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凤(西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730070)
每一个民族都有它所不能离开的特殊自然环境,正如巴克尔所说气候、食物、土壤、地形这四个主要自然因素决定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命运。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景观设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人们对景观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现代人类社会中景观设计更多的是去满足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它更像是一种文化艺术的创作活动。解读经典是学习景观设计的一种非常便捷的学习方式,那么何为经典之作呢?刘滨谊在他的《现代景观设计》一书中就曾提到:经典之作它一定是述说着历史、反映着文化、表达着思想,体现着规律甚至是启迪着人们的心灵。
作为本文要分析的贞观文化景观是指位于西安曲江文化新区大唐不夜城三个主要历史文化广场之一,它整体的设计是以唐文化作为主题文化背景,以唐风元素作为主线进行规划布局。广场的选址设立在雁塔南路与芙蓉园西轴线(雁南一路)的交汇点,与大雁塔遥相呼应。主要由西安大剧院、西安音乐厅、西安美术馆和曲江太平洋影城正与大雁塔的南北轴线为空间对称关系的四组文化艺术性建筑组成。不夜城整个广场的中轴景观是一条横贯南北的中央雕塑景观步行街,分布着各种主题群雕。贞观文化广场,是大唐不夜城整体景观群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曲江新区总体结构中心的核心。贞观纪念碑是不夜城的地标性雕塑,由李世民骑马像及周围的附属雕塑组成。碑体正面雕刻“贞观之治”四字,背面为贞观政要名录数百人,充分的反映了大唐帝国的繁荣盛况。
那么,在设计和规划这座宏伟的景观文化广场时,设计师是怎么在众多可选择性的设计元素面前进行取舍的呢?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大唐不夜城的整个文化景观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精选的一切设计元素都是唐代最具代表性和最有说服力的经典人物、文化和故事情的再现。在通过精练的节选之后,设计师根据所要表达的设计意图对其进行了重新布局和再次组合。在贞观文化广场上,最中央是李世民的骑马像,周围由12位吹号者组成的乐队和重要大臣的群雕像组成。“12”位号角手是只有皇帝出行才会使用的数字,意气风发的12尊吹角像朝着前方鼓吹,通过他们的神情仿佛体会到的他们在通过号角像整个世界传扬那个时代最为嘹亮的、慷慨激昂的盛唐之音。附庸在皇帝两侧的有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魏征以及重要的军事重臣等皇帝的智囊团组成,进一步的突显因着李世民过人的统领智慧,而带给那个时代的辉煌,我们仿佛听到了从那个时代的人民群众中传出了雷鸣般的掌声,感受到了他们最为幸福和喜悦的激动内心。
人总受不由自主的要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艺术是“又高级又通俗”的东西,它能把最高级的内容传达给大众。所有艺术家的作品只是概括了社会上的活的图画。歌德说“不论你们的头脑和心灵多么广阔,都应当装满你们的时代的思想感情”。因为不论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情形下,总是环境,作为“精神的”气候的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品的种类。因此,艺术的寿命必然和文化一样长久。群众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一条发展的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逼她改弦易辙,因为环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种而淘汰其余的品种。因此,艺术家的全部工作可以用两句话概括:或是表现中心人物,或者诉之于中心人物。
整个贞观广场中,各色人物的布局都是通过设计者深思熟虑通过对他们真实形象的艺术再现,展现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辉煌成绩,充分的表现出唐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李世民骑于战马之上,昂首挺胸,整体造型不论从哪个角度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作为唐文化最鲜明的历史象征性意义,他被尊称为“天可汗”,这是历代中国皇帝中唯一的天可汗。整个雕塑群上下空间的层次感布局鲜明,深刻的表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鲜为人知的封建等级制度。整个景观雕塑群融会了当时中外多方位的文化的交融和影响,尤以西域文化更为突出,开放的外交政策刺激和丰富了当时国内文化的多样性。
只有在唐朝那样一种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下,才创造出了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大唐文明。从心理的角度出发,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大唐精神带来的感官刺激以及通过广场的整体和局部的布局带给观者内心的强大震撼力。通过实体的景观我们看到的是作为一代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带领人类进行的一次历史性的在各个方面的突破和改进,它更像是一种文化和观念的进步和突破,是人类用自身的智慧创造的最为辉煌的历史成绩。
文化是设计的核心,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区的设计根源,通过对贞观文化广场的分析,清晰的看到文化作为载体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大唐不夜城是现代西安的一张世界名片,带给国人更多的是一种“盛世大唐”的视觉冲击和“梦回大唐的盛世期待”。贞观文化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骄傲,是每个国人的自豪,同时是世界的文化财富。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作品,不但要满足生态需求,更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这种对精神文化强烈要求是人类对景观设计的永恒追求。这就要求设计师通过对景观心理学的再探索,发掘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对理想的生存模式的要求和追求,近而提升设计的整体品质。
景观设计作为一门以人为本的新的设计学科,就在于它能帮助人类去认识外部世界和自身,它在人类眼前呈现的一切是它能够被理解或被相信的真实的东西。艺术家往往运用具体的外在形象去表现相对抽象的心理状态。一件艺术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观形式,而艺术家正是通过以人作为媒介的观赏者身份引起一定的非视觉性联想。这种联想带给人类更多的的深层次的精神满足。这就要求设计人员更自觉的通过展示文化去陶冶情操,营造更为人性化的现代景观设计。就像雅斯贝尔斯所说的那样:“我们的目标是人类历史的最大包容和最高统一。”艺术的最高境界不仅是人生的艺术化更是人类生存空间的艺术化。而面对今天飞速变化的世界,人类内心从没有向以往的任何时代这般需要从民族精神而来的那份特殊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这样的时代要求对于从事景观设计的专业人员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1]约翰·O·西蒙兹,巴里·W·斯塔克著,朱强,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0.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
[3]赫伯特·里德著,陈方明、王怡红译.艺术与社会.工人出版社,1989.3.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5]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