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Ⅰ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飞将军”李广是西汉抗御匈奴的名将。司马迁曾 李广,李广之孙李陵是其同事,且为其所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末尾,司马迁悲叹李氏世代将门的衰败,隐约地暗示李广及其子孙不为掌权的外戚所容,这正是司马迁的 ,直铺事实而意在言外。
A.亲炙 激赏 微言大义
B.亲知 钦赏 微言大义
C.亲炙 钦赏 春秋笔法
D.亲知 激赏 春秋笔法
2.对下面的诗句所咏季节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水绕冰渠渐有声,气融烟雾晚来明。
②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③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④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A.①春②夏③秋④冬 B.①冬②春③夏④秋
C.①春②夏③冬④秋 D.①冬②夏③秋④春
3.下面各类用语表述不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还书用语:大作拜读完毕,兹原物璧还。
B.书信用语:华翰以悉,因病不能赴约,甚憾。
C.手机短信:欣闻令兄蟾宫折桂,特此祝福。
D.回函用语:如不出意外,本人届时定当拨冗出席。
4.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13年前,当奥尼尔首次提出“金砖国家”之时,“金砖”不过是一个学术概念。而今,“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已成为金砖国家的共同梦想。
B.“鉴于周永康涉嫌严重违纪,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有关规定,中央决定由中纪委对其立案审查。”中纪委发言人说,“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腐败没有特区,反腐就没有禁区,对腐败行为‘零容忍,周永康落马就是明证!”
C.日前总部设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发表紧急声明,正在密切监测MH17坠毁这一“不幸事件”的相关报告,并正与所有相关方进行协调。
D.人民网7月14日电 巴西总统罗塞夫在世界杯决赛地马拉卡纳球场将一只巴西世界杯官方用球“桑巴荣耀”传给俄罗斯总统普京,象征着本届主办国巴西将“接力棒”交给了2018年世界杯主办国俄罗斯。
5.对下面这幅漫画的寓意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自我批评”已经成为官场常态
B.“自我批评”需要自警自励
C.讽刺某些人“自我批评”的虚伪
D.赞扬“自我批评”要下猛药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代滕甫辩谤乞郡书
苏 轼
①人情不问贤愚,莫不呼天而严父。然而疾痛则呼父,穷窘则号。盖情发于中,而言无所择。岂以号呼之故,便无畏严之心?人臣之所患不止于疾痛,而所忧有甚于穷窘,若不号呼于君父,更将趋赴于何人。伏望圣慈,少加矜察。
②臣本无学术,亦无材能,惟有忠义之心,生而自许。昔季孙有言: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鹁之逐鸟雀也。臣虽不肖,久蹈斯言。但信道直行,谓人如己。既蒙深知于圣主,肯复借交于众人,任其蠢愚,积成仇怨。一自离去左右,十有二年,浸润之言,何所不有?至谓臣阴党反者,故纵罪人,若依斯言,死未塞责。
③窃伏思宣帝,汉之英主也,以片言而诛杨恽。太宗,唐之兴王也,以单词而杀刘洎。自古忠臣烈士,遭时得君而不免于祸者,何可胜数。而臣独蒙皇帝陛下始终照察,爱惜保全,则陛下圣度已过于宣帝、太宗,而臣之遭逢,亦古人之未有。日月在上,更何忧虞。但念世之憎臣者多,而臣之赋命至薄,积毁销骨,巧言铄金,市虎成于三人,投杼起于屡至,傥因疑似,复致人言,至时虽欲自明,陛下亦难屡赦。是以及今无事之日,少陈危苦之词。
④晋王导,乃王敦之弟也,而不害其为元臣;崔造,源休之甥也,而不废其为宰相。臣与反者,义同路人,独于宽大之朝,为臣终身之累,亦可悲矣。凡今游宦之士,稍与贵近之人,有葭莩之亲,半面之旧,则所至便蒙异待,人亦不敢交攻。况臣受知于陛下中兴之初,效力于众人未遇之日,而乃毁訾不忌,践踏无严。臣何足言,有罪天眷。此臣所以涕泣而自伤者也。
⑤今臣既安善地,又忝清班,非敢别有侥求,更思录用。但患难之后,积忧伤心,风波之间,畏怖成疾。敢望陛下悯余生之无几,究前日之异恩,或乞移臣淮浙间一小郡,稍近坟墓,渐谋归休。异日复得以枯朽之余,仰瞻天日之表,然后退伏田野,自称老臣,追叙始终之遭遇,以诧乡邻之父老。区区志愿,永毕于斯。伏愿陛下怜其志、察其愚而赦其罪,臣无任感恩知罪激切屏营之至。
(选自《苏轼文集》,个别地方从它本改)
6.对下面各项中加点的实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伏望圣慈,少加矜察 矜:注重
B.傥因疑似,复致人言 傥:恍惚
C.以诧乡邻之父老 诧:夸耀
D.今臣既安善地,又忝清班 忝:增加
7.下面各项每组加点的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所忧有甚于穷窘/既蒙深知于圣主
B.岂以号呼之故/是以及今无事之日
C.而不害其为元臣/以单词而杀刘洎
D.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伏愿陛下怜其志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至谓臣阴党反者,故纵罪人,若依斯言,死未塞责。(4分)
答:
②况臣受知于陛下中兴之初,效力于众人未遇之日,而乃毁訾不忌,践踏无严。(4分)
答:
9.苏轼代滕甫辩谤并非直言其事,非常讲究语言的艺术,请根据③④两段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分)
答: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三首诗,回答问题。
鸿 门
唐·胡曾
项籍鹰扬①六合晨,鸿门开宴贺亡秦。
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②失路人?
项 羽
宋·钱舜选
项羽天资自不仁,那堪亚父作谋臣?
鸿门若遂樽前计,又一商君又一秦。
范 增
宋·王安石
中原秦鹿待新羁,力战纷纷此一时。
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
注:①鹰扬:逞威。②阴陵,地名,项羽溃败后在此迷路。
①王安石诗中“牧羊儿”典出何处?“牧羊儿”具体指谁?(3分)
答:
②前两首咏史诗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概括。(4分)
答:
③南宋曾季狸在《艇斋诗话》云:“荆公咏史诗,最于义理精深。”请结合《范增》这首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 ,乞人不屑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②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③ ,子无良媒。《诗经·卫风·氓》
④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韩愈《师说》)
⑤辘辘远听, 。(杜牧《阿房宫赋》)
⑥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
⑧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咏而归。(《论语·先进第十一》)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火锅子
铁 凝
①他和她站在窗前看雪,手拉着手。雪已经下了一个早晨,院子里那棵结了四十多个果实的小石榴树好像穿起了白毛衣,看上去挺暖和的。
②他87岁,她86岁。他一辈子都是由着她的性儿。她说,这么好的雪天,我们应该吃火锅。那就吃。他拉着她的手响应。他们并排坐在窗前的一只沙发上等田嫂。田嫂是家里的小时工,一个实在而又利索的寡妇。他们认识并关照田嫂二十多年了。
③田嫂来了,他催着田嫂去买羊肉,田嫂就忙着出去采购。出门前不忘从厨房端出那只沉甸甸的紫铜火锅,旁边放好一管牙膏和一小块软抹布。这是老太太的习惯,接长不短的,她就得擦擦这只火锅。她从沙发上起身坐到饭桌旁边,摸过桌上的抹布,往抹布上挤点牙膏,用力擦起锅来。他就也凑过来坐在她对面看她擦锅。他的眼睛看着火锅,只见它不仅没有光泽,连轮廓也是模糊一团。他和她都患了白内障,他是双眼,她是右眼。
④他俩都喜欢吃火锅,因为火锅,两个人才认识。上世纪50年代初有一种“共和火锅”,就是几个不相识的顾客共用一只火锅,那天他挨着她坐,吃完自己点的那份肉,就伸着筷子去夹她的盘中肉。他不像是故意,她也就不好意思提醒。后来她曾连珠炮似的笑着追问他,是不是用吃她盘子里的肉来引起她的注意?他老实地回答说没想那么多,也不知道怎么了。他们开始约会,她知道他是铁路工程师,怪不得有点呆。他知道她在一个博物馆当讲解员,怪不得那么伶牙俐齿。后来他们就成了一家人。
⑤他们结婚以后迎来了食品匮乏的时代,总是缺油少肉。八年间他们生了四个孩子,她处处精打细算。他爱吃她给他做的虾皮涮白菜,当他守住那热腾腾的开水翻滚的火锅时,心先就暖了,只是他不善言辞,不能把这种感觉随时表述给她。他认真地往火锅里投着白菜,她则手疾眼尖地在滚沸的开水里为他捞虾皮。一共才一小把虾皮,散在锅里全不见踪影。可她偏就本领高强,大海捞针一般,手持竹筷在滚水里捕捉,回回不落空。当她把那线头般的细小虾皮隔着火锅放进他的碗时,他隔着白色的水气望着她,顶多说一句:看你!
⑥田嫂回来了,羊肉、调料样样齐备。她一头钻进厨房,该洗的洗,该切的切,只等清水咕嘟咕嘟滚沸,涮锅子就正式开始了。田嫂“职业性”地偏头看看火锅的炭口,这一看,哎呦喂!田嫂叫了一声,真是忙中出错,她忘记买木炭了。等着我啊,一会儿就回来。田嫂像在嘱咐两个孩子,一阵风似的带上门走了。
⑦他和她耐心地等着田嫂和木炭,她进到厨房调芝麻酱小料,他尾随着,他一辈子没对她说过缠绵的话,但她记住了一件事。大女儿一岁半的时候,有个星期天他们带着孩子去百货公司买花布。她排队等交钱时,他抱着孩子去厕所,过了一会儿,她忽然觉得有人在背后轻轻拨弄她的头发。她小心地回过头,看见是他抱着女儿站在身后,是他在指挥着女儿的小手。从此,看见或者听见“缠绵”这个词,她都会想起百货公司的那次排队。如今他们都老了,他们的听觉、味觉、嗅觉和视觉一样,都在按部就班地退化。但每次想起半个多世纪前的那个星期天,他借女儿小手对她表达的隐秘的缠绵,她那已经稀疏花白、缺少弹性的头发依然能感到瞬间的飞扬,她那松弛起皱的后脖颈依然能感到一阵温热的酥麻。
⑧一个多小时之后,田嫂回来了,火锅中的清水有了木炭的鼓动,不多时就沸腾起来。田嫂请老爷子老太太入席,为他们掀起烫手的锅盖后,悄悄退出门去,她心里明白,这个时候,老爷子老太太身边别说多一个活人,就是多一只空碗,也是碍眼的。
⑨他们就安静地涮起锅子,她捞起几片羊肉放进他的碗里,他就捞起一块冻豆腐隔着火锅递给她。她又给他捞起一条海带,他就也比赛似的从锅里找海带。一会儿,他感觉潜入锅中的筷子被一块有分量的东西绊住了,就势将它夹起,是条海带啊,他高高举着筷子说:“你吃。”她推让说:“你吃。”他得意地把紧紧夹在筷子上的海带放进她的碗说:“今天我就是要捞给你吃。”她笑着低头咬了一小口碗里的海带,没能咬动。她夹起这条海带凑在眼前细细端详,这才看清了,她咬的是块抹布,他们把她擦火锅的那块抹布涮进锅里去了。他问她:“还好吃吧?”她说:“好吃!好吃!”她想告诉他,这是她今生吃过的最鲜美的海味。只是一股热流突然从心底涌上喉头,她的喉咙发紧,什么也说不出来,就什么也没再说。
⑩雪还在下,窗外白茫茫一片。那棵小石榴树肯定不再像穿着毛衣,她恐怕是穿起了棉袄。
(选自2014年第4期《名作欣赏》,有删改)
12.请概括文中这对耄耋夫妻的形象特点。(4分)
答:
13.文章④⑤两段属于哪种叙述方式?这两段有什么作用?(5分)
答:
14.请赏析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及效果。(4分)
答:
15.请探究文章结尾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及作用。(7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论宽容
[英] 福斯特
①现在所有的人都在谈论重建西方文明,文明重建需要我们拥有健全的心态和正确的心理,否则不可能重建任何能够长久存在的事物。不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是健全的呢?大多数人会说是“爱”。对此我却不敢苟同。在个人事务中,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但是在公共事务中,爱却于事无补。它曾屡次尝试过:先有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其后的法国大革命又从世俗的角度重申了人类的亲情。然而,爱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归于徒劳。
②因此,在文明的重建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宽容。宽容是一种很乏味的美德。然而,它正是我们所寻求的健全的精神状态。只有依靠它的力量,不同的种族、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利益集团才有可能聚在一起为重建出力。
③世界上现在挤满了人,在这些人当中,多数是你不认识的,有些是你不喜欢的,那么你该怎么办呢?有两种处理方法可供你选择。一种是纳粹式的:对于你不喜欢的某些人,你把他们杀掉、流放或者隔离。我喜欢的是另一种方法,如果你不喜欢某些人,你要尽可能地容忍他们,别试图去爱他们,那只会徒劳无获。你要努力对他们采取宽容的态度。只有以宽容为基础,我们才有可能建设出一个文明的未来。
④我相信,在文明建成之后,宽容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东西。举例来说:和约签订后我遇到曾与之战斗的德国人,我该作出何种反应。我不该试图去爱他们,但是,我会努力去容忍他们,这并非出于什么高尚的理由,而仅仅是因为我们有必要这样做。我并不把宽容视为一种永久的、神圣的原则,虽然我可以引用基督的名言“在我主的房中有许多间屋”来支持这一观点。宽容只是权宜之计,适用于一个过挤过热的星球。在街头,在办公室,在工厂里都需要宽容。宽容本身是单调的,但它要依靠想象力来获得,因为你必须为别人设身处地着想,这算得上是一种有益的精神训练。
⑤宽容看上去好像是柔顺甚至没有骨气的行为,伟大人物提倡宽容的例子,我并不能举出很多。圣保罗不讲宽容,但丁也不讲。不过,毕竟还是能想起一些名字。在两千多年前的印度,笃信佛教的国王阿索卡让人镌刻碑文,告诫世人要存宽恕之心。英国狄更生的《现代论集》是论宽容的经典之作。它尽管是静态的,但对于拯救这个拥挤不堪的世界却是必不可少的。
⑥最后我还有两句话。首先,狂热表现在别人身上就很明显,表现在自己身上就难以察觉了。假如对你来说,宽容不仅仅是一个虔诚的字眼,那么我请求你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我的另一句话是宽容不等于软弱。容忍别人不等于向他们让步。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复杂了。可是文明的重建必然是个复杂的过程。我只是坚信一点:除非上帝想要使房建成,否则建房人只能是白费力气。
(选自《现代的挑战》,孙海晨译,有删改)
16.简要概括文章第①段的作用。(6分)
答:
17.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6分)
答:
18.根据全文内容,阐释文章最后画线句子的内涵。(6分)
答: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历史告诉我们,以后不会再这样了。
也有人说:历史告诉我们,以后还会是这样。
语文Ⅱ卷(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曾子固之才焰,虽不如韩退之、柳子厚、欧阳永叔及苏氏父子兄弟。然其议论必本于“六经”,而其鼓铸翦裁必折衷之于古作者之旨。朱晦庵尝称其文似刘向向之文于西京最为尔雅此所谓可与知者言难与俗人道也。近年晋江王道思、毗陵唐应德始亟称之。然学士间犹疑信者半,而至于脍炙者罕矣。予录其疏札状六首,书十五首,序三十一首,记传二十八首,论议杂著哀词七首。嗟乎,曾之序、记为最,而志、铭稍不及。然于文苑中当如汉所称古之三老、祭酒是已。学者不可不知。
归安鹿门 题。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曾文定公文钞引》)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3处)(3分)
朱 晦 庵 尝 称 其 文 似 刘 向 向 之 文 于 西 京 最 为 尔 雅 此 所 谓 可 与 知 者 言 难 与 俗 人 道 也。
21.下面不属于“六经”的一项是( )(2分)
A.《诗经》 B.《道德经》
C.《春秋》 D.《易经》
22.文中 处应填的人名是( )(2分)
A.张伯行 B.沈德潜
C.茅 坤 D.姚 鼐
23.作者纳曾巩于宋代古文大家之列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三国演义》中张飞骂吕布为“三姓家奴”,因为他先认丁原为义父,再成为董卓义子,最后又依附汉贼曹操。
B.《家》中,觉慧曾经给《黎明周报》投稿,介绍新文化运动并抨击旧制度;当他去上海寻找新生活时,《黎明周报》的朋友们前来与他告别。
C.《茶馆》的成功创作,充分体现了老舍先生的艺术追求,那就是“写自己真正熟悉的人和事。人物对话必须是真正性格化的语言”,“话到人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
D.《欧也妮·葛朗台》中,巴尔扎克通过描写查理在海外贩卖人口、偷税走私、勾结海盗等一系列恶行,深刻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罪恶。
E.《飞鸟集》中很多诗句选用小草、落叶、飞鸟、星辰、河流等意象,通过奇特的想象和形式多样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25.简答题(10分)
(1)“……林黛玉的感人处,是她蔑视皇帝王爷,她从不鼓励宝玉走仕途经济,因为她懂得宝玉的精神内核。”(刘小川《品中国文人·曹雪芹》)请结合你对《红楼梦》中贾宝玉这一形象的理解,概括“精神内核”一词的内涵。(4分)
答:
(2)“海明威精于叙事艺术,他把一篇短小的故事悉心剪裁,铸入一个较小的模式,给人极鲜明、极深刻的感受”(1954年瑞典文学院授予海明威的颁奖词),请以《老人与海》为例,简要分析其叙事艺术的特点。(6分)
答: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我曾经把诠释学的“衍义”之说,与我国传统诗论中的“诗无达诂”之说,以及清人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提出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观点,做过一些“似而非是”的比较;因此现在我把现象学中的意识向客体投射的意向性活动之说,与中国传统诗论中的一些说法,也做一些“似而非是”的比较。在中国传统诗论中,自《毛诗·大序》就曾经有过“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说法。而就其引起“情动”的因素而言,则早在《礼记·乐记》中也已曾有过“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的说法。可见“心”与“物”交相感应的关系,原是中国诗论中早就注意到了的一种诗歌创作的重要质素。其后钟嵘在其《诗品·序》中,对于使人心感动的“物”更有过较为具体的叙写,他曾把感人之“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自然界的现象,另一类是属于人事界的现象。前者如“春风春鸟,秋风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后者如“楚臣去境,汉妾辞宫,塞客衣单,霜闺泪尽”,前者固可以“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后者也同样是“凡斯种种,感荡心灵”。而除去心物交感以外,中国诗论中也一向认为人心之动常是带有一种意向性的。所以《毛诗·大序》在“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一句话之前,还有一句“诗者,志之所之也”的话。像这些说法,我以为都与西方现象学中所提出来的,意识主体与现象客体之关系及意向性活动之说,有相似之处。中国诗人也一向注重“以意逆志”的说诗法,这当然与西方诠释学之想要追寻原意的诠释者之追求也有相似之处。我在一篇词论中曾引过一副对联,其中有“心理中西本自同”之说,西方现象学之注重意识主体与现象客体之间的关系,与中国诗论之注重心物交感之关系,其所以有相似之处,也就正因为人类意识与宇宙现象接触之时,其所引起的反应活动,原是一种人类之共相的缘故。
(选自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有删节)
26.“心理中西本自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答:
27.作者就“现象学中的意识向客体投射的意向性活动之说与中国传统诗论”做了哪些“似而非是”的比较?请分条概括。(6分)
答:
28.文中画线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弦外之音是什么?请举一诗歌(或诗句)实例具体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7分)
答:
参考答案
语文Ⅰ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C(“亲炙”指亲受教育熏陶,“亲知”指通过实践而认识。此处从下文知道李广是司马迁前辈,故选“亲炙”;激赏指非常赞赏,钦赏指因钦佩而赏识;“微言大义”指含蓄微妙的言语,精深切要的义理,“春秋笔法”指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两者有相通之处,但是“春秋笔法”更指一种写作手法,此处更适合语境。)
2.A(抓季节景色特征。①出自唐代钱起《春郊》,“冰渠有声”说明冰已经融化;②出自明代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万蛙鸣”是夏季典型自然景观;③出自宋代王禹偁《村行》,“荞麦花开”在秋季;④出自唐代李频《湖口送友人》,“过残腊”说明腊月已经过去。)
3.D(“拨冗”是敬辞,由他人讲,如:请您拨冗出席。)
4.D(A改为“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B“中国共产党章程”加书名号;C破折号改为括号。)
5.C(关键点在于画中针筒没有针头。)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C(A矜,同情;B傥,或许;D忝,谦辞,忝列。)
7.B(B都表原因。A比,表被动;C转折,顺承;D他,我。)
8.①至于说我暗中结党谋反,故意放纵有罪之人,如果依照这些毁谤的言论,即使判我死罪也不能弥补我的罪责。(得分点:“阴党”“塞责”各2分,语句不通酌情扣分。)
②何况我在陛下您中兴初年就受到您的知遇(之恩),在众人尚未得志(通达)时就为朝廷效命,可是竟然遭到他人毫无顾忌的毁谤非议(指责),被践踏没有尊严(可言)。(得分点:“受知”“遇”“毁訾”被动句式各1分,语句不通酌情扣分。)
9.作者擅于揣摩神宗心理。(1分)先以杨恽、刘洎被杀为例,称颂宋神宗的度量超过汉宣帝、唐太宗;(1分)接着说明自己虽是直臣,但因憎恶自己的人多,众口铄金,终会至三人成虎而混淆圣听;(1分)最后以王导、崔造不因亲近犯法而获罪为例,称颂神宗的宽大之政,而自己怀抱忠义之心竟遭毁谤,将使朝廷蒙羞。(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人之常情无论贤明或愚钝,没有谁不称道上天尊敬父亲的。然而人遭遇疾痛时就呼叫父亲,处境困窘不得志时就大声哭泣。大概真情从心中发出,表述时来不及选择斟酌词句。难道因为哭喊呼叫的缘故,就没有敬畏恭谨之心了吗?臣子所忧虑的有超过疾痛的,所忧患的有比困窘不得志更严重的,如果不对国君和父亲哭喊呼叫,将向何人(哭喊)呢。希望圣明仁慈的陛下,对(我的遭遇)稍加同情审察。
我本来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才能,只有(对国君的)忠义之心,是我一生值得自我赞许的。从前季孙子说过:看到对国君有礼的就侍奉他,犹如孝子赡养自己的父母;看到对国君无礼的就诛杀他,犹如鹰鹁逐杀鸟雀一样。我虽然不成才,(但是)长久地遵循这些话。只相信正道行为正直,并认为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我已经承蒙圣明的主上深深知遇,怎肯再舍身帮助一般人,任凭那些愚蠢驽钝之辈,和自己积怨成仇。自从我离开您,已经有12年,(这12年中)他们时常(在背后)说我的坏话,什么坏话没有呢?至于说我暗中结党谋反,故意放纵有罪之人,如果依照这些毁谤的言论,即使判我死罪也不能弥补我的罪责。
私下想到汉宣帝,他是汉代英明之主,却凭(因)片面的言辞而诛杀了杨恽。太宗是大唐兴盛时代的国君,竟凭(因)单方面的言辞而杀害刘洎。自古以来那些忠心之臣刚烈之士,他们遭遇圣明的时代和贤明的国君但是却不能免遭祸患的,哪里数得尽呢。而我能够独独蒙受陛下您的自始自终的关照荐举,爱惜我使得我能够保全,那么陛下您的圣明大度已经超过汉宣帝、唐太宗,而我的遭遇,也是古人未有过的。圣天子在上,我还有什么担心忧虑的呢。只是想到世上憎厌我的人很多,而我的命份太薄,不断的诽谤能使人毁灭,谗言能熔化金属,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曾母逾墙而逃)起于流言一再传播。或许我的经历跟他们相似,也招致可畏的谗言,到那时即使我想要自证清白,陛下恐怕也难多次赦免我。因此趁今闲暇之日,稍微陈述我的苦衷。
东晋时的王导,是(叛将)王敦弟弟,但是并不妨碍他成为辅佐(新君)的首席大臣;崔造是(反臣)源休的外甥,却并没有废止其宰相职务。我与那些谋反的人,在道义上形同路人,却独独在讲究宽大圣明的朝代,(那些毁谤之言)成为我终身的忧患,也太可悲了。凡是今天远离家乡在外做官的人,稍微与权贵亲近的,即便关系疏远的亲戚,或只见过一面的旧交,(他们)所到之处都受到特殊对待,他人也不敢指责攻讦。何况我在陛下您中兴初年就受到您的知遇(之恩),在众人尚未得志(通达)时就为朝廷效命,可是竟然遭到他人毫无顾忌的毁谤非议(指责),被践踏没有尊严(可言)。我固然不值得一提,只是有辱陛下对臣的恩宠。这就是我哭泣流泪自觉内心感伤的原因。
现在我已经被您安顿在好地方,又忝列清贵的官班,不敢再有别的非分贪求,再想获得重用了。只是遭遇患难之后,积年累月忧思过度使人心伤,在遭遇宦海风波之时,因畏惧害怕而酿成疾患。企望陛下怜悯我生命所剩无几,推究过去的特异恩宠,又乞求将臣调至淮浙之间的一小郡,稍稍靠近先人坟墓,慢慢谋划辞官退休。他日再能够在衰病残年,瞻仰陛下仪表,然后退缩隐藏在乡野之间,以老臣自称,回忆叙说我所受到的自始自终的您的知遇之恩,用来向父老乡邻夸耀。小小的心愿,到此为止。希望陛下爱怜我的志向、明察我的愚诚并赦免我的罪过,我非常感恩知罪,言辞激烈直率不胜惶恐之至。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①《史记·项羽本纪》(1分);楚怀王孙熊心(或答“义帝”)(2分)
②胡诗通过项羽鸿门宴上耀武扬威与后来溃败的对比,为项羽未能采纳范增计谋导致最终惨败而叹惜;(2分)钱诗流露出对项羽功败的庆幸,他认为项羽不行仁义,即便计谋获得成功,历史上也不过多一个像商纣王一样的暴君而已。(2分)
③立意新颖,重在析理。秦朝末年,天下英雄逐鹿中原,得民心者得天下;(2分)②不媚流俗,独持特见。对范增献谋尊放羊娃为义帝持否定态度。(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①蹴尔而与之;②伛偻提携;③匪我愆期;④圣人无常师;⑤杳不知其所之也;⑥一尊还酹江月;⑦道法自然;⑧风乎舞雩;(每空1分,有错误该空得0分)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12.丈夫:顺从妻子,情感内敛,语言木讷(口拙、不善表达),对妻子一往情深。(2分)妻子:善良知足,伶牙俐齿,精打细算,与丈夫相濡以沫。(2分)(形象特点中每答对1个得1分,答对3个得2分。其他概括符合文意酌情给分。)
13.插叙。(1分)作用:结构上,宕开笔墨,使文章曲折有致(富于变化),情节更加完整。(1分)内容上:交代人物与火锅的渊源,(1分)回忆人物相识、相恋、相持的经过,丰富人物性格,使形象更加充实丰满;(1分)将年轻时涮锅子的麻利动作与下文误把抹布当海带这一情节形成鲜明的对照。(1分)
14.运用细节刻画,(1分)从视觉、触觉角度,(1分)突出日常动作里别样的中国式“缠绵”,具有穿越时光、穿越衰老的巨大穿透力,生动地表现了不善言辞的丈夫一个细小的温馨动作给女主人公留下刻骨铭心的美好记忆。(2分)(意思对即可)
15.“雪还在下,白茫茫一片”象征这对夫妻清洁而富有诗意的爱情的延续;“(1分)小石榴树”隐喻这对夫妻爱情的幸福美满;(1分)而“石榴树穿起了棉袄”则暗寓这对夫妻的爱情将会更加温暖和温馨。(1分)作用:首尾圆合(首尾呼应),(1分)给人物涮锅子的行为提供一个富有诗意的背景;(1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1分)与人物的美好的情怀交相辉映,烘托人情、人性之美。(1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16.①先从“重建西方文明”说起,(1分)引出重建文明需要“拥有健全的心态和正确的心理”的观点;(2分)②先破后立,(1分)由公共事务仅有爱心“一切努力都归于徒劳”引出论题“宽容”。(2分)
17.①首先,提出“文明建成后宽容仍然必不可少”的观点;②其次,表明宽容只是权宜之计,自己并不把宽容视为永久性原则;③最后,指出“宽容是一种靠想象力来获得的有益的精神训练”。(每点2分,没有标示层次的词语减2分。)
18.①作者借此含蓄地表明文明的重建离不开宽容这一正确的心态;②有了宽容的心态,不同的种族、阶层、利益集团才可能聚在一起为重建出力;③对不喜欢的人,只有采取宽容的态度才有可能建设出一个文明的未来;④静态的宽容行为对于拯救这个拥挤不堪的世界必不可少。(答出1点1分,2点2分,3点4分,4点6分。)
七、作文(70分)
19.参照201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语文Ⅱ卷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20.朱晦庵尝称其文似刘向/向之文于西京最为尔雅/此所谓可与知者言/难与俗人道也。(错1处扣1分,断句超过3处不给分。)
21.B(文中“六经”即六艺,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等六本经书)
22.C(明代茅坤和清代张伯行都编过《唐宋八大家文钞》,但是文中的“归安鹿门”提示只能选茅坤,“鹿门”是茅坤的号。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文选》多次援引其批注。)
23.①曾文议论本于“六经”,显示其正统学术的精湛;②曾文文风似刘向,与茅坤尊崇西汉文体相合;③曾文有汉三老遗风,雍容尔雅,体现纯儒风采。(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A B(A“三姓”指吕、丁、董;B项中《黎明周报》后已停刊,送别觉慧的应是《利群周报》的朋友。)
25.(1)①叛逆思想: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厌恶仕途经济,反抗宗法社会;②自由思想:尊重个性,向往自由,执着地追求人性的纯洁和美好;③平等思想:没有封建等级歧视,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地位寒微的人物;(答对1点1分,答对2点2分,答对3点4分。意思对即可。)
(2)①故事简单,主题鲜明。在一篇渔猎故事的框架中,生动地展现人的命运,揭示出“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这一主题;②人称切换,视角独特。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交替使用,使单调的捕鱼过程显得多姿多彩,引人入胜;③注重心理,穿插回忆。作品在插叙中交织着老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眼前事物的感慨。老人出海不久便梦见孩提时见过的非洲海滩,海峡和大山,他常常梦见狮子,这些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往往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从前后照应、白描手法等角度组织答案,能自圆其说也算对)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6.人类意识与宇宙现象接触时会引起的共相反应活动。(2分。照抄原文不给分。)
27.①“心”“物”交感是中国诗论早就注意的一种诗歌创作的重要质素;②中国诗论一向认为人心之动常带有意向性;③中国诗论与西方现象学中所提出来的意识主体与现象客体之关系及意向性活动之说有相似之处;④中国“以意逆志”的说诗法与西方诠释学追寻原意的诠释者之追求有相似之处。(答对1点1分,2点2分,3点4分,4点6分)
28.弦外之音:①诗人创作的诗歌文本为读者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性和自由度;(2分)②对同一作品,读者之间存在体认的巨大差异甚至褒贬相反的看法。(2分)
诗歌示例: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举例无误1分,答案不唯一。),本来诗人是表现恋人间的相思之苦,但今天的读者却把它用来比喻教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被大家广泛接受。(理解正确2分)
(作者:王广清,江苏省兴化中学)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