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作 者:李 明,西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啼笑因缘》最初在《新闻报》副刊《快活林》连载,当时据说“上海市民见面,常把《啼笑因缘》中故事作为谈话题材,预测它的结果;许多平日不看报的人,对此有兴趣,也订起报来了;预约改戏,预约拍制电影的,早已纷至沓来”。之后更是一版再版,到现在已累计畅销上百万册。严独鹤说:“一部小说,能使阅读者对于它发生迷恋,这在近人著作中,实在可以说是创造小说界的新记录。”老舍先生称张恨水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是个真正的文人”。此小说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影响经久不衰,堪称经典之作,张恨水取得“通俗文学大师”的称号,它起了重要作用。
此书被多次改编成话剧、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电影居多。1975年邵氏公司投资拍摄电影《新啼笑因缘》,与文本相比,主人公出场顺序、人物性格、场景设置、意象选择等方面均有所改编,本文主要从意象这一角度论述。
张恨水受《红楼梦》影响,注重细节描写,喜欢在文中留下诸多线索,前后对照,使文章融为一体。张爱玲曾经说过:“中国观众最难应付的一点并不是低级趣味或是理解力差,而是他们太习惯于传奇。”所以《啼笑因缘》文本中安排了多种意象,用来暗示情节发展,增加文章的神秘性与传奇性。
文中家树与凤喜会面时经常提到凤喜屋前的门帘。搬到新居后,家树来访,凤喜向家树歪头暗示,家树一看,“原来是新制的门帘子,高高卷起呢”。这卷起的门帘代替了凤喜邀约的话。随后,沈三弦回来,本打算和凤喜商量事情,可是“见里面屋子的门帘已放下,就不便进去”,只是“先隔着门帘咳嗽了两声”。这时,放下来的门帘代表了主人的拒绝与隐私。凤喜听到来人后“打起门帘子”,沈三弦这才将借钱之事说出口。后文中,家树和凤喜为钱的事争吵,家树见凤喜有少许怒容,“就要去放下帘子”,这表明家树有所妥协,想要两人单独平静地解决争吵。
帘子仿佛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帷幕,帘子放下,便增加了一层神秘感,主人公也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不受外界打扰,代表二人感情稳定;帘子打起,二人与外界接触,消除了隐私感,同时也受到金钱、名利等影响,预示二人感情的破裂。
文本中还加入了梦和电影两种意象,暗示接下来的情节走向。第四回中,秀姑做了一个梦——与家树两人在公园把臂同游。此时秀姑怀有小儿女心态,面对家树芳心暗许,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于是幻想自己与心上人在公园散步。第十八回,梦中情景真的实现了,秀姑与家树在花园相约,与前文形成对照,但此时心境已大不相同,秀姑放弃了对家树的幻想,一心一意为他与别人的未来奔走。梦与现实场景一样,但实质大不相同,梦境的再现让读者体会到物是人非,感悟到现实的悲凉与无奈。
第八回,家树与丽娜一起看电影,电影讲述贵族女子与艺术家的故事:艺术家不满女子的奢华,女子便为之摒弃繁华,努力学艺术,艺术家感动并告知本就爱上了她,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看后深有感触,丽娜评价说:“我想一个人要纠正一个人的行为过来,是莫过于爱人的了。”家树说:“一个人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也是莫过于爱人的。”读到本书后半部分,便可看出,两人之后的发展,尤其是丽娜的行为与前文电影的情节极其相似——丽娜被爱情所伤,决心改变家树不喜欢的奢侈之风,退去繁华,隐身于乡下,后与家树相见,开始了一段新生活。前文的电影已经预示了二人的结合,障碍重重只是时候未到。既然是暗示,那么对二人的话也可以进行一番探究。丽娜一开始就爱上了家树,家树貌似一直在躲避,但又经常与她一起出游,偶尔也会“心中微微一漾”,再联系前文家树在电影后说的话,他作为改变人的行为的人,是不是之前也已经爱上丽娜了呢?
梦与电影这两种意象自身就带有神秘性,用此来暗示故事发展,人物好像受到命运的牵引,使得文章更加传奇。意象的串联使得后面的情节合情合理,文章浑然一体,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电影与文本形式不同,但都采用叙述的手段进行表现与表达,张骏祥在《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中提出“电影就是文学”。虽然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此说法过于绝对,但不可否认,“电影只有具备了像文学一样的叙事功能,它才能登上艺术的大雅之堂”,因此电影也注重意象的营造,以增强艺术性。
与文本不同,电影中的意象褪去了神秘感,注重视觉刺激,以浓重的色彩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电影《啼笑因缘》中最明显的意象是凋零的玫瑰花。玫瑰花是大帅府里的装饰,本应该用来提高房间品味,增加生机。但电影中因人为原因而凋落的玫瑰花却给观众一种压迫感。此意象在影片中共出现过三次——凤喜被大帅强占时,凤喜被打时和关氏兄妹刺杀大帅时。这三个片段是重要的三个转折点,分别代表剧情陷入困境、矛盾达到高潮、矛盾得到解决。在危急的时刻,人人为剧中人命运担心的时候,配上火红的玫瑰花,以激烈的红色给观众以感官刺激,增加紧张感。例如,凤喜在大帅府的遭遇,本就让读者紧张,看到满地玫瑰花,一方面联想到大帅的粗暴;另一方面,玫瑰花的爱情意义被消解,讽刺性极强;凤喜被虐待时,没有正面拍摄她的神态,但散落的花瓣暗示了凤喜此时也像花瓣一样,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被无情的鞭子摧毁;关氏兄妹刺杀大帅时,火红的玫瑰不再美丽,而有一种妖艳之感,代表了气氛的不寻常,为本就胜负难分的场面添加了紧张感,同时那散落一地的花瓣代表情况脱离控制,仿佛随时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更增加了恐惧感。
除了增加危机感,玫瑰花还代表了另一种意象——血。玫瑰花是红色,和血的颜色一样,每次这个意象出现都伴随着鲜血。第一次凤喜被掳到大帅府,挣扎中碎了一地的玫瑰花瓣,代表了凤喜的处子之血;第二次凤喜被虐待,鞭子打落的花瓣,代表了凤喜身上的血,也是她心中在泣血;第三次,关氏兄妹刺杀大帅,凌乱的屋子里散落着的凌乱的花瓣,代表关氏与大帅身上流出的血,也预示了大帅的死亡。用玫瑰花代表两种意象,增加了文化气息,内涵更加丰富。同时,用美好的事物代表污浊的血,带给观众一种惋惜之感,消解了美的含义。
文本讲究以意象串联暗示情节发展,增加文章的神秘性与文学性。同时设置阅读障碍,需要读者细细琢磨,使其在思考中得到阅读满足感。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加入各种意象,各种线索穿插其中,简单的故事顿时变得有趣味,读到某个与前文对照的片段时读者会恍然大悟。影片则注重视觉效果,意象同样为剧情服务,但在选择时则以颜色鲜艳的具象为主,例如电影《啼笑因缘》中的玫瑰花瓣,通过视觉刺激让影片在观众的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总之,意象对故事发展意义重大,选择正确极为重要。
“《啼笑因缘》堪称一部兼具较高审美直觉、审美想像和审美理解因素的佳作,虽思想性稍逊,但可读性、艺术性成就突出,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小说故事性极强,虽然人物不多,但情节复杂曲折,虽然历经多年,但影响不减,被多次改编为电影。有人担忧电影的兴起会影响文本阅读,尤其两者有较大区别时会使原文本被误读,但这种担心不必要,正如兰州大学的李晓灵教授说“,对文学而言,电影的全面侵占并非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它在传统艺术和传播领域的霸主时代的终结,同时也将宣告文学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在这个时代里,文学将在电影的光华世界涅重生。”《啼笑因缘》电影虽然与文本有所出入,但开拓了另一种思路,传播了另一种思想,满足了观众的不同要求,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本。另外,现代化媒体有利于加深对原文本的感受,有利于文本的传播,使得接受人群扩大。文本是电影的基础,电影反过来也促进文本的传播与接受,二者没有优劣之分。
[1]张友鸾.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J].新文学史料,1982(1).
[2]张占国.魏守忠:张恨水研究资料[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3]朱晓青.论文学与电影的关系[J].大众文艺,2001(3).
[4]盛暑寒.浅谈电影改编中的几个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
[5]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6]张恨水.啼笑因缘[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7]张骏祥.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J].电影,1980(11).
[8]梁振华.文学与影视:双重视域中的纠结与互动[J].江淮论坛,2006(4).
[9]周玉琳.《啼笑因缘》的文学地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12).
[10]张恨水.我的小说过程[J].上海画报,1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