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富有的探索实践

2015-01-29 21:58于成文高艳青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物质价值观精神

于成文 高艳青

(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富有的探索实践

于成文 高艳青

(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精神富有是科学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及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富有建设面临许多问题:一些人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缺失或不坚定,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与诚信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入脑入心等。推进社会主义精神富有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夯实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物质基础;发挥重点人群的作用,引领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精神富有的公民;提高公民素质,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富有的核心问题。

精神富有;中国梦;价值观;精神力量;实现路径

精神富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非常重视精神文明、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社会主义精神富有思想逐步形成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多次强调精神生活、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全面分析中国共产党精神富有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形成发展过程,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富有社会的重要性及客观必然性,科学把握精神富有建设面临的问题,探求实现精神富有目标的路径,对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精神富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精神富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贯追求

物质富裕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与基础。但是,仅有物质富裕而没有精神富有,这种富裕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是相背离的。精神富有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观世界不断得到改造完善、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精神生活不断得到充实提高的过程和状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范畴的精神富有,包括社会的精神富有和个人的精神富有,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指出:“一个人是富裕抑或贫困是依据他对人类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所能享受的程度而区分的。”[1]这里的富裕和贫困,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精神富有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贯追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指出:“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2]这是马克思首次明确提到了“精神富有”一词。在分析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过程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失衡发展。他批判地指出:“古代的观点和现代世界相比,就显得崇高得多,根据古代的观点,人,不管是处在怎样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上,总是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3]而且“连最高的精神生产,也只是由于被描绘为、被错误地解释为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者,才得到承认,在资产者眼中才成为可以原谅的。”[4]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不可能得到满足。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精神富有目标的实现才能变成现实。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5]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会给人民带来越来越丰富的精神生活,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总之,精神富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二)社会主义精神富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富有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精神富有思想,强调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的统一性及其重要性。他明确指出:“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7]“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8]“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9]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对社会主义精神富有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角度论述精神生活、精神力量的地位与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0]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1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再次指出:“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12]2008年12月18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阐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积累的“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其中之一就是“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3]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精神富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在阐述中国梦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多次强调精神文明、精神富有、精神力量、精神生活的重要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精神富有思想。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14]同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15]同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6]同年12月30日,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17]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18]因此,精神富有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条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义。

二、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重视精神富有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1.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成为中国人民的普遍需求。“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9],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的发展起着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束缚,实行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的历史性跨越。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6日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我国GDP初步核算为63.65万亿元人民币,人均达到4.65万元人民币;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0.1%,达2016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民主法治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日益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

2.实现社会主义精神富有的目标,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动力。精神富有以物质富裕为基础,受制于物质富裕,但精神富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征,它与物质富裕并不是如影随形的,两者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我们为大家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感到骄傲的时候,精神富有滞后于物质富裕的严酷现实在也摆在我们面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但理想信念淡化了,道德水准下降了,社会诚信缺失了,干群关系紧张了,生态环境恶化了。就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20]

(二)追求精神富有是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硬实力的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在提升,但依然相对较弱。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已经不是单看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强弱,而是看硬实力与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软实力固然不是凭空而生的力量,它的强大一般与硬实力的强大相伴随,它的提升也需要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但是,硬实力的强大并不必然带来文化软实力的强大,而没有强大的文化力作后盾的经济、军事、科技上的强盛一般是不能持久的。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联合组织了“中国形象全球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人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72.5%的美国人不认为“中国有非常吸引人的流行文化”,仅40.6%的人认为“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在文化价值观上总体存在的“西强我弱”的局面,短时期内还很难改变。就整个西方文化来讲,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标志性的主导性话语;与此相对比,中国文化在世界话语体系中主导性的话语还不多。

2.文化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既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均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即是说,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扎实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精神富有的社会。

(三)实现精神富有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

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每一个人和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根据共产主义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22]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3]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2.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把人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统一起来。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风尚。一个失魂落魄的国家、一个没有精神力量支撑的民族,是不可能站在世界文明巅峰的。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4]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变得可能和现实。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逐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25]必将最终成为现实。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富有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一些人特别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缺失或不坚定

1.理想信念是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也是人生的根本需要,处于精神生活的核心地位,对实现社会主义精神富有的目标尤为关键和重要。一个没有精神的人,心灵是荒芜的;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前程是暗淡的。自古以来,没有理想信念的人鲜见有大成就;反之,哪些成就大事业者,无不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不是身怀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理想是通往成功的桥梁,是催人前进的号角。没有理想,就没有个人的成功,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

2.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影响下,一些人包括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丧失了理想信念,沉溺于物欲的泥淖,陷入了精神上的贫困,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在这部分人中,有的把理想信念看成是空洞无物的说教,认为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有的在一些重大是非问题上认识模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有的政治立场不坚定,是非观念淡薄,正义感减退,浑浑噩噩生活,稀里糊涂工作;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科学迷风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6]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势必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影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二)一些领域道德失范及诚信缺失

1.客观认识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的问题。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等问题并不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这类问题已经出现了很长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虽然党和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加强道德体系和诚信制度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等问题,但是,由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存在着“空挡”现象,以及传统人情社会和小农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道德和诚信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事件,例如,小悦悦事件、学术腐败、天价药费、有毒食品、掺假制假售假、各种坑蒙拐骗”、包二奶、医生收红包、交通肇事逃逸、扶摔倒老人等。这些事件均涉及道德与诚信问题,无不挑战社会道德规范的底线,引起了思想界和社会各界对当代中国道德状况的反思。

2.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终将得到有效解决。目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封闭向开放、由传统向现代深刻转变的时代,正处在由不甚文明向较高文明时代前进的过程中。显然,在这个过渡时期,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会导致一些高尚、淳朴的社会风气暂时过时或被取代了。这就必然会产生某些道德与诚信层面上的思想混乱,还会出现一些不良甚至丑恶的现象。从本质上看,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不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而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过渡现象。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一样,道德文化的进步总是在一条曲折的道路上向前发展的,而这种发展进步又常常需要付出一定的历史代价。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不断推进,党风社会风气的逐步好转,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等问题解决的步伐会大大加快。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入脑入心

1.党非常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不仅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而且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战略部署。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远没有完全深入人心,远没有做到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远没有变成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追求,远没有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

2.必须坚决反对和清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错误思想言论。回顾历史,党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站立起来、快速发展起来。今天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同鸦片战争以后之中国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然而,一些人在主观上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缺乏足够的自信,在西方价值观的鼓噪下,错误的、消极的、落后的社会思潮对有些人的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特别是国内一小部分别有用心者,更是推波助澜,甚至不惜牺牲国格人格,甘做推销西方价值观的急先锋、马前卒。还有人甚至说:“全面西化就是人化、现代化,选择西化就是要过人的生活,西化与中国制度的区别就是人与非人的区别,换言之,要过人的生活就要选择全盘西化,没有和稀泥及调和的余地。”在这些所谓西化精英的鼓噪下,有些人为西方社会思潮所迷惑,甚至充当了西方价值观的吹鼓手。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富有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夯实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物质基础

1.实现社会主义精神富有的目标,需要有物质作基础。这就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最重视发展生产力,认为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发展和质量提高的前提和基础。人首先是作为一种生物体而存在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对于全部人类生活具有首要的决定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意识、宗教等等。”[27]费尔巴哈也指出:“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生活的基础也就是道德上的基础。如果由于饥饿由于贫困你腹内空空,那么在你的头脑中、在你的心中或在你的感觉中就不会有道德的基础和资料。”[28]回顾人类社会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凡是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精神生活的改善总是要服从和服务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可见,物质生活是人生存的前提,精神富有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撑,经济建设搞好了,就会给精神富有提供充实的物质基础,离开物质富裕的精神富有,是海市蜃楼式的空想。近年来,我们党把精神富有确立为现代化建设目标,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已经在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正如邓小平所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29]

2.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创造了基本前提与制度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加速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亦正在加速推进。需要指出的是,在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目标的历史征程上,我们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发挥重点人群的作用,引领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精神富有的公民

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产力水平、物质生产关系,在根本上决定着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富有目标的实现,不可能随物质富裕目标的实现自然而然地实现,它需要中国共产党遵循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进行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先进模范人物等重点人群的引领示范作用。

1.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实现社会主义精神的目标中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30]“在目前的历史转变时期,问题堆积如山,工作百端待举,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意义。”[31]“只有搞好党风,才能转变社会风气”。[32]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特别强调,搞好党风,共产党员要在全社会发挥表率作用,党的领导干部要在全党发挥表率作用。越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越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富有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始终走在前列。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在大力倡导和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逐步变成社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最终成为多数社会成员所自觉追求、普遍遵循的价值观,进行大量的宣传当然十分重要,但最关键的是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倡导者,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是否又是这些价值观的真诚信奉者和坚定的践行者。正如习近平所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33]

2.先进模范人物引领社会全体成员成为精神富有的公民。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大批优秀党员与先进典型涌现出来,不断激励全体社会成员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洪流之中,并引领他们逐步成为精神富有的公民。在民主革命时期,方志敏、瞿秋白、澎湃、恽代英、蔡和森、夏明翰、杨开慧、向警予、杨靖宇等大批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理想,以身殉国,用满腔热血染红了党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雷锋、王杰、王进喜、焦裕禄、时传祥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纷纷涌现,他们的事迹闪耀着党性的光芒,影响了好几代人;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孔繁森、杨善洲、郭明义、方永刚等一大批时代楷模脱颖而出,他们用实践诠释着社会主核心价值观。这些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可以使理想信念、精神富有等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生动,对引领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精神富有的公民,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三)提高公民素质,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富有的核心问题

1.建设精神富有的社会,是提高全体社会成员自身素质的一项工程,实质上是对人的建设。因此,实现精神富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治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项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过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2.建设精神富有的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也就是说,要把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着眼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因此,在推进精神富有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依靠和运用理想信念、思想理论、道德情操、科技教育文化以及环境建设的综合力量,努力促进人的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

3.培养“四有”公民,建设精神富有的社会,需要有社会各界认同的价值观做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34]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分别反映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能够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导向;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质量,全面提升公民的素质;能够促进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的有效契合,促进社会精神力量的整合,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精神富有的目标;也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促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1][英]亚当·斯密,谢祖钧译.国富论(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2:2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70.

[6][31][31][3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7、177、178、178.

[7][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92、526.

[8][9]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21、474.

[10][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33-34.

[1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14][15][16][17][26][33][3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46、52、153、160、15、164、168.

[18]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20]习近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锲而不舍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15-03-01.

[2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8.

[22][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294.

[2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2-43.

[25][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776.

[28]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69.

[2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9.

责任编辑:万泳延

D 616

A

1671-2994(2015)05-0027-06

2015-08-01

于成文(1965-),男,江苏徐州人,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助理,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

高艳青(1972-),女,河北保定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共同富裕的“质”“量”“度”研究》(09YJA710044)、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共同富裕的“质”“量”“度”研究——兼论浙江省共同富裕“总量”和“个量”目标的实现过程与基本经验》(09MLZX009YB)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物质价值观精神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我的价值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