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衍亮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对建设现代化农业,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农业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从大产业、大生态、大农村的角度,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施、旱作节水、免耕栽培等节肥、节药和节水技术,提高资源和投入品利用效率,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推进畜禽粪便循环利用
近年来,农业部门按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发展农村沼气,推进畜禽粪便循环利用。在尊重农民意愿和需求的前提下,重点在丘陵山区、老少边穷和集中供气无法覆盖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在农户集中居住、新农村建设等地区,建设村级沼气集中供气站;在养殖场或养殖小区、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各地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把沼气建设与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以户用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四位一体”、“五配套”等畜禽粪便循环利用模式和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和沼气产业的循环发展。目前,全国沼气用户达到4200多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15000多处,小型沼气工程76万多处,全国沼气年生产量为150多亿立方米。
(二)以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为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等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
2006年以来,为解决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农村废弃物污染问题,农业部在全国启动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试点,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废弃物,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向肥料、饲料、原料的资源转化,集成配套节肥、节水等使用技术,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应用秸秆覆盖还田、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和机械化还田技术,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到目前为止,已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建成1500多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示范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三)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
近年来,农业部门积极开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推进秸秆循环利用。通过推广机械粉碎还田、保护性耕作、腐熟还田、秸秆堆沤、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秸秆肥料化利用率逐年提高,全国秸秆肥料化利用量达到2亿多吨,占秸秆可收集量的26.4%;通过秸秆青贮、氨化、微贮或生产颗粒饲料等技术,全国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近2.2亿吨,占秸秆可收集量的27.8%;通过秸秆秸秆沼气、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秸秆热解气化、直燃发电和秸秆干馏等方式,将秸秆转化为清洁能源,全国秸秆能源化利用量达到1亿多吨,占秸秆可收集量的13.6%;利用秸秆作为基料栽培的食用菌品种有平菇、双孢菇、香菇、金针菇、木耳、鸡腿菇、杏鲍菇等,发展十分迅速,全国秸秆基料化利用量达到2300多万吨,占秸秆可收集量的2.9%。
(四)以环境友好技术应用为重点,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紧紧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技术,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12亿亩以上,受益农户1. 7亿户。推广化肥机械化深施、精准化施肥、诊断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淘汰落后施药机械,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物理、化学、生物防治技术,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实施生态拦截工程,改造修建生态拦截沟,减少农田氮磷流失;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建设集雨补灌设施,推广保墒固土、生物节水、农田护坡拦蓄保水、普及管道输水、膜下滴灌等节水技术,支持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发展保护性耕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和法规不完善。我国已颁布《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保护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但主要侧重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于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对包含循环经济思想的农业发展只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同时,并未出台规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二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现行政策中考虑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财政补贴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如利润不上缴、减免税收、先征后返等,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影响补贴效果。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税收优惠手段还比较单一,对涉及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优惠不足,优惠政策过于零散,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的农户,投资基础薄弱,难以支撑农业循环经济长远发展。三是技术推广面临一定困难。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缺乏统一的规程和标准,使得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相对较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形成较大反差,使农业清洁生产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难度大。
二、切实把握发展循环农业的方向和关键环节
农业循环经济既是农业发展新的理念和策略,更是一种新的增长方式,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动农业由单向式资源利用向循环梯级利用、粗放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应科学把握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
一是在发展理念上,改变目前重增长轻发展、重生产轻环境、重数量轻质量的思路,从大产业、大生态、大农业的角度,用循环农业的理念指导农业生产,摒弃依靠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的做法,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低消耗、高增长、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模式,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是在发展过程中,要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推进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解决农村脏乱差,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路子。
三是在发展功能上,要拓展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延伸农业的食物营养、工业原料、就业增收、生态保障功能,拓展发展领域;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大力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同时,在大中城市郊区引导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四是在发展途径上,要由粗放型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耕地、草原、生物资源,不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要高度重视的几个关节点:一是关于政策法规。逐步建立相关限制性法规和生态补偿性政策体系。在敏感地区,要出台农业生产的限制性法规和标准,规范农业生产活动,引导农民采取循环农业技术;对农作物秸秆利用、畜禽粪便处理、配方施肥等重大农业技术,要采取财政补贴制度;对从事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的企业,要给予税收、贷款方面的优惠;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保护农业资源稀缺利用,加大对环境成本核算力度等。二是关于科学规划。在科学分析和全面调研基础上,总结适宜不同类型地区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按照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各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优先在高度集约农区、生态脆弱地区、重要水源地开展循环农业建设。三是关于投入保障。要制定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措施和政策,发挥政府的政策和资金引导作用,调动各方面参与循环农业建设的积极性。鼓励企业、集体和个人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要以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技术补贴机制和绿色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为切入点,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投人保障体系。四是关于工作机制。在工作方式上,要实现由行政指挥向项目调动、市场引导转变,通过分类指导、典型带动,推进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构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组织为依托,把农业产业化经营贯穿于循环农业发展的全过程,建立灵活高效的农技协作机制,为农民提供从生产资料供应、技术培训到产品经销一体化的服务,提高循环农业发展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
三、发展对策措施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既要遵循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不同发展模式。我国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状况和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循环农业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的不同模式。要立足当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建设重点,循序渐进,不能简单地搞一种模式和“一刀切”。
二是坚持资源高效利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循环农业,必须要改变粗放经营方式,优化生产空间结构,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高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产业内部资源利用高效化,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三是坚持科技创新,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强循环农业关键技术攻关研发,着力解决技术“瓶颈”难题。积极推广简单便捷实用的循环农业技术,拓宽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渠道,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寓生态环境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使农民在环境建设中得到实惠、见到效益。以效益吸引农民,以项目带动农民,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农民主体作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缓解资源约束和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客观需要,也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及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任务。当前,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把农业循环经济抓实、抓好。
(一)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
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提高资源利用和综合循环利用率,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和节能为突破口,大力加强节约型农业建设。一是改革耕作制度。对耕地进行分等定级动态管理,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加快改造中低产田,我们全国耕地的中低产田占2/3。二是节约用肥。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普及科学施肥知识,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与服务,优化配置肥料资源,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推广节药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统一防治、承包防治等措施,提高农药的利用率。三是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灌溉用水利用效率,缓解资源型缺水的紧迫状况和季节性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四是推广农业节能技术。加快省柴节煤灶(炕)的升级换代,大力发展节油、节电、节煤等农业机械和渔业机械技术,降低农业装备耗能。
(二)抓好农业产业链条延伸
循环农业是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的产业体系,必须加强农产品加工、拓展和延伸产业链,依托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一是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品”是充分挖掘资源优势、以农民为主体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形式,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紧密对接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二是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形成以农产品加工转化企业为龙头,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推动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中介、中介带农户的格局。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培训和营销等服务。三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
(三)抓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在北方适宜地区建设“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在南方适宜地区建设“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加快实施农村村清洁工程,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和农田有毒有害废弃物收集设施,减少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开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利用,解决秸秆资源浪费和露天焚烧造成环境污染问题。
(四)抓好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
要加强耕地资源的保育,加快启动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扩大保护性耕作实施规模,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和改善耕地质量;加强草原生态建设保护,实施退牧还草,建设草原围栏,改良草原,使严重退化区、生态脆弱区和重要江河源头的草原植被有所恢复;实施禁渔区、禁渔期制度,建立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实现重要渔业资源的恢复与增殖;从原位保护、异位保护、开发利用等环节,加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强化外来入侵生物防治,使外来生物入侵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的遏制,不断的提高资源的质量,增强资源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