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南黎族舞蹈《打柴舞》的独特魅力

2015-01-28 12:30:31王晔菁海南师范大学571158
大众文艺 2015年16期
关键词:木条黎族竹竿

王晔菁(海南师范大学 571158)

海南黎族《打柴舞》又称《竹竿舞》《跳竹竿》,原称“打柴”或“跳柴”,黎族语意为“跳桩”。“打柴”这种运动来源于黎族先民的宗教信仰和对祖先的崇拜。黎族人民能歌善舞,黎族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跳柴”就是黎族最原始、最著名的舞种之一。黎族作为海南岛最早的民族,主要以环绕五指山居住,在这个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活习俗。在黎族山寨有人结婚、生子、盖房子、欢庆佳节或庆祝丰收之即,村里的男女老少便会喜气洋洋,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地聚集在晒谷场上,举行一场祈安求福的祈祷仪式,祈求祖宗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有更好的收成,祈求全寨黎民大小平安、人丁兴旺。

一、海南黎族《打柴舞》的起源与演变

黎族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在三亚、东方、乐东、陵水、昌江等环五指山一带的黎族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黎族《打柴舞》起源于三亚市(古崖州)黎族的一种丧葬习俗,是黎族祖先的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黎族先民认为人死后会有灵魂,其灵魂既可保护家人又可祸害家人。每逢村寨中有族人死亡或生病时,都要举行宗教仪式祭祀祖宗或驱鬼除魔。随着时代的变迁,“打柴舞”的丧葬性质与祭祀色彩已在渐渐消失。《打柴舞》从古代的祭祀舞蹈、逐渐变娱神为娱人、用于庆祝丰收佳节、盖房迁居、男婚女嫁等喜庆的场合以及作为竞技比赛项目。

每逢丰收节庆之时,黎族同胞便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欢聚在晒谷场或地坪上,跳起《打柴舞》来。跳竹竿时,在地上平行摆开腿一样粗的两根木棍作垫架,垫架上横放数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分别蹲在两边相对跪地,双手各执竹竿顶端,按同样的节奏敲击。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之间碰击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称之为“打柴”。持竿者有站、坐、蹲三种姿势变化多样。一群“跳柴”者在竹竿分合的空隙间跳跃,敏捷地前、后、转、跳,节奏明快、动作灵巧,潇洒自如地变换步伐做出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当“跳柴”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间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嘿!呵嘿!”声。场合豪迈洒脱、气氛热烈欢快。《打柴舞》节奏强烈有力,动作古朴粗犷,形象生动、趣味盎然。《打柴舞》因它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娱乐性,成为当地黎胞法定情人节“三月三”的一项富有健康意义的活动。

二、黎族舞蹈“竹竿舞”的独特魅力

海南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打柴舞》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之一。《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由两根木条和八根(或十二根)长竹竿组成。跳竹竿先将两条如碗口粗的大木条相对隔开两米左右,平行摆放于空地上,木条上横架八根(或十二根)长竹竿平行排放成行,开跳时,木条两端分别由四或六人执握,并在两根木条外侧面相对蹲下,双手各持竹竿一端,按节拍将竹竿与木条、竹竿与竹竿相互撞击,称之为“打柴”。“打柴”有站打、坐打和蹲打三种。舞者分成两队,一队持竿打柴,上下、左右、分合、交叉拍击地上的大木条,把竹竿碰击出强有力而又有规律的节奏,拍击者动作惊险而有力。一队跳竹竿,四到八名男女青年舞者跳入竹竿中,随着或快或慢的节奏,在竹竿一开一合的瞬间,灵巧、机智、自由地跳跃,同时还要模仿人们不同的劳动场景如:脱棉花、簸米糠、赶鸟步及各种动物的形态如猎人赶鹿、猴子偷米和青蛙步等,演绎出多种多样让人眼花缭乱的花样来。在有规律、有节奏的碰击声中,在黎鼓、铜鼓和铜锣等乐器的伴奏下,男女舞者随着节奏由慢到快的跳出各种洒脱、健美的舞姿。木竹的撞击声和人们的欢笑声,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民族风情画面,此即为“跳柴”。

“跳柴”时,如果跳柴者稍有不慎,就会被竹竿夹到身体,持竿者便用竹竿抬起被夹到的人往外倒,此人就会被淘汰出局。相反,如有巧过站打、坐打、蹲打“三关”的优胜者,则被用竹竿高高抬起,表示祝贺!因此,姑娘们特别青睐那些机灵、敏捷、应变自如的小伙子。因而《打柴舞》也成为黎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鹊桥”。

三、黎族《打柴舞》对海南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海南岛国际化与民俗旅游的发展,海南黎族《打柴舞》已成为游客观赏性和参与性很强的活动,也成为了海南黎族文化的象征。《打柴舞》早就被老一辈艺术家们搬上了舞台,同时以体育项目走向了运动的竞技场。海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化部于2005年、2006年先后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更大程度的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得到广大黎族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

随着海南经济文化与民族旅游的发展,黎族《打柴舞》早已成为风情旅游中的精彩节目。例如在每年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打柴舞”倍受青睐,众多与会嘉宾和中外政要在会议间隙,都会被邀请加入到《打柴舞》的行列中,这已经形成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还被外国友人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打柴舞》现已成为海南欢迎游客和中外来宾的一种礼节和仪式,也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海南和黎族的一种文化象征。

四、结语

海南黎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民族,黎族人民能歌善舞。《打柴舞》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有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回归大自然、返璞归真的独特魅力。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打柴舞》有幸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因为它极富民族生活气息,以及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个性,长盛不衰是它的健身和娱乐性价值对海南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黎族《打柴舞》是海南中国舞蹈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全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1]《以海为量 以南为疆》.南海出版公司,2011年4月第一版.

[2]黄斯琴.《浅析海南黎族竹竿舞》俪人.教师,2014(8).

[3]《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民间打柴舞》.海南省人民政府2013年3月10号.

[4]《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体育时空,2011(7).

猜你喜欢
木条黎族竹竿
小小的疑问
扛竹竿进城
黎族小伙闯“深海”
金桥(2022年9期)2022-09-20 05:51:06
《黎族母亲》等
青年文学家(2022年3期)2022-03-16 22:50:41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爬竹竿
学生天地(2020年33期)2020-06-09 03:00:22
一根竹竿
钉铁钉
精巧的孔明锁
长竹竿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