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F”问题建模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2015-01-28 16:04赵继光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定语学案建模

赵继光

【摘 要】“4F”问题建模教学模式体现了“立足问题开展教学”这一核心理念,围绕问题诊断、问题探究、问题建模和问题解决四个模块进行教学。本文以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第一单元Grammar and Usage板块“定语从句”的语法专题为例,展示“4F”问题建模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案例。

【关键词】“4F”问题建模 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引言

当下的教学研究中,重视用分析的方法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或要素进行研究,而忽视以“问题”为纽带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或习惯于停留在课堂评价若干方面关系的辩证理解上,很难彰显出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的特色及其操作性。“4F”问题建模教学模式集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于一体,将“问题”有机地融入课堂的情境之中,并体现于整个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之中。它可以拓展学生学习与思维的空间,提升思维品质与探究能力,对英语的程序性语言知识的学习大有裨益。

二、理论基础

“4F”问题建模教学模式的理据主要是思维认知理论。在智力活动中,特别是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称之为“智力品质”。智力品质的层次性体现在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方面;体现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反思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用智慧方式解决新问题。

“4F”问题建模教学模式力求内容问题化、问题活动化、活动探究化、探究反馈化,围绕问题诊断(Feeling the pulse)、问题探究(Finding out truth)、问题建模(Framing the system)和问题解决(Finishing the task)四个环节开展教学,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智力品质,形成智力活动技能,从而实现深度学习,形成探究性、生成性和发展性的问题研究教学模式。

1. 问题诊断(Feeling the pulse)

“问题诊断”环节是教师通过汇集学生在自主预习并完成“学案”的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从中确定新授课中的重点、难点和共性问题的备课过程。在“问题诊断”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依据教材内容开展个性化自主预习,同时依据个人的实际在“预习单”上写出自己的个性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集中上交任课教师处。任课教师结合自身在研读教材过程中确定的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对学生上交的个性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挑选出具有共性和价值的疑难问题,以此作为设计“教案”的主要内容和依据。

2. 问题探究(Finding out truth)

“问题探究”环节是学生在教师有意创造的问题情境下,通过个体和小组探究形式,按照“兵教兵”和“官教兵”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过程。“兵教兵”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先是组内解决疑难问题阶段,即学生对问题探究过程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已有解决问题方法的小组成员可随时发表观点,其他同伴可以补充完善、争论或辩驳;对于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间可以交换观点,进行讲解,这样借助小组之间的互动有时就可以将问题顺利解决。教师要做的工作是规范和引导,以便于整堂课的问题探究活动科学而有序地进行。

3. 问题建模(Framing the system)

“问题建模”环节是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经过学生个体和小组之间碰撞后,学生个体对同类问题形成了一定的思想、观点或方法,并能够借此方法分析和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的活动过程。“问题建模”可以在探究教学活动过程中或之后进行,教师应该通过让学生进行问题建模,使学生逐步由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转化为智力与思维的发展。

4. 问题解决(Finishing the task)

“问题解决”环节关键在于任务问题和评价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好的问题可以发挥“以点带面”的效果。因此,问题的设计要特别注重题旨的基础性、层次性、综合性、延展性和应用性。为达到上述要求,任务型问题设计时应突出“精、准、实”:“精”即题量不在多,在于问题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具有一定的张力;“准”即题目要契合所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服务;“实”即问题选择的视角是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不能脱离实际,人为地编造“怪题”。

三、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现以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第一单元Grammar and Usage板块“定语从句”的语法专题为例,展示“4F”问题建模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案例。定语从句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语法项目,无论是在口语或是书面语中,该句型在英语学习中的复现率都是最高的。

(一)问题诊断,了解学情

要想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对学情有比较充分的了解。教师通过设计科学的“学案”,通过全部或抽取部分“学案”进行批阅,了解学生“学案”完成情况,再针对学生预习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设计教案,增强教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案批阅后,教师还要认真研究、制定教案,特别是解决学生在“学案”中暴露出的个性和共性问题,才能保障课上的学习活动向深度发展。

笔者在学案中呈现了蕴含丰富语法现象的文本材料及相应的导学问题,即学生课前的学案。

The Beauty or the Tiger?(节选)

(故事背景:《美女还是老虎?》是美国小说家斯托克顿(Frank Richard Stocktom,1834-1902)最为经典的小说之一,发表后,反响极大,读者沉浸于扣人心弦的情节中,迫切希望了解故事的结局。)

Long time ago,there was a king who ran a small kingdom. He ruled his kingdom in a strange way which surprised people. For one thing, the tiger that were kept in the zoo were frequently used in the court. In this kingdom, anyone who was accused of some crime would be taken to an arena.

The man was ordered to open either of the two stone doors. Behind one door was a hungry tiger that the guards had put there. The tiger would immediately jump upon the poor man whom the guards had brought to the arena.

一、思考题(软性作业)

1.找出文章中的定语从句。(请用下划线标出)

2.给定语从句下定义。以上面发现的句子为例,谈谈定语从句的相关特点。

3.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有哪些?怎样使用?

4.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副词有哪些?怎样使用?

二、练习题(硬性作业)

利用定语从句合并下列分句。

(1)There was a king. The king had a small kingdom.

(2)The king ruled his country in a strange way. The strange way surprised people.

(3)The two began to meet in a garden. No gardeners lived in it.

(二)问题探究,引导思考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越来越少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合理、辩证和深刻的方向发展。在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型语法练习的过程中,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只需在“引导”上下功夫,作为一位提供启发性建议的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或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的人,而不是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对或错的判断,成为答案的直接提供者。

针对上述“预习案”的反馈情况,笔者有针对性地设置了一些探究型练习(版面所限,略),增强学生对目标语法的认识。具有梯度的探究问题既代表一种思考方式,又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目标语法的语言运用技能。笔者还立足语境,设计了找(蕴含目标语法的)句子、造句等探究活动(版面所限,略) ,加深学生对语法结构表意功能的理解。

(三)问题建模,提炼梳理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语法规则进行建模的过程中,需要围绕一个总的框架在思路或体系上进行梳理,使枯燥而凌乱的语法规则体系化、形象化。因此,教师应依据不同语法项目自身的性质,而非遵循统一的要求或标准建模,还应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有关语法的经典教辅资料,总结并提炼相同专题的不同见解,并通过归类、图示、分解等方法,对特定项目的知识体系进行科学梳理、加工与研究。

语法项目在学习中历来显得复杂、零乱,给学习者带来了不少困难和负担,学生平时的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形成一个轮廓分明的印象。为帮助学生从认知的角度理清思路,笔者在各个语法项目学习之后的“问题建模”环节呈现了一张脉络图(见下图)。

学生只需按照逻辑顺序按此图示结构顺藤摸瓜,该专题的各个部分关系及前后联系便一目了然。

(四)问题解决,形成技能

经历“问题建模”环节之后,学生对特定语法项目的内容和内涵本质有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实现了从知识掌握到形成技能的跃迁。“问题解决”环节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为目标,应设计既具有智力挑战又要依据表达需要恰当运用目标语法项目中不同变式句型的任务型问题,以引发学生的系统思考,特别是运用所学策略和方法,全面运用所学目标句式,并在同伴中展示和分享任务成果。

Project Work: Writing Competition

Try to introduce your favorite Chinese pop star to a foreign friend in English. Please use as many adjectival clauses modifying a noun as possible. What word would you use as the connector(who,whose,which,etc.)?Is your clause restrictive or non-restrictive? Then compare your version with your partners.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how many attributive clauses your partner use.

According to your introduction, we will choose who our favorite pop star is. The author will have a chance to present his or her writing. (120 words or so)

1)对该人物的简单介绍; 2)喜欢该人物的理由(人生目标、发展历程、取得成就);3)从该人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四、结束语

以上四个环节构成了“4F” 问题建模教学模式的整个学习过程,该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以及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这与当下“建构式生态课堂”倡导的理论依据相吻合。“4F” 问题建模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突出了学生思维的智力品质的培养,不仅使学习的效率提高了,而且使学生思维的智力品质也加快发展;“4F” 问题建模教学模式还提供了一种教学思路,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无序等现象。

当然,在组织教学时,本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加以调整,灵活应用,以逐步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问题教学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实施“4F” 问题建模教学模式,关键是要正确认识教学中的问题,有效利用问题提炼的策略开展深化研究,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叶廷武.思维课堂:意蕴与实践 [J].教育研究,2012(07).

[3]有宝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思考[J].人民教育,2011(05).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定语学案建模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在经历中发现在探究中建模
思维建模在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应用
《背影》导学案教学
求距求值方程建模
乡愁导学案
英语定语从句跟踪练习
“比例尺(一)”导学案
定语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