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庆
(中央团校 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089)
新常态下的组织转型
——2015年中国共青团发展趋势研究
■ 吴 庆
(中央团校 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089)
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最鲜明的时代背景,影响和决定着共青团工作的基本格局和发展空间。 2015年,中国共青团的发展环境将是“新常态”,其核心任务是“转型”。新常态的大背景决定着团组织的转型发展方向,组织的创造力的大小决定了其转型的力度,团干部的状态决定了转型发展的动力强弱,是否正视组织面临的问题并大胆改革决定了组织转型速度,共青团组织得到的外部系统支持依然是其发展中持续优化的核心。
中国共青团 组织转型 发展趋势
对于中国共青团发展趋势的研究是一种宏观的预测研究,这种研究的目的是要找到影响这个组织发展的最核心的因素并作出前瞻性的判断。2015年,中国共青团的发展环境将是“新常态”,其核心任务是“转型”。
“新常态”的判断将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加以说明。“转型”是笔者对共青团组织当前发展现状的一种判断。在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团情的背景下,共青团要大力改革创新方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共青团亟须思想解放,调整自身体制和机制。对此,2014年召开的团十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一是要构建区域化组织格局, 根据青年群体流动、分布的变化, 促进区域内青年工作资源、项目、阵地的共享, 整体性推动工作开展。二是要建立社会化运行机制, 依托政府项目和市场资源, 实现从主要依靠单位资源向与调动社会资源并重转变、从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向自下而上的群众化动员转变。三是要推进事业化发展模式, 逐步建立起运转能力强、团员参与度高、更加富有效能的运行机制。四是要提高专业化工作水平, 努力提高团干部和青年工作者队伍在相关领域的专业能力。要发挥团组织社会参与中枢纽型作用,激发青年社会组织活力。要完善机制, 不断提升团的事业长远发展的生机活力。”[1]转型的目标已渐清晰,就是区域化、社会化、事业化和专业化。
第一个发展的判断是:新常态的大背景决定着中国共青团2015年的转型发展方向。
观察中国共青团的发展趋势,最重要的是要在两个关系中去审视,一个是党团关系,一个是团青关系。作为青年组织的共青团既要围绕党政大局这个“太阳”公转,又要围绕青年这个“地球”自转,它的发展始终受到这两种力量的影响,而在这两种力量中,共青团组织自身的调整将最终决定其发展成效。新常态是2015年中国共青团发展最核心的背景,决定了其发展走向。从宏观上讲,这种新常态是指当前全党和全国的工作大局, 即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毫无疑问,这也是共青团工作的着眼点、聚焦点、发力点。
具体来讲,一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最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阐释了新常态的经济特征和深化改革的方向。当前的经济发展在出口和国际收支、消费需求、生产要素、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投资需求、市场竞争、环境约束、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上都有着新的特点,团组织只有把握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实质,主动找准工作切入点,特别是要积极营造青年创新创业创优的浓厚氛围,坚持工作方向和格局不变,虚工实作、难事长做,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深化,才能在服务改革发展大局和加强共青团自身建设上有新作为。
二是要适应依法治国新常态。2014年末,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要适应这种新常态,着力在树立法治思维、共建法治社会、加强法治教育、完善依法活动等方面,组织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2015年1月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发【2015】4号),这对于共青团组织建设来讲,有了最新的组织发展依据,是新常态下指导共青团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结合这个文件,团组织能否把工作深化和创新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制度,着力抓好意见的落实,是实现共青团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关键。
三是要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提出的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根本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6月30日就加强改进作风制度建设进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抓作风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必须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之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有号召,团有行动,2015年团组织需要认真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强化从严治团,锤炼团干部的过硬作风,形成好的团风。
四是要适应青年发展新常态。当代青年都是1980年后出生的,是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成长的一代青年,其发展轨迹和代际特征已与前人大大不同。他们具有价值观多元多样和个性丰富、个体化趋势明显及追求自我价值、生活压力大,追求物质、政治意识淡化与政治参与形式新以及更为频繁的流动和自由的选择、活跃的青年社会组织和青年网络生存方式、更加国际化等特征。青年的这些新特征对传统团的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这种发展不可逆转,团组织只有适应时代发展和青年成长的新特点新规律,在方法和载体上大力创新,努力破解难题,才能更好地凝聚和吸引他们。
第二个发展的判断是:共青团组织的创造力的大小决定了其转型力度的大小和是否全面而深刻。
从对团的研究来看,团的上下各级组织都不缺乏创新,但什么是团最根本的创新?这要回到团的本质目标和核心职能任务上来。从政治角度来讲,政党青年组织为政党所做的归根结底是两件事: 一是探索政党的意识形态在青年中的传播路径(政治理想传播及影响青年政治文化形成),二是探索政党的政治和组织行为在青年中的实现路径(青年政治行为塑造),这是政党青年组织的最本质的功能,这体现着政党青年组织存在的最重要的价值。因此共青团的工作核心是青年思想、青年情感(与青年政治文化相关)、青年力量(与青年政治行为相关)等问题。团的创新工作,如果不能在这些问题上产生效果,就会偏离团组织发展的方向。
核心创新领域一:青年思想——如何更加有效地在青年中开展政治思想引领工作。
共青团是党领导的青年政治组织,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是其首要的责任和任务,也是团区别于其他群团组织的优势。政治思想引领是共青团的内功、基本功和看家本领所在。当前存在的矛盾是:相比于其他共青团工作领域的活跃程度,思想引导方面的创新还远远不够。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还要加强,思想引领的手段尚需丰富,思想引领领域还需聚焦深入,思想引领的工作品牌还需构建等。
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将会更大力度地打造“网军”,加强网络政治宣传的工作力度。随着网络政治传播的日趋活跃,团组织面临着思想政治工作主战场的“转移”,可以看到共青团不得不面对网络新媒体对团组织带来的深层挑战。 2014年,中国共青团已初步组建了规模庞大的网络评论员和网络宣传员的队伍,但这些工作的实际效果还要大大强化。
核心创新领域二:青年力量——如何带领青年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特别是经济社会生活和政治社会生活。
参与是青年发展的重要路径。共青团组织塑造政党所需要的青年行为主要是,要着力动员广大青年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经济参与上,2015年突出的重点是从2014年共青团开始叫响的“三创”主题活动,即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激励动员广大青年创业创新创优。如何在电子商务领域更有作为,如何发挥传统“五小”活动*20世纪80年代共青团中央发起的在企业团组织和青年中开展的生产竞赛。“五小”的内容是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活动目的是引导青年从“小”做起,立足本职岗位,关心企业的发展,促使青年在生产实践中发挥聪明才智,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生产岗位上存在的问题,促进生产的发展。的优势等有待组织进一步解题。在政治参与上,团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组织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决议》,深入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动员青年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积极参与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成为在依法治国新常态下需要着力推进的工作。在社会参与上,共青团开展多年而且影响大的青年志愿者行动有了新的动力。2014年底,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关于推动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的意见》的通知,提出力争2015年、2016年、2017年逐步实现全国40%、70%、90%以上的团员通过各种途径成为注册志愿者,青年的社会参与有了新的常态。
核心创新领域三:青年感情——如何在切实的服务中,通过密切的沟通与青年建立感情。
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后,共青团将服务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共青团虽然有一部分服务青年事务的政府职能,但其服务的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与青年建立感情。2015年,团组织提出了要做实做好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工作,特别是突出重点需求和重点群体,突出服务大学生就业和青年创业,突出提高服务能力等成为团组织考虑的重点课题。团组织将致力于把握青年的需要,集中考虑如何多做雪中送炭事,少做锦上添花人;考虑如何在服务中把有热情有温度有力度结合起来。 同时也要关注,在中国共产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协商的实践中,共青团如何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共青团服务青年的制度化渠道。
第三个发展的判断是:共青团干部的状态直接决定了转型发展的动力强弱。
共青团组织发展包括组织个体过程(组织成员价值观、动机等)、团队过程和组织过程,而前提是组织个体过程。因为任何组织的发展都是人带动的,适应改革开放新要求,推动团的组织和工作创新需要依靠广大团干部,团干部的工作动机及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团组织的发展水平。2015年团干部队伍建设核心发力点是塑造优良作风、营造优良团风。
共青团干部是政党的青年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专职团干部大多是参照公务员来管理的。由于制度上的要求,团干部比其他同级干部总体相对年轻,这种年轻既是优势,也会成为负担。优势是在年轻时候有了平台可以大干一场,以后还有长远的发展,值得期待;负担是由于年轻,则格外珍惜自己的岗位,认为不出问题就好,还要稳稳地上到更重要的岗位,因此就因循守旧,不敢创新冒险。团干部只要想自己的职位多了一些,想青年的事少了一些,就难免滋生官僚气。而一旦出现这种状态,则会使得这个组织的天生气质受到影响,也使得团组织的凝聚力大大减弱,进而使得这个组织不能完成其本职任务而最终遭到党组织的批评。毕竟这个组织的设置不是一群青年干部的“名利场”,而是一个重要和生动的“群众场”。因此团工作走向“行政化”本质上是团对自身政治性和群众性结合的一种错误的理解,亟需纠正。
防止机关化及娱乐化是2015年共青团组织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解决?认识提高和制度保障是关键。
首先要提高团干部对团的本质作风的认识。党有党风,政有政风,共青团要有过硬的团风。一提起共青团,人们总会想起“实事求是,朝气蓬勃”、“生力军与突击队”、“开风气之先”、“党放心、青年满意”等令人自豪的形象,这就是共青团历经时代、实践和群众考验而形成的团风,也是全体团干部和团员青年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当前这种作风受到了影响,并对团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损害。同时也对团干部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2015年团组织将开展团干部如何健康成长大讨论。2014年这个讨论已在团中央机关开展。讨论是为了提高认识,端正团干部的工作动机。问题集中在:到底什么是团干部应该看重的成长?是注重职务提升还是注重素质提升?什么是团干部应该看重的事业?是为自己的升迁担忧,好大喜功还是为党分忧,热爱团的事业,走进青年内心?进一步思考共青团如何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其本质职能?共青团干部如何做才能适应未来岗位的要求?
其次要完善各项制度,保证过硬团风的实现。2015年政党对共青团的要求是从严治团,锤炼过硬团风,大兴直接联系群众之风,学习研究之风,求实创新之风,清正廉洁之风。团中央提出要落实从严治团的要求,持续改进干部作风。指出政治生活要严肃、执行纪律要严明、改进作风要严格、工作督导要严实、拒腐防变要严厉,这些都需要制度的跟进才能加以落实。这些制度能使团干部在团内接受更为严格的政治训练。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无论对推动团的工作还是对其未来从事其他领导工作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2015年,共青团组织如何适应完成党的中心工作、基层工作、群众工作需要,改革和改进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充分体现全团组织的政治性、群众性特点,防止机关化、娱乐化倾向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第四个发展的判断是:是否正视组织面临的问题并大胆改革是决定组织转型速度的关键。
任何组织的发展都有其运行的规律。除了以上所说的组织过程,组织的发展更是团队过程(包括领导力、权力、信息、沟通、协调、合作等),也是组织过程(结构、文化、变革、冲突、资源、品牌、绩效等)。2015年,共青团组织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积极推进团的组织和工作创新,核心是要解决在团队过程中和组织过程中存在的八个核心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组织基层工作力量问题——团组织基层队伍问题能否更好地解决?当前团组织基层组织建设还比较薄弱,最核心的原因是缺乏基层基本工作力量。团的“倒金字塔结构(越到下面人越少,事业化发展也越少)表现明显,这直接影响了团组织在基层青年中的影响力。
第二个问题是组织系统优化问题——团组织是否能将不同层级团组织、不同类型的团组织的功能加以区分,分类指导,使组织更具系统合力?作为一个具有五级组织,三十多个省级单位,从小学起一直影响到工作时期的庞大组织,要发挥整体功能就必须仔细研究不同层级的着重点。要考虑到分层分类的指导问题,考虑到基层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团组织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阶段性和工作的前后的逻辑统一及一体化,只有这样,团组织的运转才能效率大增。
第三个问题是组织结构问题——团组织能否建成一个更加有效的组织体系覆盖团员青年?基层团组织抱怨:组织建设为什么总赶不上青年流动速度?这说明团组织建设思路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组织发展的趋势来看,一种有机式和开放式的新型网络组织形态应该是未来团组织需要探索的新路,要积极推进团的组织设置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使共青团更好地贴近青年实际,贴近青年需要。同时要发挥团组织的枢纽作用,携手青年社会组织一起同行。
面对社会组织日趋活跃及其对青年影响日趋广泛的态势,共青团枢纽型组织怎么建?庞大的社会组织力量怎么用?是否能变“对手”为“帮手”,成为一个“宽厚”的青年组织的老大哥?如何培养一批以团干部为核心,在青年中有影响力的青年骨干,通过骨干扩大与青年的联系?都成为需要创新的重要领域。
第四个问题是组织资源问题——团组织能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来支持它的发展计划?从发展来看,团组织的资源需要依赖更大力度的社会化,更多地承担政府青年事务,更多的激活自己内在资源。特别要高度关注在承接政府事务转移中发挥积极作用,团组织如何购买公共服务问题。承接什么?怎么承接?怎么实施?怎么评估?这都需要在2015年开始解题。
第五个问题是组织品牌问题——团组织能否更集中地打造一些品牌,扩大它的社会影响力?多年以来,团组织一直存在方向多样、资源相对分散问题,虽然干了很多事但干得太不精致了,太平庸了。当前,什么都干的团干部自己都“恍惚”了:我的本质角色到底是什么?团干部确实不能什么都干。因此要发扬一些老的品牌如希望工程、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的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团组织做人的工作的优势,精准发力,再创新品牌。
第六个问题是组织文化问题——团组织能否将组织文化构建得更加系统鲜明?一个好的组织必然高度重视文化的建设。特别是从价值、制度、行为和外在形象上建设,从而获得组织的长期发展。首先,团组织要研究共青团的特殊文化和独特作用。其次,要让制度更加完善,真正使共青团工作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真正提高团的工作和建设的制度化水平。2015年,团组织对于党的群团工作文件是否能够用好用足,抓住契机非常重要。要强化机遇意识,担当意识,改革创新意识,突出问题导向,突出共青团特色,通过这个制度平台获得政治、组织、工作支持。同时要进一步推动党建带团建的制度,坚持完善学习与培训制度、密切联系青年制度、工作督导落实制度、支持基层的制度。再次,团组织要注意在社会上广泛地传播自己,进一步提升社会形象。最后,团组织还需要面对团干部的“走马换将”问题,建立传承体系,这是迫在眉睫的课题和任务。铁打营盘流水兵不是问题,但糊涂的工作流动的兵,那是真问题。
第七个问题是组织绩效考核问题——团组织能否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在共青团发展过程中,考核是一个逐渐加强的工作 ,这也是共青团工作走向科学化的必然。从2008年之后,团的统一考核持续加紧,逐渐走出了过去团的上下级“松散化”、“碎片化”的局面。但从2014年看,考核指标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调整,集中体现在指标的科学性问题(如:应该兼顾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考核的方式(如不要光封闭式的考核,要考虑青年和社会的评价),指标过多,考核层次多(中央、省、市等都有自己的考核重点),考核指标的变动性问题与考核指标过分僵死问题和考核的一刀切问题等。
第八个问题是组织创新推动问题——团组织如何将基层的创新经验更好地汇聚、提炼和宣传出去?共青团如何建设创新型组织?改革创新如何推动?最核心的是对基层的首创精神的鼓励和宣传,要将共青团的创新化为常态。
第五个发展的判断是:共青团组织得到的外部系统支持依然是发展中持续优化的关键。
无论共青团组织自身如何努力,它的发展还是离不开所处的系统及系统支持。 而其能得到系统支持是处于变化发展中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很难预测准确的。这个系统有政党和共青团的关系,政府和共青团的关系,人大、政协等组织和共青团的关系,有共青团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有其他政治社会化系统和政治文化系统的影响和社会其他系统的合力。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青团的关系毫无疑问是最核心的外部系统关系。这种关系一个重要的制度是党建带团建制度。党建带团建制度最核心的推动不是共青团,而是党组织,这种政治关系能否落实在于政党各级组织是否真正重视群团和共青团工作,特别是重视对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设计,这将直接影响着团组织发展的动力。
一些现象也证明了当前党建带团建还需进一步落实的问题。如不重视团的岗位,抽调有能力的团干从事党和政府其他工作,致使团组织无法正常运转,即所谓“硬”抽人,抽“硬”人的问题。如团干部的队伍储备不够,特别是市县两级出现无人可选的情况,影响团干部队伍梯次建设;再如党组织如何结合中央的要求,从团的特殊性出发,大力加强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问题。还有团干部长时间空缺,有的地方团干部身兼数职,影响正常工作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反映在团干部身上,但直接影响到团的工作,也影响到团的整体系统建设,需要引起关注。
新常态、新创造、新团干、新组织、新系统是我们观察2015年中国共青团发展最核心的几个要素,有了这几个视角,我们对共青团的发展就会有基本的认识和更为准确的判断。新常态已经明确,新系统并非团组织所能决定,而最能体现团组织的有为的特点是要放在新创造、新团干、新组织上,这是团的系统自己能够控制的。更大力度地推动这些方面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的生动现实。
[1]《秦宜智同志在共青团十七届二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http://www.ccyl.org.cn/documents/zqf/20140327_684696.htm
(责任编辑:任天成)
2015-02-02
吴 庆,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管理学博士,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秘书长,中国人才研究会青年人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共青团等青年组织发展、青年政治参与和政治社会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