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波
当今世界已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微博、微谈、微信、微读、微电影等“微元素”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这种改变在为高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带来冲击和挑战。因此,如何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灵活运用这些“微元素”来创造性地开展“微教育”活动,抢占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是我们每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一、当代高校的德育工作面临新的局面——“微教育”时代的悄然而至
1.当代新媒体技术特别是微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高校的德育理念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传统的德育理念强调对知识的持久性把握,它要求人们通过不断地单向性学习来掌握知识、增强能力,就教育过程本身而言是单向的,程式是相对稳定的。而在微媒体时代,大批量的即时信息爆炸式地向人们袭来,这就要求人们在瞬息之间接受信息,并且不再是简单地重复性地被动接受这些信息,而是把自身也看成是一个信息原点,将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再反馈出去,使得教育过程本身成为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因此教育方式也变得灵活多样化起来。这就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德育理念的思维方式和运作过程都受到了来自于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与挑战。与此同时,由于新媒体技术受到德育对象的广泛关注,人们在传统德育模式之外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也使得传统模式的德育理念面临着新的考验。
2.当代的新媒体技术尤其是微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给高校德育的主体和客体都带来了新的变化
就德育的主体而言,在“微教育”面前,我们的德育主体不仅仅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也包含了可能成为新主体的原先的德育客体——学生。因为在微时代面前,在微技术面前,所有人都有可能既是学生,又是老师。在这一层面上,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有可能发生角色的互换或者是彼此身份的重叠,因此,德育本身就成为新的双向互动的一个过程。
而德育的客体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微技术的广泛应用,原先比较固定的、单一的、作为教育受体的学生也已然为广大“网络微民”所替代。这些“微民”有可能是高校学生,也可能是通过微技术平台登陆的广大网民。
3.当代的新媒体技术特别是微媒体技术的使用模式,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运作方式和育人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育人环境上来说,它要求高校德育工作应该逐步从现实的实体课堂向虚拟的网络课堂空间延伸和过渡。德育工作者除了开展日常工作以外,更要关注和利用网络平台的影响力,要习惯于通过网络平台来解决德育问题。
从育人手段上来讲,微技术平台这种信息化、智能化的服务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解决德育问题的方案。它要求德育工作者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即时出现的教育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需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微技术平台,并且能够通过这些平台熟练地提供我们的德育服务。
从育人方式上来说,微技术教育强调的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全天候的教育理念,它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技术上和知识能力上的更高要求,要求其掌握最新的德育理念和知识,掌握最新的微技术手段,同时能够提供全天候的教育服务,从而实现“移动育人”“微化育人”的目标。
二、当代高校的德育工作要能够彰显“微教育”价值
既然微时代的来临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那么我们就应当直面这种挑战,并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体现出“微教育”的价值来。
1.要彰显“微教育”的品牌价值
如同各个学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上彰显出来的不同特色一样,高校德育工作也应该上升到品牌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微教育”“微德育”工作。各高校的德育工作也应该树立符合自己特色的教育品牌,而通过“微教育”平台实施和实现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微技术平台所释放出来的德育品牌力量和教育效果将会呈现几何倍数的扩散效果,它也会直接影响到各高校的品牌知名度和道德影响力,而这则是传统的德育模式无法比拟的。
2.要彰显“微教育”的人文关怀
高校德育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是人,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者要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时时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既是对德育工作者的辛勤工作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德育受众的一种承诺。它的德育理念和运作方式使你有理由相信这种通过“微教育”平台所实施的德育教育是一种一一对应、专一性的德育模式,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化、表面化的德育模式,它是根据德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所制订出的点对点的德育方案。
3.要彰显“微教育”的服务价值
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还应当具备主动服务的意识。德育工作不仅是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同时它也应该为社会、为公共网络平台提供服务,要让学校的德育理念、成功经验以及德育资源为社会所熟知,并且通过网络平台为所有需要的对象提供必要的服务,从而在服务活动中体现和实现自己的德育价值。
三、正视“微教育”,开创新境界
正是由于微技术革命性地闯入了教育领域并且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就必须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灵活运用这些“微元素”来创新性地开展“微教育”活动。
1.要通过“微教育”平台努力构建出一种师生互动、校际联动、德育资源共享的一体化德育新境界
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性质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把教育对象也看成是对等的主体,在高新技术媒介面前能够展开有效的对等交流,同时要通过微技术平台广泛开展校际间的德育交流活动,要取长补短,共享德育的成功经验和德育资源,并力争把一切优秀的德育成果转化为自己的德育行为。
2.要通过“微教育”平台努力实现“现实德育”与“虚拟空间德育”双向交融互通的德育新境界
我们要重新审视新媒介平台对现实德育工作的作用和影响,要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手段为德育工作服务。我们要力争把课堂德育和课间德育以及网络德育融会贯通,要将德育战场也搬入宿舍、搬入机房、搬入微网平台,要力争做到课上课下、随时随地解决不断出现的德育问题,以实现现实与虚拟的无缝对接。
3.要通过“微教育”平台努力达到“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三方配合的人文关怀型德育新境界
学校德育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而新技术手段恰恰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即时通讯手段和社会数据服务平台为高校德育服务。我们还要将学生在学校的活动、在家庭的状态和在社会的表现等数据信息有机整合到一起为德育工作服务,要根据学生的德育特点开展点对点的德育工作,以达到“德育关怀人人,人人享受德育”的目标。
4.要通过“微教育”平台努力创造出“四位一体式”服务型德育新境界
近年来,“以人为本,以生为念”的教育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努力把“如何服务学生,如何更好地提供优质服务”作为自身办学治校的座右铭。高校德育工作也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来展开。而借助“微教育”平台,我们可以及时有效地跟进学生的发展轨迹,并努力为学生这一学校的“特殊商品”做好在“生产”(学校阶段)、“销售”(就业、创业阶段)、“分配”(企业阶段)、“再生产”(继续教育阶段)四个环节上的德育服务工作,从而使我们的高校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服务型高校”的目标。
总之,“微教育”方兴未艾,它对于高校德育工作大有裨益。我们要高度重视和积极运用好这一德育工具和手段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服务,从而为高校德育工作创造更好的明天!
(该篇论文是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师生的‘微价值观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JYDJLX-YB02001。)(责编 王鹏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