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冰
沈阳医学院外语教学部
语篇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吴冰
沈阳医学院外语教学部
由Halliday和Hasan所提出的语篇衔接理论包括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大部分。自二人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出版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衔接和连贯进行了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语篇衔接理论进行研究探讨,促使其不断发展和完善。
语篇连贯;衔接
衔接把语篇中所体现的具体实际意义联系起来,形成了语篇的非充分但必要条件。衔接是存在于所有种类的语篇中的意义关系总和,它把语篇和非语篇区分开来。衔接通过提供组篇机制,体现表达了语篇之中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的连续性。由于语篇之中的这种连续性,加之语篇中提及的实物和布景,再加上语篇之中存在的具体特征和辨证思路,可以让语篇中具体到语义的进程的一个阶段继续进行到另一阶段,与此同时,也能让读者们可以补充上语篇中所缺失的成分,使语篇的理解更为之容易。因此,衔接不但在在语篇的解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衔接对语篇的整体构建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衔接是篇章语言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也推动着语篇分析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内外的学术界对衔接理论提起了高度的重视,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发展和完善其理论。
韩礼徳和哈桑博士最早提出了语篇衔接一词,比对其加以系统研究。语篇衔接按照他俩的分类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大范畴。在我国,许多语言学家也对衔接理论加以研究,其中以胡壮麟先生最为著名。
(一)语法衔接
1.照应。照应是指之前某个以前说到过的单位或意义的语言学单位。它是指一个成分与另一个成分在语篇中的相互照顾,相互解释的关系。按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来说,按其功能性,照应可分为情景外指和语篇内指;语篇内指可进一步分为回指和下指。
2.替代。替代是一种句法关系,它是词或短语等语言项之间的一种关系;而照应则是意义间的一种关系。按上述俩种之间关系,照应是语义层次的关系,而替代关系则发生在词汇语法--即语言形式层上的一种关系。简短而言,替代就是用一个成分代替另一个成分的编码方式。根据其语法功能,替代可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小句性三种的替代。
3.省略。省略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替代,被称作零替代。使用省略这一衔接形式,可以强调其主要信息,防止重复,从而衔接上下文。省略在我们平时使用语言时的常见现象。在上下文的语境里,都可以找被省略的部分。和替代一样,省略也分为三种形式;名词性、动词性和分句性省略。
(二)词汇衔接
另外一种实现语篇连贯的手段就是词汇衔接了。词汇衔接在衔接理论中被分为两种:复现关系和再现关系。
1.词汇的复现关系。复现是指一个词以原词型、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上义词、下义词、概况词等其他各种形式出现在语篇当中,语篇中的各个句子互相衔接,利用复现关系的手段。那么,词汇的复现由下面四种形式构成:(1)原词复现;(2)同义词、近义词复现;(3)上下义词复现;(4)概括词复现。
2.词汇的同现关系。这里同现关系是指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词汇的同现关系和语篇文本的范围的关系非十分紧密。词汇的同现关系包括互补关系、反义关系等。
对于衔接与连贯之间的关系,学术界有很多不同说法。有的学者认为衔接和连贯可以分割开来,而有的学者认为,他俩各自为政,绝对自由化。还有的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关系模糊,不明朗。很多学者们对韩礼徳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中的衔接机制的种类及衔接手段提出了很多补充意见。此外,学者们经常将注意力放在了静态的衔接手段上,而忽视了衔接和连贯在动态的文化因素和语言环境所受到的影响,以及衔接手法的动态使用情况在语境中的作用。总的来说,现在的学术界大致在衔接在连贯中的作用问题分为三种观点:
1.第一种观点是连贯的语篇必须是衔接的,即衔接是连贯的必要条件。Halliday和Hasan(1976,1985)始终把衔接作为连贯的必要条件,并且指出,衔接是建筑连贯大厦的基石(1985:94)。
2.第二种观点几乎和第一种观点是相反的。这种观点着眼于强调语用知识在应用于解释语篇连贯性中的所起的作用,并且加以指出,衔接既不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Enkvist(1978)认为,衔接并不能保证语篇的连贯。
3.第三种观点被看做是第二种观点的延续,与第二种观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必然的联系。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们都更着意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和语言运用的过程来讨论语篇的连贯性问题,基本承认衔接既不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人们要去完善某一种理论,首先一定要弄清楚这理论的优点和不足。不然,即使想加以完善,也不知从何做起。
衔接理诊的优点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向人们揭示了语篇内部的不同成分所具有的语义关系、这些句内句外成分的相互衔接和相互作用,以及这些语义关系的体现方式,这些优点对于语篇分析乃至于整个语言学研究都有开拓意义的。
[1]程雨民,1986,《英语使用中的表面不连贯》,《外国语》1986年第4期
[2]林纪诚,1988,《试论篇章连贯性的条件》,《现代外语》1988年第4期
[3]程雨民,1989,《英语语体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林纪诚,1989,《语义连贯的语用模式》,《外语教学》198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