本早期,特别是中国文化还未传入日本的时候,日本人认为鬼和神是具有相同地位的,还未对鬼神明确区分。并且鬼并不具有明显的负面形象和恶的性质。当时人们认为自然、山川、河流等的守护神也可为“鬼”。虽然日本在此之后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但“鬼”的性质开始恶化,和中国传统的鬼形象逐渐接近,同“神”的区别逐渐展现。但是,其早期本土的鬼神观念对日本“鬼”形象的残留影响还是在各个方面得以体现。例如,在日本人观念中,鬼并不一定全部皆为负面形象,在某些情况下鬼会转变为正面形象,这与汉语谚语中所呈现的鬼形象完全不同。这便是日本早期本土的鬼神观对后世的鬼神观念产生的影响。这一点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谚语中可见一斑。
(三)可以在汉日语谚语中发现中日两国人民的自然观、生死观的差别。
相对于日本人对自然保持“敬畏”的态度,古时候,中国人对自然则持有“征服”的态度。表现在谚语上,虽然中日谚语中“鬼”所表现的形象皆为能力强大。但是,在汉语谚语中,“鬼”的能力弱于阎王,小鬼诚服于阎王。在日语谚语中,“鬼”的能力相对强大。并且,在日语谚语中,运用了较多的神态和动作描述描写鬼形象,使得日语谚语中的鬼形象较汉语谚语中的鬼形象增添几分人性化的色彩。由此可以看出,日语谚语中的鬼形象能力强大,受到人们的尊敬,即为敬畏。汉语谚语中的鬼形象,同样能力强大,人们因其恶的性质对其感到不屑,并且进行打压,即为征服。这与两国的自然观有着不谋而合的类似之处。
再者,中国群众将死看得颇为重大。为了避免死后在地狱遭受苦楚,即使人生在世时,也时刻约束自己。日本国民将死之事看得略为豁达。这一点由谚语可以看出,这是由于日语谚语中表现的鬼形象相较于汉语谚语中所表现的鬼形象更多面化,有正面形象,也有负面形象,更易于人们接受。
四、结语
汉日语谚语中所表现的鬼形象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有相同之处是因为两国对死亡本质的共同认识和汉文化在奈良时期对日本文化的强烈冲击。不同之处的存在是源于日本早期本土文化的持续影响。中日两国国民的自然观、生死观可以从汉日语谚语的鬼形象中得以部分窥见。
参考文献:
[1]叶琳.日本常用谚语成语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013年浙江财经大学学生科研项目(2013YJX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