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别忽视“黑摩的”屡禁不止背后的民生
眼下,北京市正在整治燃油两轮摩托车、电动(燃油)三轮车违法运营的现象,严打黑摩的。《中国青年报》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4.1%的受访者曾坐过黑摩的。黑摩的屡禁不止的原因,94%的受访者认为是它确实给出行带来了方便。此外,80.6%的受访者指出还在于公共交通覆盖不够全面。
整治摩托车、三轮车,严打黑摩的,不独北京如此,这几乎是所有城市管理者的标准动作,隔一阵子,就会搞一次“声势浩大”的行动。不过,整治时取得的辉煌战果,似乎并不能维持很久,一旦风头过去,黑摩的很快就会卷土重来。当然,在所谓的城乡接合部,或者偏僻的远郊,低收入群体聚居的地方,更为常见。
无牌、无证的黑摩的,显然给城市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也是城市管理者理直气壮打击的动因。只是,理直气壮之外,是不是也该反思:声势浩大的行政干预为何难以彻底杜绝黑摩的?究竟是“禁”得不得力,还是黑摩的本身的生命力太顽强?一般而言,民众需求并不是不可以替代的。只要替代品迅速满足这种需求,经过短时间的矫正和调整,完全可以改变。黑摩的也是如此,只要民众的便利诉求能够通过其他方式满足,相信大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黑摩的也未必就能够总是死灰复燃。反之,如果在严打黑摩的的同时,公共交通没能及时满足民众需求,即便一再强调安全隐患,民众也不可能买账。民众并非不知道黑摩的存在的安全隐患。之所以选择黑摩的,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不得已。既然没办法讲究,只好将就一下。在可能不安全与快速抵达之间,不难做出选择。
此外,有一个细节也须留意,那就是几乎每一个黑摩的后面,都有一个人或者一家人的脆弱人生。如专家所言,黑摩的司机包括农民、下岗工人等,摩的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自谋出路的方式。这些人出于生计的考量,自然会格外坚韧、皮实,就像野草一样,割掉一茬再生一茬,生生不息。单纯依靠行政强力,管得了一时,管不了长久。特别是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今天,大量农民涌进城市,加之很多早前在城市里出生的农二代也已长大成人,大家都在寻找饭碗,而摩的这样的谋生方式简单便捷,往往成为一种主要的选择。
精要点评:一个小小的黑摩的,背后则蕴藉着大大的交通、生计等社会问题。为保城市的安全有序,固然需要对黑摩的进行严格的管控,除此之外,还应该通盘考虑各类人群的正当诉求,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生活的方便和快捷,让每一个人都有安身立命的方式。
适用主题:安全隐患、根源、标与本、民生、正当诉求……
二
最美孝心少年的“失联”父母,你们在哪里
中央电视台2014年“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名单业已揭晓,10位“最美孝心少年”中有5位孩子的父亲或母亲,在生活陷入困境时离家出走,其中吴金棋的父母因关系不和,分头出走,扔下残疾的爷爷奶奶和几岁的儿子。典礼上,主持人对“父母失联”没有表达太多的责怪,但对于这些孩子对“失联”父母回家的渴望,我们却不能视而不见。
年轻父母轻率出走,这固然有社会急剧转型、基本保障乏力、迁徙相对自由的大背景,也有家庭责任意识和人伦价值沦丧的原因。就现实层面而言,如果无视“父母失联”,很可能会产生一系列恶劣的连锁反应。
孝心少年堪称“父母失联”家庭“不幸中的万幸”,但以稚嫩肩膀扛起一个苦难家庭,并不应该成为孩子们的人生常态。他们的坚强和成熟是不得已的,他们的底气和力量是有限的,他们的情感世界永远欠缺一种必需品——来自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
“最美孝心少年”作为一种荣誉,其含金量不可谓不重,但仍然很难掩饰出走父母给家庭带来的伤害。逃离家庭的年轻父母各有各的苦衷,但是,你的失联足以证明你缺少担当,不负责任。一个没有爸爸或妈妈在身边陪伴的孩子,他(她)的笑容是以无数次强咽泪水为代价的。出走的年轻父母们,你们难道真的能安心吗?
再和谐健全的社会,总免不了个别家庭遭遇意外的苦难。对于家庭中的主要成员来说,遭遇这种苦难是不幸,也是人生的一场考试。但是,你留下,至少会减轻苦难对孩子的压力,有你就多一分改变命运的希望;你逃离,老人和孩子就会陷入苦难深渊,靠弱者的强撑,更多的只是精神的安慰,强大的政府也不能完全替代一个家庭失去的顶梁柱。
精要点评:社会有责任关爱“父母失联”后的孩子,但这不是为失联父母解除责任,更不能让其他遭遇困境的父母从中得到某种消极暗示。不管是法律层面还是道德层面,都应该想办法遏制父母无故“失联”。孩子发自心底的呼唤,是给“失联”父母们回归正常生活的一次契机,但愿“最美孝心少年”的愿望能传递到更多出走父母那里。
适用主题:人伦价值、家庭教育、担当、人生的考试、我忧我思……
三
“攀女婿”可博一笑
一张安徽蚌埠一中挂出告示庆祝该校“女婿”获诺贝尔奖的照片走红。毕业于该校的吉娜系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埃里克·白兹格的妻子,二人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相识并喜结良缘。
虽然看起来有点牵强附会,不过,站在学校的角度考虑,也不算过。毕竟,校友的丈夫获奖,多少也有点关联。至少说明校友的眼光是准的,校友本人也是优秀的。问题在于,在学校竖起这样一块大牌子,显得有点过,有点不伦不类。毕竟,获奖者与学校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回过头来说,从蚌埠一中祝贺校友丈夫获奖的事件中不难发现,现在追求名人效应的热情已经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甚至许多地方、部门和单位,已经将追求名人效应当作了政绩需要,不管能不能搭上边,都要大肆渲染一下。有的地方,甚至把历史上的反面人物当作了宣传和炫耀的对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政府组织的活动上,也将与自己完全不搭界的人物、事件等联系起来,以至于一个名人、一个历史人物、一个传说,都成为许多地方争抢的对象。有专家表示,与其争抢名人,不如将争抢名人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好好培养出一批名人来,关键是,这种有利于现在、有功于未来的做法,多数地方是不能接受的,也是不大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急功近利的思维,在争抢名人问题上,可谓暴露得淋漓尽致。
精要点评:对蚌埠一中“祝贺女婿”获得诺贝尔奖的行为,我们不必太过质疑与批评,但是,对这样的现象反映出来的急功近利,不愿为后人栽树的社会心理,却需要反思了。
适用主题:名人效应、走出误区、急功近利、现象背后、反思……
四
要让救助对象知道哪里有“玫瑰”
周老师丈夫患上喉癌,医药费捉襟见肘。经媒体报道后,募集到8万多元也只是杯水车薪。然而,周老师全然不知身为广州户籍居民,每年最高可获33万元医疗救助。为什么好政策少人知?一旦遇上因病致贫,应该怎样求助?
在周老师一家的求助过程中,有很多值得反思之处。为何本就存在的医疗救助政策,却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如果不是在媒体记者全程陪同下来到民政部门咨询求助,周老师一家数十万元的医药费缺口会不会至今没有补上?将目光从这个个案挪开,又有多少个“周老师”们面临因病致贫的威胁,却苦叹求助无门?
人们常将慈善救助誉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大前提是至少要先让救助对象知道哪里有“玫瑰”才行,单靠求助者自己满大街找显然效率太低。通常越是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信息渠道越不通畅,指望他们通过上网搜索、向亲戚朋友打听相关政策并不现实。与其让救助对象想方设法找上门来,不如让这些医疗救助政策多“吆喝吆喝”加大宣传力度,主动出击寻找救助对象。
有人担心,大肆宣传会导致求助者暴增,善款数额吃紧。这当然也有可能,但这种担心犯了逻辑上的错误。首先,若是政府性的救助政策,理应符合条件就兑现政策。救人永远是第一位的,资金储备是否充足只是次要问题;其次,非政府性的社会慈善机构,同样也需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来提高自身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人捐资以充实善款数额。在“该不该宣传”这方面,无论政府机构还是社会慈善组织,都不该有顾虑。
精要点评:除了理念上的转变外,还应辅以实际举措跟进。眼下,大多数人求助往往先找媒体,寄希望于社会捐助,却对丰富的公共救助渠道视而不见,主要还是信息不对称所致。打个电话,记者就来了;向政府咨询救助政策,去哪咨询,向谁咨询好呢?恐怕相当一部分人都不太了解。因此,除了政府加大宣传外,也可在医院设置救助咨询专窗,由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派出专人梳理各项救助政策,接受困难人群咨询,既有助于减少医院逃费欠费现象,也便于将救助送到真正需要救助的人手边。
适用主题:慈善事业、公共救助、急人之所急、主动出击、多余的顾虑……
五
什么样的“劣迹”艺人该被封杀
有关“总局禁止道德有瑕疵艺人作品进黄金档”的消息一直传得沸沸扬扬。而今这只靴子终于落地,有卫视负责人证实,总局已电话通知卫视,“凡是播出有劣迹的导演、编剧、演员等主创人员参与制作的电视剧,要慎重考虑”。不过该条规定没有以文件形式传达,只是电话传达精神;至于何时执行,也没有明确通知,只是表示“今后”。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令,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者认为,明星乃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会产生极大的社会效应,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给其戴上紧箍是很有必要的。反对者则认为,谁敢说自己没有劣迹?真有劣迹就封杀,那以后就没有影视剧可看了。更何况,我们对艺术家可以要求其德艺双馨,对艺人则没有必要有如此高的要求。客观来说,这样的分析皆有道理,正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总局要求慎用劣迹艺人,那什么是劣迹艺人呢?涉黄赌毒属劣迹,潜规则女演员、人品不好、道德不彰等,属于“劣迹”,这些应该没有争议。但是要慎用的劣迹艺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标准,目前还不清楚。倘若对劣迹艺人没有设定标准,对其慎用或封杀就无法执行,相关精神自然也就形同虚设了。因为“劣迹”的确是一个较空的概念,期待总局进一步的阐释与限定。
对于“封杀艺人”,有人认为,现在出事的官员都能火速复出,为什么连一个艺人都不放过呢?娱乐圈需要“大扫除”,当然也应欢迎改过自新的艺人。以吸毒为例,《戒毒条例》第七条规定,戒毒人员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吸毒如此,其他劣迹亦然。但是,措辞是“戒毒人员”,可见是改过自新的吸毒人,而不是刚刚吸毒被抓的人。同样,对于改过自新的劣迹艺人,也需要开一扇制度后门,如此才更加公平,也更能令人信服。很多人都认为,艺人的劣迹有法律法规管着,再次进行惩戒有“法外私行”之嫌,这样的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却是站不住脚的。毕竟,法理之外更有公序良俗,行业自治、道德约束等并不是“法外私行”,不过是对公序良俗的一种呵护罢了。假若我们没有必要的行业自治,明星吸毒、嫖娼后立马出现在荧幕,多少有点“以丑闻刷名气”的嫌疑,若为影视剧造势了,其后续的负面影响及其带来的模仿效应,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就此来说,总局建议“慎用劣迹艺人”,大体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精要点评:在如今这个时代,艺人比大师更容易成为全民偶像,为了让大众的审美回归正确的方向,“慎用劣迹艺人”是一种及时的提醒与督促。
适用主题:标准、留有余地、改过自新、守住底线、公序良俗……
六
“嫌贵别点”暴露了物价部门的傲慢
近日,山西五台山景区明清街一家较大酒店的一份“台蘑炖山鸡”售价400多元,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质疑“定价太高”“物价局是摆设”。山西省物价局价格举报中心主任刘复贵表示,餐饮业的定价已经放开十几年了,物价局不管。除非价格高得离谱,否则物价局不会干预。“明码标价,嫌贵就不要点,但不准强买、宰客。”
随着这条新闻不断扩散,五台山的“台蘑炖山鸡”火了,同样火了的还有“嫌贵就不要点”这句雷语。实事求是地说,即使是商家,也应该慎说“嫌贵就不要点”之类的傲慢之言,因为顾客是商家的上帝和“衣食父母”。更何况是堂堂的物价局官员?接受价格举报,制止价格欺诈、价格暴利,本是物价局的天职,面对消费者“一盘台蘑炖山鸡卖400元”的举报,物价局岂能以“嫌贵就不要点”来荒唐回应?接到消费者的价格举报,或看到网友们的网帖质疑,省级物价部门最应该做的,是将有关举报或质疑,在规定时间内转交有管辖权的地方价格主管部门调查处理,若有必要,还应该立即派出检查人员进行调查并反馈,而不是以“餐饮业的定价已经放开十几年了”为由,推卸其价格监管责任。
虽然“餐饮业的定价已经放开十几年了”,餐饮价格怎么定,要让市场根据供求关系来决定,但并不意味着物价部门在这方面就无法管、不能管或可以不管。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而且由于制度不健全,很多市场经营者不讲诚信,因此,餐饮价格除了交给市场来决定,还要接受监管部门干预,经受世道人心检验。尤其是,景区的餐饮市场,远远不是充分竞争的市场,甚至带有很强的垄断特性,更应接受监督部门的价格干预以及消费者的价格监督。近年来,景区“天价消费”时有曝光,仅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除五台山“一盘台蘑炖山鸡卖400元”外,在西安大雁塔留影被索要1380元——这不是“携垄断以宰客”又是什么?
精要点评:物价部门作为行政部门,有责任回应老百姓的价格质疑,而不能以充满官僚习气的语言搪塞公众,进而助长景区的漫天要价行为。如果每个部门都拿市场经济作挡箭牌,声称吃饭“嫌贵就不要点”,看病“嫌贵就不要看”,购房“嫌贵就不要买”……我们还能希望这些机构做什么?
适用主题:责任意识、傲慢、履行职责、漫天要价、面对质疑……
(作者:林逾静,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