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的远征

2015-01-28 06:28张建松
户外探险 2014年9期
关键词:浮冰南极船员

张建松

红白相间的雪龙号,堪称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一艘明星船。在我国极地考察史上,它是第三代考察船。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使用的“向阳红10号”是一艘没有抗冰能力的普通船只;1986年的“极地号”—芬兰劳马船厂建造的具有1A级抗冰能力的货船被购进并花了750万元改装成南极科学考察船,六个南极航次考察任务后于1994年退役。现役的雪龙号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建造,原为北极地区多用途运输船,设计破冰能力为B1级。2007年,我国投资两亿多元对它进行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更新改造,提高了船上自动化程度、装备了多套科学调查设备、调整了实验室布局,更新了通信导航设备、改造了生活设施。2013年,国家又对雪龙号的动力系统进行了更新改造,更换了主机、辅机等设备,雪龙号犹如换了一个强大的“心脏”,至少还能在南北极跑几十年。

雪龙号的灵魂是船员。自1984年以来,许多船员常年奔波在地球南北两极,尽管他们的工资待遇远远低于国外科学考察的船员,甚至无法与国内一般的远洋船船员相比,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选择了默默坚守。在雪龙号服役的七年里,我曾数次跟随它往返于地球两极,听到了不少动人的故事。

船长沈权

日夜守望危险冰区

尽管雪龙号装有先进的雷达系统,但南北两极的浮冰和冰山在屏幕上显示的都是一个白点,很难区别,因此只能依靠值班驾驶员和水手的眼睛来识别,航行难度很大。每当驶进危险冰区,总能看到船长沈权日夜守望在驾驶台,不是拿着望远镜紧盯海面,就是在昏黄的灯下研究气象云图和航行路线。

多年来的艰苦历练,雪龙号船员们积累了丰富的冰区航行经验。在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中,雪龙号冲破低纬度厚重浮冰的阻挠,机动灵活地在浮冰间寻找“清水塘”航行,一步步航行到北纬88度26分,创造了我国航海史上迄今到达最高纬度的纪录。而与我国同时进行北极考察的一艘国外破冰船,仅航行到北纬75度就因无法穿越厚重浮冰而折返回国。

机匠长邵旭明

舱底传来轻微的敲击声

第26次南极考察中,机匠长邵旭明例行对船进行巡视检查。一次,他突然听到舱底传来一阵轻微的敲击声。声音微弱到就像从海底两万里传来,如果是一般人听到,很可能认为是海面上浮冰撞击船的声音。但敏感的他觉得不对劲,赶紧向轮机长黄嵘汇报。黄嵘当即决定停船检查。

尽管主机已经停掉,但各种各样机器散发出的巨大热量,使机舱里温度高达六十多度。邵师傅第一个钻进主机里查看,这一看不禁让他倒吸一口冷气:原来雪龙号经过长时间破冰,强烈震动已经使主机链条偏移错位,固定螺丝大部分松动,如果不是发现及时,主机就会出现各种定时错乱而导致瘫痪,后果不堪设想。这次事故处理持续了近一天时间。在邵师傅的带领下,轮机部人员轮番钻进主机“接力”检修,油污夹杂着汗水,他们钻出来的时候一个个都成了湿淋淋的“黑人”。

从1984年至2011年,邵旭明亲历了12次南极考察、三次北极考察,是大家都很敬重的雪龙号“机头”。 二十多年来,邵师傅在雪龙号上的时间比在家里长多了,他对船上的每一处角落、每一个声响都了如指掌,这也使得雪龙号的每一次危机都能被扼杀于摇篮之中,从未有发作的机会。然而,在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启程前夕,他在对船上救生艇进行检修作业时,因为救生艇突然脱钩坠落而落水重伤去世,他的亲人和朋友无不悲恸难抑。

水手长吴林

海冰开裂遇险队员濒临昏迷

在每次南极考察中,雪龙号船员都是冰上卸货的主力军。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工作。在第25次南极考察中,中山站附近海域冰情极为复杂,一辆雪地车在卸货时因海冰突然开裂坠入3000米深的大海,遇险的考察队员浮出海面,生命危在旦夕。

正在雪龙号船舷边卸货的水手长吴林在第一时间带着救生装备,踏着齐膝深的雪冲过去。厚厚积雪覆盖下的海冰,完全有可能再次开裂。按冰上行走的经验,要用竹竿探路小心前行。但时间就是生命,吴林顾不上这些,冒着生命危险冲到海冰坍塌处,趴在雪地上,将已经爬上海冰、濒临昏迷的遇险队员拉到自己身边,迅速地裹上毛毯,背起他与后期抢险队员会合,成功营救了这名遇险队员。

轮机长黄嵘

主机第四缸启动阀突然严重漏气

在大海中航行,轮机是船上的“心脏”。在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中,雪龙号在穿越西风带前往南极途中,主机第四缸气缸启动阀突然严重漏气。如果高温高压的气体倒流到主空气瓶,极有可能引起爆炸,后果十分可怕。但在风急浪高的西风带,如果停掉主机船舶失去动力,也可能会面临翻船的灭顶之灾。

两难之际,年轻的轮机长黄嵘权衡之下,当机立断,停掉主机更换气缸气动阀,整个过程仅用10分钟,雪龙号便转危为安。“每次考察中,雪龙号的安全比我的生命还重要,我们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看护它。”黄嵘曾经这样说。

船长王建忠

成功救援俄罗斯遇险船人员

去年12月,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被冰封住,在接到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发出的海上最高等级求救信号后,王建忠指挥船只千里驰援,在船只不能靠近时仍不离不弃;趁着1月2日的好天气,船员用木板搭好了冰面停机坪,雪龙号的直升机“雪鹰12号”飞了九次,耗时五个小时把俄罗斯船52名被困乘客转移到了附近的澳大利亚船上。俄罗斯船客拉走了,雪龙号却跟“院士”一起被又厚又硬的浮冰困住了。王建忠一连几天没有上床睡觉,一直在看着各种风向图、草图想办法对付南极坚冰。五天后凌晨风向变化,王建忠迫不得已采取了最危险的突围方案—借势外逃,努力破冰,进入清水区,在这个过程中,他紧张得连自己的双脚抽筋都不知道。突围成功后,王建忠哭了。

在南极考察有限的窗口期,为弥补救援脱困而耽误的科考时间,王建忠每天“精打细算”。雪龙号原计划在南纬60~62度海域环南极航行,但为了节约航程和时间,实际大都航行在南纬65度以南,最南抵达南纬75度,基本是沿着最节约航程的“大圆航线”航行。雪龙号原计划环南极航行14000海里,实际航行11800海里;第30次南极考察原计划总航程32700海里,实际总航程32000海里。

在环南极航行中,雪龙号遭遇历史罕见严重冰情,平均每两三天就遇到一个气旋,共有40天海面上能见度低于五公里。由于纬度太高,海面上冰山林立,最密海域每百平方海里有数十座巨大冰山,对船舶航行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全体船员谨慎驾驶,科学选择冰区航道规避冰山,为我国在高纬度地区航行积累了宝贵数据和经验。

“这次航行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挑战。我几乎用了我所有的能力和智慧,加上运气,才能完成。以后,就是连我都不能再重复第二次了。”王建忠说,“雪龙号把大家从国内带出来,一定要把大家平安送回祖国。这是我最想要的结果与目的,也是我最大的安慰与回报。”

在中国极地事业历史上,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书写了一段精彩传奇:成功建设中国南极泰山站、成功救援俄罗斯遇险船人员、圆满完成首次环南极考察航行、抵达中国船舶迄今所到最南纬度、圆满完成所有科考任务、参与搜寻马航失联飞机……作为一名随队记者,我亲身经历了这段科考传奇。

猜你喜欢
浮冰南极船员
我国注册船员超170万
Pollution reaches new height 污染到达新高度
我去南极能住哪儿
来到南极要补课
南极大逃亡
闯海盗老巢接船员
难忘的南极之旅
冰水两相流中浮冰运动特性研究
论船员在海事污染中的刑事责任
独角鲸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