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桂琴+姚连伟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文言文教学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能有效突破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以其特有的功能为课堂教学增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文言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有助于突出重点
总结归纳,强化识记。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每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而在文言文教学中,积累文言词汇、翻译理解课文、了解叙事线索等是必须强调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全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遇到示范课、评比课时,教师更是大黑板加小黑板,上面写满了生字注音、一字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省略句、倒装句等,教学手段单一,既费力又费时。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大量的文言知识提前归纳整理,制成课件,在教学环节中适时展示,不仅起到醒目直观的作用,而且也帮助学生梳理了知识,强化了记忆,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练习检测,方便快捷。在课堂练习、检测环节,为检测学生学习情况,课前编制些课堂练习题、测试题等,根据教学需要适时播放,让学生当堂练习,强化知识点,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此,笔者常常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编制适量的课堂练习题,放出投影让学生做练习,既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又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知识和进行更多的练习,大大优化了教学效果。
此外,在制作板书设计时,对文稿界面适当进行字体、颜色、动画和声音处理等,可凸显重点字、词、语句等,使课堂重点层次分明。
二、运用多媒体有助于化解难点
新课标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体现出“知识、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单凭老师的言语讲授,势必会显得枯燥单调,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就能将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有趣,让学生从感性入手,达到理性认识,从而化困难为容易,化抽象为具体,教学难点会迎刃而解。
以画面展开想象,创设意境。对文言诗文来说,更需如此。因此,在文言文多媒体教学中,如果配以适当的画面背景等资料来再现文言文本表现的情景,在某种程度上可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去品味语言、揣摩意蕴、融入情景,这样就能更好地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从而化解了教学难度。如教《荆轲刺秦王》一课时,笔者选了一幅“荆轲刺秦”的背景图片,紧扣课文内容,形象逼真,图片一打出来,课堂就笼罩一种紧张的气氛,再读起课文来便有惊心动魄之感,收到了奇妙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很快提炼出一些关键字词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以音乐烘托情感,营造氛围。在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可以有效创设情境。优美古朴典雅的音乐,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能够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我们可以按文言文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让学生顺利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如《登鹳雀楼》一诗,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配以悠扬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在赏析《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的片段时,用电影《勇敢的心》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慷慨悲凉、余音不绝的易水悲歌氛围,学生被情所染,对文本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朗读训练
文言文的美是读出来的,文言文的语感是读出来的,对文言文的理解也是读出来的,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教师要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读出语气和感情。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往往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学生朗读,但是,同样的一篇文言文,因教师朗读水平的不同,有的能读出感情,引起学生共鸣,而有的则平铺直叙,范读效果不尽如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遴选一些专业人员朗读录音作示范,能够克服上述不足,收到较好效果。在范读指导中,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的参与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如在诵读“易水诀别”片段时,精选了一幅能准确反映“风萧萧兮易水寒”的画面,再以慷慨悲壮的乐曲为背景音乐,学生配合着这样的背景音乐,一次次地反复诵读,逐步合上了音乐,把握了节奏,读出了情,就读出了美,吟出了韵味,诵出了意境。不知不觉间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境界。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