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元西域人华化考》民族文化史观探究

2015-01-28 21:11袁莹莹宁波大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5年2期
关键词:陈垣史学西域

⊙袁莹莹[宁波大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元西域人华化考》民族文化史观探究

⊙袁莹莹[宁波大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元西域人华化考》是陈垣先生为复兴民族史学的一次努力。他通过元代西域人来华后“舍弓马而事诗书”,学习并接受儒家文化,以至逐步“华化”,来展示传统中国民族融合与文化魅力,可谓是对古代中国的一次致敬,以及对当时西化风气的一次警醒。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本,是陈垣民族文化史观的主导思想。他强调了文化的个性和以此为基点的文化进化的包容性,这既避免了走向国粹论的保守和狭隘,又反击了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

《元西域人华化考》西域中华文化民族认同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出自《诗经·郑风·风雨》。汉代《毛诗序》的解释是“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即身逢乱世,人们往往更加思念品德高尚的君子。人们用“风雨如晦”比喻社会黑暗、前途艰难,用“鸡鸣不已”则比喻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中,君子仍不改气节,为光明而斗争。如果以此诗句来形容陈垣先生的《元西域人华化考》再适合不过了。

《元西域人华化考》是史学大家“二陈”之中陈垣先生的一部论著。该书作于1923年,即民国建立后的第十二年。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千年帝制,但并未改变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昏暗现实。这一时期不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处处落后,学术文化也处于一种落后的状态,为人所轻视。如同陈垣先生在开篇所写到的:“此书著于中国被人最看不起之时,又值有人主张全盘西化之日,故其言如此。”①基于如此考量,该书既视角独特,又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对中国深处民族危亡的那个时代而言,其写作意味可谓深远。就是时至今日,这本著作对唤醒国人的民族认同感也颇具感召力,并将继续给后人有益的启示。

《元西域人华化考》的主旨是证明元代“西域人之同化中国”,其主要考证元代时期,在中国西域的少数民族醉心于中华文化而处处仿效,历经几代而最终为中华文化所同化的史实。本书的写作,是陈垣先生为复兴民族史学的一次努力,他通过元代西域人来华后“舍弓马而事诗书”,学习并接受儒家文化,以至逐步“华化”,来展示传统中国民族融合与文化魅力,可谓是对古代中国的一次致敬,以及对当时西化风气的一次警醒。他当年告诫国人要警惕那些“夸彼善俗、思革吾华风者”,这里所谓的“告诫”是有其独特用心的。据陈垣先生在北京大学时的学生郑天挺回忆,1921年在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的一次集会上,“陈老说,现在中外学者谈汉学,不是说巴黎如何,就是说西京(日本京都)如何,没有提中国的。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夺回北京。”②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的北大学生朱文长回忆了当时他就时局的看法:“一个国家是从多方面发展起来的,一个国家的地位,是从各个方面的成就积累的。我们必须从各个方面努力和人家比。我们的军人要比人家的军人好,我们的商人要比人家的商人好,我们的学生要比人家的学生好。我们是干史学的,就当处心积虑,在史学上压倒人家。”③

从上述追忆陈垣先生的讲话中可明显看出,陈垣先生著述此书的目的,并非简单的学术考证,而是在中国面临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时期,用史学经世立言,警诫国人。如陈寅恪所言:“是书之重刊流布,关系吾国学术风气之转移者至大,岂仅局于元代西域人华化一事而已哉。”④

《全唐文》卷767记载陈黯《华心》一文,旨在辩证如何区分华夷,强调不能简单地以地理位置来区分华夷,而应考察其行为是否符合华夏礼义;以礼义为判断标准,这是关于民族同化问题的最早记载。陈垣先生《元西域人华化考》中所谓“华化”,即关于元西域人之“同化中国”,“至于华化之意义,则以后天所获,华人所独者为断。故忠义孝友政治事功之属,或出于先天所赋,或本为人类所同,均不得谓之华化。”在陈垣先生看来,“华化”的含义是不断发展的,因为“中华”这个内涵就是不断丰富的。如“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这是因为汉族是从“华夏”或“诸夏”发展过来的。但是随着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疆域不断扩大,中华的概念也随之变化。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中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抗击侵略,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五族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中华”的概念逐渐发展为多民族的含义,中华民族于是成了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因此,“华化”的概念即使在元朝时已不能完全等同于“汉化”,陈垣用“华化”而不用“汉化”,也是其高明之处。

由于《元西域人华化考》的主旨是证明元代“西域人之同化中国”,所以开篇作者首先就“西域”与“华化”做了解释。对于“西域”一词的界定,书中讲到,“西域”一词始见于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人们熟知的史实。时代不同,西域的范围也有变化,元代开疆辟土,西域的范围较之前扩大许多。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们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元代的色目人与历史上的西域人范围不完全相同。《元西域人华化考》所论者是色目人。为什么作者不用“色目人”而用“西域人”,他是这样解释的:“西域人者色目人也。不曰色目而用西域者,以元时所治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色,公牍上称色目,普通著述上多称西域也。”⑤对于“华化”的解释,他说“:帷畏吾儿、突厥、波斯、大食等国,本有文字,本有宗教,畏吾儿外,西亚诸国去中国尤远,非东南诸国比,然一旦入居华地,亦改从华俗,且于文章学术有声焉。是真前此所未闻,而为元所独也。”⑥这里所说的“华化”均指“以后天所获,华人所独者为断”,并非仅仅指西域人永居汉地而归化中国,也不是仅指这些在华之西域人“娴习华言,博综汉典”。所谓“华化”,一定是指“改从华俗,且于文章学术有声焉”。

陈垣还进一步探讨了西域人“华化”的原因,他说:“元军先定西域,后下中原,西域人之从军者、被掳者、贸易者,接踵而至,平昔所想望之声明文物,尽触于目前,元制色目人又自由杂居,故一传再传,遂多敦诗书而说礼乐。”由此可见“,华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因为元代西域人大批东来,在中土定居后,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汉文化。西域人来华的第一、二代多以武功取得高官厚禄,但随着战争的结束,其第三、四代“遂多敦诗书而说礼乐”,甚至通过科举而取得功名,于是不少西域人在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造诣,用汉文字从事创作,涌现出了高克恭、马九皋、萨都刺、丁鹤年等这样优秀的文学艺术家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对“西域”和“华化”做定义后,再从几个大的方面论证元时色目人之华化,其考证也极为详实。首先是儒学,其次为佛道两教、文学、美术、礼俗等等方面,由此可见作者考虑之周全和规模之宏阔。通过考证元代西域人来华后“舍弓马而事诗书”,学习儒家文化,以至逐步“华化”,展示了传统中国民族融合与文化魅力,陈垣先生虽于考证之外只字未提中华文化的优越,但其要表达的民族文化史观却有目共睹。

《元西域人华化考》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均对其称赞有加,认为该书无论是主题的选择、材料的运用,还是著述体例、学风等方面,都给了后人有益的启示。陈寅恪在《重刻〈元西域人华化考〉序》中说:“近二十年来,国人内感民族文化之衰颓,外受世界思潮之激荡,其论史之作,渐能脱除清代经师之旧染,有以合于今日史学之真谛,而新会陈援庵先生之书,尤为中外学人所推服,盖先生之精思博识,吾国学者自钱大昕以来未之有也。”⑦许冠三评论说,《华化考》“论证的严谨,亦是当代罕有。如证《丁鹤年集》通行本皆明刻说,共举五证,证证确切。又证丁氏为回回一节,则有八证。且举证皆按效力强弱定先后,条理井然”⑧。甚至时任日本京都大学的桑原骘藏教授在1924年10月出版的《史林》杂志发表了《读陈垣氏之〈元西域人华化考〉》的书评,称赞陈垣是现在中国史学家中“尤为有价值之学者”,“能如陈垣氏之足惹吾人注意者,殆未之见也”。

当然,陈垣先生的民族文化史观也在其以后的其他著述中同样得到体现,如1941年抗战处在艰苦阶段,陈垣先生撰《南宋河北新道教考》,论证“夷狄无百年之运”,只要民族文化不亡,中国就不会亡,著书教书,保留读书种子,等待民族复兴时机。1944年抗战后期,他又撰《通鉴胡注表微》,结合自己一生的治学心得体会,总结升华其“有意义的史学”,通过表发胡三省《通鉴注》的微言大义,阐述了国家与民族至上之理。⑨这些都是陈垣先生民族文化史观的集中体现,目的就是要唤醒国人,振兴中华文化。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本,是陈垣民族文化史观的主导思想,他强调文化的个性和以此为基点的文化进化的包容性,这既避免了走向国粹论的保守和狭隘,又反击了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这即陈垣史学思想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先生以学术兴国的志向令后辈学人敬佩不已,其研究方法博览群书、考证巨细靡遗的治学态度,也给我们的史学研究诸多启迪。

①⑤⑥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第1页,第1页,第3页。

②郑天挺:《回忆陈援庵先生四事》,《陈垣校长诞辰百年纪念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13页。

③朱文长:《北大与北大人》,《东方杂志》1944年第40卷7号。

④⑦陈寅恪:《重刻元西域人华化考序》,《陈寅恪先生论文集》,九思出版社1977年版,第683页,第684页。

⑧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上,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页。

⑨牛润珍:《从新史学到新民族主义史学——略论宋学影响下的民国史学主流》,《史学史研究》2013年第2期。

作者:袁莹莹,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专门史硕士研究生。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陈垣史学西域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张骞探西域
受益终身的三点“忠告”
陈垣与启功的师徒谊父子情
尊师风范
尊师风范
反思改革开放40年史学理论发展的几个问题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
祖逖闻鸡起舞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