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2015-01-29 19:05杨浩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资本家劳动力劳动者

杨浩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杨浩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新疆伊宁835000)

[内容提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核心理论之一,作为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出发点,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社会主义也因其由空想变成了科学。本文就剩余价值理论在创立之初的演变,剩余价值理论的逻辑内涵,对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剩余价值理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所有制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核心理论之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升华直接地印证了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与形成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有两大基础:其一,它并非直接产生,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以批判性的角度进行继承并研究所得的成果,其二它并非独立存在,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本人所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再通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运作体系的漫长观察和研究逐步形成的。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有三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第一是起始阶段,即19世纪40年代;第二是发展形成阶段,即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第三是系统化确立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

(一)起始阶段

马克思很早就开始了社会经济的研究,早在19世纪40年代的研究中就已经认识到剩余价值的存在,也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就剩余价值问题,马克思第一次科学的表述是在1847年7月的《哲学的贫困》当中。之后便是同年(1847年)年底的著名演讲(即《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的此次演讲首次把剩余价值理论问题展示在大众的视野中。这两部著作也从侧面证实了,马克思在当时“不仅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己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①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时,马克思就劳动和劳动力还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分离,“剩余价值”也没有从其多变的具体形态中抽离出来,但马克思的理论准确以说明了剩余价值的存在及其形式,也同时明确了研究剩余价值理论的方向,为其建立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形成阶段

马克思第一次科学针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基本要点进行系统地论述是在其《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中。在这里他准确细致地时商品价值和货币进行了考察,并研究了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分析得出简单商品生产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演变过程。也是在这里,“劳动”与“劳动力”有了科学系统的区分,劳动力商品的原理也基本成形。著名的论断如“劳动者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工人同资本进行交换的,是他例如在二十年内可以耗尽的全部劳动能力”、②实则资本家所占有的是劳动者本身,“对于工人来说,他的劳动的生产性成了他人的权力,总之,他的劳动如果不是能力,而是运动,是实际的劳动,就会是这样的;相反,资本是通过占有他人劳动而使自己的价值增殖。”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7页。“手稿”针对资本主义的剥削现实,马克思将其各种具体形态如利息、利润和租金等抽离出来,并以“剩余价值”这一特定术语来表示,科学地界定了其涵义。

(三)系统化确立阶段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体系较为系统的公开发表是在其于1865年6月所做的《工资、价格和利润》报告中。相隔2年之后(即1867年9月),著名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在《资本论》中,他科学准确而系统详实地演绎了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在资本的总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的两重性质,通过研究资本生产的过程,将价值增值的真相展示在世人面前,进而定义了剩余价值的属性。至此,马克思已经突破传统经济学的框架,创造出了系统、完整、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学说。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

(一)剩余价值与价值概念的充分展开

商品交换关系的出现,其基础是商品的价值概念出现,这也标志着人类劳动的社会性开始由物与物之间相互交换的新的社会关系逐步代替原先的人与人彼此建立的依赖、信任关系。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劳动本身的社会性不是以人与人之间的血缘的、信仰的关系,其表现方式是以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存在的。但是,“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是不能够通过具体、简单的商品交换关系来成形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然而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分离就会发现自身使用价值并不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产生,而通过交换所得的“商品”存在于社会当中,交换的前提则包含“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对劳动者而言只能同一定量的价值进行交换,才可获得那些商品(那些能够满足其自身发展需要的劳动产品)。劳动者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又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对剩余价值进行分析:一是经济上的直接剥削,即生产制定“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余,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也可以说是理应付给工人而没有付给工人的那部分工资。二是社会关系上的间接剥削,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所形成的生产关系。“商品”的社会性,是劳动的社会性的表现,其基础更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体现。综上所述,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是具有双重性的,即剩余价值的双重性。这一点早在劳动力变成商品之时便已生效。不得不说,这也是为什么说原始的资本积累是“血腥的现实”。

(二)雇佣工的劳动与剩余价值的真相

其实将劳动看作商品,早在马克思之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已经完成了。若把人类的劳动当作是一种商品,那么工人工作交换而得的价值就是其拿到的工资。如果按照商品的等价交换法则,到手的工资和其劳动的价值是相等的,那么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就不存在对雇佣者的经济剥削。这种看似正确观点,实然却是错误的。马克思指出,如果能够把自身的“劳动”放在市场上出售的话,那么“柜台上的劳动”在出售之前的其状态应该是独立存在的。然则劳动本身是人在持续活动的状态下对生产资料的作用,这种持续的活动是无法脱离物质独立存在的,其对象化的作用,即劳动产品。因此,在劳动者将自身劳动转化为劳动产品的同时,劳动已经凝结在这件劳动产品的价值当中无法抽离。马克思构造剩余价值理论学说的枢纽之一正是这一字之差的劳动与劳动力。两者相比,劳动力说明的是存在于人身上的可被利用的劳动能力,同时这种客观存在的劳动能力,有着独立的存在形式。劳动力的价值是可以通过商品衡量的,维持劳动力就能生产出来人生存需要的食物、发展需要的资料或是抚养子女需要的费用等。剩余价值作为一种价值,它是雇佣者所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由于商品价值是人类劳动的社会性以物的形式表现出,剩余价值同样表现为人类劳动的社会性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恰如抽象劳动相对应的是价值,具体劳动相对应的是使用价值,雇佣劳动所对应的正是剩余价值。

(三)具体劳动、抽象劳动、雇佣劳动的内在逻辑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换而言之,劳动是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源泉,劳动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重要手段,进而,人类实现幸福的根本手段正是通过劳动创造出可被自身实用的使用价值。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一部分是通过劳动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时在劳动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需求。这也是人与动物针对需求的不同之处,动物自然属性是其全部属性,这也使得动物的需求全部是自然需求,而这种需求是简单、不变、直接的;人类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同时具有社会属性,与自然需求不同的社会需求则呈现复杂、多变、间接等特征,社会需求会随着人类发展逐步扩大化而占据人的大部分需求。就劳动者而言,在其将自身劳动力以商品出售给资本家,自身成为雇佣者的同时,就已经将其“源泉”卖给了资本家,换回来的也不过是自我再生产所需要的“食物”就资本家而言,他具有雇佣者的劳动的所有权,这就意味着,雇佣者在劳动创造中所日益丰富的创造力和劳动力也将被其所占有。因此,将劳动力以商品的形式转让给资本家的结果不仅表现为资本家对工人的劳动的占有,同时更是对雇佣者本身的占有和垄断。

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价值

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直存在着思想上的阻力,至今没有完全消除,深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对资本论的剩余价值理论的误读是其基点之一。如果不把这一理论搞清楚、想明白,将有弊于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经济体制的全面进一步深化改革。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其“三个有利于”的重要指导标准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使我们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首先,自《资本论》之后,马克思提出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时首先建立公有制,即应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国家权力的社会化。而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也不是要毁灭或者重建私有制,而是实现集体与个人相统一的所有制。资本主义剥削的现实主要体现就是对于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从消灭剥削的角度来讲,社会主义是进行时态,共产主义是完成时态。进行时态是说,中国现阶段就是正在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在做准备。可以说,剩余价值理论是我们建立制度自信的理论基石之一。

其次,“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句话也明确的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在当时之所以有如此的惊人的生产力,正是资本家实现了对剩余价值无休止的追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剩余价值追求体现是逐步地提升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借此产生的使用价值来满足社会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更是以事实证明了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利用国际化、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模式来追求剩余价值,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可行途径。由此可鉴,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也可以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自我完善,不断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

最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以“劳动创造出价值,剩余劳动创造出剩余价值”为理论核心,注重人的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重要性,是对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尊重。可以说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今都是具有现实指导作用的。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则是我国当下发展的最高标准,也是本质。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也再一次证明了人及其劳动是整个社会得以发展的根本钥匙。

综上所述,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给世人展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彻底揭露,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背景下进一步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指导。全面研究剩余价值理论,并完善和发展这一理论,是中国践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王开幕]

参考文献:

[1]《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79、1995年版。

[3]《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党建研究

[作者简介]杨浩,新疆伊犁州委党校,教师。

[收稿日期]2015-07-07

[中图分类号]A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5)04-0009-03

doi:[D OI编码]10.3969/j.issn.1674-6287.2015.04.02

猜你喜欢
资本家劳动力劳动者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在云端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