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迎春
【关键词】思维接口 思维张口 思维节点 思维交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0044-01
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激活,适时发掘师生思维契合点,才能实现有效互动,教与学才能处于和谐、亢奋的状态。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应用,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师生高效互动中,实现思维对接,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适时引导,激发学生思维张口
引导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行为,也是教师施教的基本手段。引导需要找准切入点,调动学生的思维指数。因此,教师既要对教材内容有深透研究,也要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有到位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在课堂导入环节、在问题设计环节进行思维激发,用生动语言激趣,用悬念设置诱导,用思路设计点拨,这样才能迅速地抓住思维衔接契机,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达成教学共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师:有一座钢架结构的大桥坍塌了,造成重大伤亡。大家猜猜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1:应该是年久失修吧。
生2:大概是来台风了。
生3:肯定被大船撞塌的。
师:是质量问题。
生4:那就是偷工减料,豆腐渣工程。
生5:施工出现问题。
师:是大桥设计出现了问题,设计师弄错了钢架夹角,钢架受力不均,在重力作用下坍塌。大家说这个设计师能够承担起这严重的后果吗?
生:不能。
师:是啊,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今天咱们也来学习角的度量,如果你将来也做设计师,说不定今天就是你学习的起点。
这段师生对话,看似与课堂学习内容没有太多关联,其实不然。学生通过对大桥坍塌事故的原因分析,已经建立起一种责任感,知道了数学学习需要严肃认真的态度。所以学习时学生就会更谨慎。学生被这个案例所震动,思维张口呈现活跃期,教师及时引导,师生思维就会很快纳入同步。
二、鼓励质疑,发现学生思维节点
质疑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切入点,但现阶段的学生学习主动性欠缺,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师生互动探究创造条件。小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会出现严重偏差,即使学生质疑时出现“不靠谱”的问题,教师也要宽容,不可打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才能准确捕捉到学生的思维脉动,实现思维对接。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时,笔者先讲了课例,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了演示,然后问学生都听懂了没有,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表示听懂了。笔者摇摇头:“这样吧,大家再好好想想,看看有什么地方不是很清楚的,然后请同学来说说有哪些疑问。如果你没有疑问了,就需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听笔者这么一说,学生都急忙看教材,小声讨论起来。检查的结果出乎笔者意料,学生不仅有疑问,而且问题是海量的。有的说:“乘数、被乘数是有区别的,为什么这里能够随便交换呢?”“为什么要使用交换律和结合律呢?”“随便使用结合律会不会出现运算错误?”“如何用语言来描述乘法结合律?”“如何记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呢?”……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如果教师不及时诱导学生质疑,学生的这些疑问都会被隐藏起来,学生的认知就存在短板和漏洞。虽然教师采取的是“要挟式”的逼问,但学生的思维却得到了充分地调动。教师就可以借助这种思维张力,顺利介入进来,形成思维的有效衔接。
三、提升互动,实现师生思维交互
师生互动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外化表现,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师生互动热烈并不代表师生思维衔接到位了。有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形式大于内容,教师泛泛而问、学生泛泛而答,课堂教学中表演成分、走形式成分更多一些,这样的思维交互呈现明显的假象。因此,教师要注意师生互动的形式,要注意针对问题展开研究,让学生充分进行思维活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时,笔者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数轴,然后找三个学生站在黑板前,对其他同学说:“大家看好谁能够表现更好呢?你手中只有一票,想好了投给他。”第一个同学得12票,第二个同学14票,第三个学生18票。“请这三个同学在黑板上的数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用条形图标注出来。”
在后面的教学中,由于这个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所以不管是被投票的学生还是投票的其他学生,都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因为互动顺利,学生的思维被成功激活,所以教学效果自然是大好。
小学数学要实现师生思维的有效对接,需要教师调动教学智慧,改变教学习惯,将学生推到思维的主体位置;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思维介入教学活动是必然选择,也只有在学生思维的运动中,教师才能发现思维契合点,成功实现思维对接,赢得教学的主动权。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