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 李人庆
着力解决发展公共政策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 李人庆
近期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基础政权建设和促进基层治理工作重心下沉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力图着力破解发展公共政策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公共政策是一整套发展干预的手段,它分为不同的层次和过程,从顶层到基层,从设计到执行。应该说我们出台的政策和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和大方向都是好的,但往往是基层老百姓没有感受到公共政策好处,只听下楼声,没见人到来。这里不仅有公共行政体系内的政策传递损失问题,而且更大问题是在政府和百姓,在国家与乡村社会对接的这个过程中,对于政策传递和执行的效果无法按照在层级政府中的科层体制方式进行管理监控,政策本身也需要从政府政策话语转换到乡土社会和农民能够接受的方式才能落实到基层社会中。与此同时也需要监督和避免执行政府政策的基层干部在执行过程中,无法可依,无规可循,造成政策的选择性执行。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建立起自下而上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要将政策的官方话语转换为乡土社会可以接受、透明可监测监督的制度规范,才能保证发展公共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不出偏差和问题。
浙江省宁海县的小微权力清单改革,就是依据“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为破解公共政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一个具体实践。以权力清单改革为契机,按照“全面清权、简政放权、科学确权、规范用权、严格控权”。以限制权力和规范权力行使为核心,通过对权力的运行过程进行全程、实时、多方监控。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对权力行使的过程可检查、结果可监督、责任可追溯,核心是公开透明可问责。宁海在贯彻落实“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要求的同时,突出监督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和制度建设,紧紧抓住了村干部这一权力主体,抓住了规范村干部权力运行这一核心,通过梳理了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权力事项,将涉及到村级重大事项和村级事务的权力通过系统的消化清理归纳总结,形成了简便易学、公开透明的36条村级权力运行规范程序,建立了36条村级权力清单,将政策通过简单的梳理成为农民喜闻乐见和读得懂、看得明、用得上,可操作的36条,这样就使得可监测的方式做到了“定位准确、边界清晰”,找准了监督的关键点和着力点,使权力监督真正起到了标本兼治的作用。
36条村级权力清单打开了权力运行的暗箱,通过运行过程的程序信息透明、公开和可问责,消除了对政策信息的垄断和村民民主参与的制度性障碍,改变原有自上而下人治监管的制度办法,建立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公开透明的群众广泛参与的制度性解决办法,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将村级权力规范化运行的制度改革措施,在制度上落实和保障了村民民主选举后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参政议政民主权利,限制了村级权力行使中的专权、乱权,避免了权力寻租、以权谋私和政策的选择性执行,实现了从选举民主到治理民主的制度转变,为广大农村基层群众提供了参政议政监政的民主化渠道和手段,为基层治理找到了一条依法治村和可操作民主的方法和途径,为基层治理和政策落实找到了一条依法治国的现实途径,为村干部的廉洁自律提供了“不能贪,不敢贪”的制度性保障。彻底消除了基层腐败的制度空间和土壤,改变了基层政治生态结构,有效地改变了基层治理的政治生态和传统人治的政治文化,实现了治理规则的民主转型。
浙江宁海村级小微权力清单的探索和实践是制度反腐的制度改革与创新,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村级样本,它对于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和公共政策“最后一公里”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典范性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