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我们要深入学习中央重要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在总结2014年工作基础上,谋划安排2015年发展改革重点任务,切实把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
一、探索创新求实效,2014年发展改革工作有特点有亮点
2014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牢牢把握大势,保持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保持总体平稳。经济增长处在合理区间,结构继续优化,城镇新增就业好于预期,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总之,2014年的情况比预想的要困难,但是结果比预想的要好。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改革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探索创新,着力深化改革,上下联动,备好用好政策工具箱,实施重大投资工程包,统筹融合业务党务队伍建设,当好参谋、抓好落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备好用好政策工具箱,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决策部署
按照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的要求,强化经济运行预测监测和政策措施预研储备,积极出主意、提建议。
第一,创新经济形势分析机制。一是纵横联动加强形势分析。季度或半年,委领导带队与地方发改部门同志一起深入调研,会同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专家学者,共同研判经济走势态势趋势。在此基础上,向中央汇报季度、半年、全年经济形势和来年经济工作思路。二是健全月度监测分析制度。一方面请地方发改部门及时报送经济运行情况,使全国层面的分析更加具体鲜活;另一方面把汇总整理后的全国情况按月按季反馈地方,方便地方同志了解全局情况。三是在开展业务培训时进行专题调研,请地方同志讲形势、谈工作。经过这两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纵横联动、综合调研与专题调研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形势分析新机制。
第二,认真做好政策预研储备。加强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研究,针对经济平稳运行、发生波动、出现趋势性下滑3种情况,相应设计了3个政策工具箱,并不断充实政策储备。向国务院报送了促进有效投资、进一步扩大消费、加大金融预调微调力度等稳增长的政策建议。这些稳增长的措施建议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还向中央汇报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6个方面25项重大举措和布局9大创新工程的建议。
第三,加强政策综合协调和分工落实。一是做好上传下达。及时通报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并把贯彻落实情况向国务院作出汇报。二是强化分工落实。向中央汇报经济形势和政策建议时,一并提出部门分工建议。前段时间,我们对中央听取一季度和上半年经济形势汇报时确定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汇总分析,确定的218项政策措施,已经出台160项,上报29项,还有29项正在加快推进,总的情况是好的。三是继续加强政策协调。制定了宏观调控政策部门会商办法,每月都与财政部、人民银行进行宏观经济政策会商。
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当好党中央国务院、地方党委政府在经济工作方面的参谋助手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突出重点加强协调,狠抓改革任务落地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着力推进对外投资合作,切实履行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职能,出台了一批改革方案和改革举措。
第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年度重点改革任务。中改办重点督办的20项年度改革任务基本按期完成,国务院确定的年度重点改革任务积极协调推进,相当一部分是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重要改革举措。应该说,虽然任务很重,但在方方面面的配合下,完成得还比较好。各地发改部门围绕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地方党委政府确定的改革任务,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第二,行政审批、项目核准、投融资、价格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一是政务服务大厅投入运行。这是2014年审批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我委13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进驻大厅受理,统一接收、统一答复,在阳光审批、政务公开、主动服务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是项目核准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第一项是再次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又取消了15项、下放23项核准事项,连同2013年取消和下放的,中央层面核准的项目减少了76%。第二项是境外投资项目除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外,一律取消核准改备案。开通全国境外投资网上备案系统,实现了电子申报、线上交流、实时查询。第三项是外商投资项目由全面核准改为普遍备案和有限核准相结合,实行备案管理的超过95%。地方发改部门在做好承接工作的同时,也对本地核准目录进行了修订,取消或下放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还有一项是研究提出了精简审批事项规范中介服务实行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制度的工作方案。核心是通过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项目核准网上并联办理,构建纵横联动协管体系。同时,还组织开展了9期培训班,就简政放权、接住管好对地方发改部门进行了系统培训。
三是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商有关部门草拟了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后下发,我们又配合印发了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指导意见和合同范本。年初推出的80个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投资项目,49个有民间资本参与。不少地方也发布了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的项目清单。
四是价格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主要是4个方面。第一个是放开了低价药品、电信资费等26项商品或服务价格。将铁路货物运价改为政府指导价、实行上限管理,每吨公里国铁货运价格在上年提高1.5分的基础上又提了1.5分。还放开了社会资本投资新建的准池铁路货运价格。第二个是启动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总体比较顺利。试点地区发改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积极稳妥推进,做了大量工作。第三个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出台了深圳市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方案。推行居民生活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调整了非居民用存量天然气价格。第四个是查处汽车、保险、水泥等行业价格垄断案件。特别是开通了全国发改部门四级联网的12358价格举报管理信息系统。这个系统有5个鲜明特点:全覆盖,所有价格举报案件都纳入系统管理;新技术,手机APP等很多新的举报渠道也可以连接到系统;在线实时,大幅提高举报效率;四级联网,实现国家发改委和省、市、县级发改部门全国联网;闭环回馈,处理结果及时反馈举报人。这是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强化监管的重要举措,是依法履职的具体体现,也是大数据时代政府管理创新的应用示范。
第三,有效发挥投资走出去的带动效应。中央高度重视走出去工作,把推动技术、装备、标准走出去作为重要内容。围绕投资走出去,我们做了3方面工作。一是认真做好高访准备和成果落实工作。建立健全内部协调机制和对外合作机制,对重大事项盯住跟紧,扎实推进。二是协调推动重大境外投资项目。加快推进铁路、核电等一批合作项目,加强与非洲国家铁路、公路、民航和工业化“三网一化”合作。积极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加快瓜达尔港、皎漂特别经济区等重点项目合作步伐。三是推动出台了进一步做好境外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了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总体规划。
改革措施的落地,开放力度的加大,完善了制度环境,拓展了发展空间,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
(三)全力打好投资组合拳,有效发挥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针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围绕“投什么”、“谁来投”、“怎么投”3个重大问题,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创新性工作。
一方面,启动实施了7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解决“投什么”的问题。把推进重大工程建设作为实施定向调控的重要抓手,将19大类重大工程归成粮食水利、生态环保等7个方面的重大投资工程包。这些都是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着眼补短板、调结构、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形成的也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投资,都是非做不可的事情。从目前情况看,进展比较顺利。比如铁路,全年新开工项目64个,完成投资8000亿元,投产新线里程7000公里,吸引社会投资700亿元。又比如水利,中央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中,2014年计划开工的17项年底前都已开工,2015年拟开工的27项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加上已经在建的40项,形成的工作量相当可观。各地方积极配合跟进,做了大量工作。另一方面,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解决“谁来投”、“怎么投”的问题。创新投融资体制,放宽市场准入,完善有利于社会资本参与的融资模式,努力为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创造条件。
投资组合拳的实施,不仅推动了一批发展急需的重大工程建设,也有利于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
(四)着眼区域发展新布局,扎实推进三大战略
注重一手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入实施,一手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部署,促进各地区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开发开放,推动形成国内外联动、东中西统筹、南北方协调的发展格局。
第一,认真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把全方位对外开放与国内区域协调发展有机互动起来,为中国乃至亚洲腾飞添上两只有力的翅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编制了“一带一路”建设规划,正在研究建立重大项目储备库和项目滚动实施机制,推动与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4国分别签署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谅解备忘录。国内有关地方积极性都很高,研究提出了本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路、重点任务及保障机制,扎实有序推动重点领域合作。
第二,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研究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功能定位和规划总体思路框架,明确了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工作方案以及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围绕协同发展,三省市分别制定了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工作落实方案,相互签订了合作发展协议及备忘录。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联防联治、产业转移对接等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正在扎实有序推进。
第三,推动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与交通运输部共同牵头,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提出了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开展了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长江经济带12个海关全部启动区域通关一体化通关方式。
第四,制定了一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及配套政策,研究提出“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和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发布实施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出台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编制支持珠江—西江经济带、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等地区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加大对老少边穷和特殊困难地区支持力度。
这些重大战略,体现了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谋划发展新布局的新部署,有力推动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五)有扶有控促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2014年以来,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粮食总产量“十一连增”,达到12142亿斤,增产103亿斤;第二产业发展有进有退,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产能过剩行业投资扩张势头得到遏制;第三产业发展持续快于第二产业,占比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
第一,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占比超过50%,重点支持了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千亿斤粮食仓容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又解决了6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第二,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积极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牵头制定了支持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云计算等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组织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物联网、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电子商务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第三,优化产业布局和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牵头制定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出台石化产业布局方案,落实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各项措施。促进煤炭行业脱困取得阶段性进展。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绝大部分地区加大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工作力度。
第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制定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制定出台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支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不少地方专门就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布了政策性文件。
总体上看,通过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作用,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积极变化。
(六)政策累积效应进一步显现,节能减排取得“十二五”以来最大进展
取得这样的成绩是长期以来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结果。重点抓了3方面工作。
第一,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力度加大。实行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开展省级人民政府和万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并公告考核结果。对于没有很好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省份,通过走下去、请上来的方式,进行商谈和提醒,共同研究对策措施,取得较好效果。
第二,污染治理全面推进。认真落实“大气十条”,研究制定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加快推进机动车污染综合防治。支持重点流域污染治理、非电行业脱硝示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等重大工程。加快环保产业发展。不少地方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有较大提升。
第三,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深入开展。研究制定了我国到2030年的碳排放控制目标,印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特别是为APEC期间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做好联合国气候变化利马大会的准备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些进展为全面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打下了好的基础。
(七)着眼补短板兜底线,大力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改革发展
尽管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增速放缓,但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的投入并没有减少。
第一,健全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中央预算内资金安排建设了269个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961个乡镇服务站。
第二,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用于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超过500亿元。加快推动社会办医,将符合条件的非盈利性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中央投资补助范围。启动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第三,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企业债券融资对棚户区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全年目标任务提前完成。垦区林区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继续推进。
第四,积极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全力做好鲁甸、景谷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认真总结芦山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经验,探索建立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新模式。
这两年发展改革工作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也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一是必须改革创新,自觉破除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坚持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加快思维创新、路径探索和制度供给。二是必须善于谋划,抓住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强化经济运行预测监测和政策措施预研储备,备好用好政策工具箱。三是必须狠抓落实,搞好工作布局,设计好平台、路径、抓手,确保战略、规划、政策落实到位。四是必须虚事实做,以问题为导向,以转化为目标,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强化议题的谋划塑造设置能力,多提创新性建议,多做原创性工作。五是必须实事做好,围绕补短板、调结构、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着力抓好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谋划和实施。六是必须上下联动,增强系统认同,凝心聚力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二、全面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都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央全面总结发展经验,准确研判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充分展示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发展改革系统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认识和判断上来。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30多年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作用的客观体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这对我国发展来说,蕴含着新的重要机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障,宏观调控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创新驱动发展孕育着新的增长动力,经济结构调整催生出新的增长点和增长带,特别是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新常态同时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从2015年来看,需求总体偏弱,通缩预期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艰巨,新的增长点青黄不接,产业转型任重道远;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性债务、银行呆坏账、企业债务违约等潜在风险加大。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发展改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全面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既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抓住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新机遇,又要高度重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趋利避害、顺势而为,促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具体来说,要做到“三个调适”。
第一,要调适理念。说一千道一万,关键是思想理念要跟上。经过多年高速发展,由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入中高速增长具有客观必然性。我国经济体量已经很大,劳动力资源总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进一步强化,潜在增长率也在下降,不可能再追求两位数的高增长了,必须正视这种现实,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另一方面,尽管这两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物价“天花板”没有被顶破,就业“底线”也没有被突破,表明目前的中高速增长是可以接受的,而且7%以上的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是比较快的,保持下去就是了不起的成绩。同时必须看到,我国还是发展中大国,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换挡但不能失速。要处理好经济发展质和量的关系,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既抓住时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又防止经济增速惯性下滑,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第二,要调适政策。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经济转型都非常复杂,原有的很多调控方式、政策措施可能不再完全适用,要与时俱进研究提出调控的新办法新举措。既保持政策定力,又加强政策创新,使多重目标、多项改革和各类政策之间联动协调平衡。一是要适应速度变化。政策既要有利于稳增长,更要有利于提升质量效益。要加强预调微调,加强定向调控和结构性调控,既要避免增速稍有波动就采取强刺激,也要防范增速滑出合理区间。二是要有助于结构优化。改革政策、产业政策、竞争政策、区域政策,都要坚持深处着力、精准发力,坚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压,坚持存量调整、增量优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城乡区域从不平衡不协调向均衡协调转变,发展从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变,经济社会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向全面协调包容性发展转变。三是要有利于动力转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鼓励和引导创新要素合理流动。既要加大对新业态新产业的支持力度,又要注重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作为综合经济部门,要综合协调财税、金融、产业、投资、价格、土地、环评、消费、贸易等调控政策,加强政策之间的相互调适、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
第三,要调适方法。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出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如果沿袭传统的方法来分析问题,不少经济现象就解释不清楚,一些统计数据之间就会出现不协调不匹配甚至相背离的现象。必须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探索创新分析评价方法。比如,要更多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新常态下的经济现象,完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又比如,要更加注重高站位、宽视野,更加注重从全局看问题,更加注重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着力发现新问题新特点,探寻经济变量间的新规律。
总之,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适应新常态,既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更要从当下入手,把新常态的新要求落实到发展改革工作中。
三、把握大势狠抓落实,全力做好“十二五”收官之年的发展改革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宏观经济政策取向,要认真贯彻落实。2015年的发展改革工作,要按照中央确定的大政方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创新宏观调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通过创新驱动加快转换发展动力,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主动作为,坚持识大局、谋长远、抓大事,坚持调适理念、调适政策、调适方法,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紧紧扭住重大问题、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多提创新性建议,多做原创性工作。在工作安排上,围绕经济平稳增长,深入发掘需求潜力并重点抓落实和完善重大投资工程包,发挥好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认真完成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年度改革任务,重点抓好审批制度、项目核准、投融资、价格等有利于经济平稳增长和质量效益提升的改革;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把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抓好化解过剩产能、传统产业升级和培育新增长点;围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抓好四大板块、三大战略,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围绕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加注重发挥投资走出去的带动作用,重点是产业和装备走出去。要着力抓好以下8方面工作。
(一)多管齐下拓展有效需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中央明确,2015年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有力,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各项措施,继续抓好经济运行预测监测和政策预研储备,加强政策预调微调和经济运行调节,稳定社会预期,坚定市场信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是定向精准保持投资平稳增长。一方面,着力推进重大投资工程包建设。要完善并落实好月度调度机制,把已经出台的7个工程包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并不断充实工程包,根据需要适时推出新的工程包。要进一步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效调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地方发改部门承担着重要职责,一定要上下同心协力,把这项任务作为稳增长的“牛鼻子”,务求取得实效。另一方面,用好管好预算内投资。要大幅压缩预算内投资专项,围绕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惠民生,继续向农业水利、中西部铁路、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民生、老少边穷等领域和地区倾斜。要把项目稽察作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手段,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水平。要建立中央预算内资金计划执行情况按月调度制度,并公开通报。国家发改委和省级发改委都要抓紧建立健全重大建设项目库,今后前期工作完备了才能进入项目库,进了项目库才有资格申请预算内投资,相关情况每月都要在线上报。投资违规超了概算,项目单位自己解决。用好管好每一分钱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今后凡是国家发改委安排的资金,必须要有配套的监管措施。也请地方同志给予理解,并相应做好工作。
二是多点支撑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促进消费的政策并不少,关键是要落实到位。要推动出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优化分配格局,增加居民收入。注重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提供适宜的消费产品,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大力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节能环保、旅游休闲、住房、文化教育体育等6大领域消费工程,加快推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宽带乡村”工程。要营造好的消费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积极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支持各地探索发展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区。加强价格监管和价格反垄断。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建立全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信用信息平台。这些工作都需要地方发改部门积极参与,形成整体联动效应。
三是调整优化外贸结构。多年打拼得到的市场份额来之不易,在内需比较疲弱的情况下,要争取出口有个好的结果。推动出台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意见,鼓励劳动密集型、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以及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进口。抓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充实国家战略物资储备。
(二)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改革新红利更多转化为发展新动力
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加快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要加快出台一批促进经济发展的改革举措,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一是完成好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改革任务。抓好中改办部署的年度重点改革任务。抓紧起草2015年国务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充分发挥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协调推进重点改革任务。各地也要谋划推进改革。
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两年审批制度改革主要是取消下放,2015年要继续减少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但更重要的是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上多下功夫、拿出办法,建立纵横联动协管机制,发挥好信息网络在监管中的作用。地方发改部门要下好先手棋,加强能力建设,真正接住管好。
三是加快项目核准制度改革。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前置审批条件依然过多、手续繁杂,中介服务行为不规范、收费不合理。要落实好精简审批事项规范中介服务实行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制度的工作方案,抓紧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尽早实现纵横贯通的网上并联核准、联动协管。
四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出台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使用预算内资金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用预算内资金撬动政策性金融以及债券、基金、保险等方面的资金。希望各地发改部门也多做一些探索,多提供一些经验和示范。
五是加快推进价格改革。落实国务院通过的改革方案,再放开一批价格,下放一批定价权限,尽快修订政府定价目录。价格改革与地方的关系非常密切,相当一部分要由地方操作,各地发改部门要积极主动,上下联动,搞好配合,推动改革。
与此同时,深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推动出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下大力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围绕产业和装备走出去,继续推动一批境外铁路建设项目,深化油气、核电合作,拓展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生态环保合作。进一步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抓紧出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稳妥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实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拓宽外商投资安全审查范围。改革国外贷款和外债管理方式。
(三)加快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努力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
我国粮食实现“十一连增”,但这是以农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过度超载为代价的,财政补贴负担重,生产成本全面持续快速上涨,国际国内价格倒挂现象又比较严重,瓶颈制约进一步显现。必须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是深化农业体制机制改革。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三农”的比重不下降,但更重要的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效用。地方发改部门也要负起责任,用好管好资金。积极探索耕地保护补偿、生态效益补偿、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等机制。继续完善大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改进补贴方式和操作办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二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强高产稳产粮田建设。推进海南、四川、甘肃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启动实施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支持新疆优质棉、海南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和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
三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农业节水、重点水源、江河湖泊治理、新建大型灌区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确保“十二五”末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水。
(四)创新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
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低端,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把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是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要抓紧出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启动全面创新改革试点,激发全民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性。
一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落实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统筹推进核电、大型煤炭基地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实施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尽快启动方案内的大型石化基地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产业有序转移,引导产业集聚发展,避免产业在空间上的简单平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二是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出台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以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等领域为重点,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要落实好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及配套措施,相关地方要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项目,坚决防止违规项目复工建设,支持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大力淘汰落后产能。
三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发展信息经济。支持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融合发展,积极培育高技术服务业。推动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深入落实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导意见,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的服务业态。抓紧制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政策意见。实施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开展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城市试点和国家级物流园区示范,支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五)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新布局,打造发展空间新格局
培育壮大“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支撑带,整合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进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沿线地区互联互通、协调发展。
一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细化实化新形势下西部大开发政策措施,落实支持东北振兴的重大举措,编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新十年规划,支持东部地区率先转型升级的制度创新。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
二是抓好三大战略的推动落实。编制出台并组织实施规划纲要和总体思路框架,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各地要立足实际,放眼国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共同推进落实三大战略。要编制好本地区相关实施方案,对接好国家确定的优先推进项目,特别是在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抓紧开展前期研究和各项准备工作。同时,要结合自身区位特点、产业基础,谋划推动能源资源、产业投资等领域的重大项目。
三是继续支持特殊地区加快发展。组织制定环渤海、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规划和意见。加快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推进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继续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研究制定支持革命老区发展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规划,做好支持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发展和对口支援工作。
四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落实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抓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编制城市群规划。
(六)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要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出台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一是严控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耗强度。坚持节能减排预警调控、按月公布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对任务完成滞后地区进行商谈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对雾霾严重地区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高耗能项目,实行煤炭减量或等量替代。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城市矿产等示范工程。
二是强化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深入落实“大气十条”,推动出台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抓好生态补偿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和治理工程。推进海水淡化工作。
三是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贯彻落实“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放权交易制度,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开展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建设性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
(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注重民生保障
把改善民生与增强社会活力、经济动力结合起来,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
一是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保服务设施建设,开展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试点。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启动地震活跃带农房抗震改造。
二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出台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发展规划。继续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完善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措施。组织开展国家公园试点。编制全国生态旅游规划和人口发展规划。
三是协调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建立健全重特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做好应急保障工作。
(八)加强规划编制,共绘“十三五”发展蓝图
要用新常态的理念更好地指导“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在全面评估“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形成“十三五”规划《纲要》框架草案,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重大问题研究。深入谋划“十三五”时期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努力把规划做实。
二是科学设置目标指标。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驱动、资源环境、民生改善等方面,合理设置目标指标体系。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确定目标。
三是加强规划衔接协调。下位规划要主动与上位规划衔接,同位规划要与相关领域、地区规划衔接,使各类规划成为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
四是强化规划工作创新。加强上下联动、部门互动,坚持开门编规划,使规划编制成为汇集智慧、凝聚共识的过程。
以上这些工作既需要国家发改委推动,也需要地方发改部门配合支持和协调落实。我们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设计平台路径抓手,深化细化实化,确保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四、自我革新敢担当,持续深入推进发展改革系统加快转型
发展改革系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2013年,我们开展了教育实践活动和“两转三大”学习推进活动,2014年又开展了“一巩固一深化”和持续深化反腐倡廉集中教育活动。地方发改部门也结合实际,开展了大量有特色、有成效的活动。全系统在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完善制度、强化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为我们加快转型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但也要看到,成果只是阶段性的,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必须持续深入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自觉加快转型。
(一)加快转型时不我待
一方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加快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安排,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总体部署。这些目标和任务都与我们履职密切相关。同时,十八大强调的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对发展改革系统来说,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中央领导再三强调,发改系统要改革创新、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我们要主动求变,勇于自我革命,更加自觉地转变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管理作风,加快实现转型。
另一方面,发展改革系统特别是国家发改委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和重要关头。具体来说,就是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大、改革开放任务繁重、转变职能还不到位、干部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系列腐败案件的冲击“五碰头”的严峻挑战。
总之,加快转型既有外在的要求,也有内在的需要,躲不开、绕不过、退不得。越往后拖,转型的任务越重,惯性、惰性和反弹力会越大。必须大喝一声、猛击一掌、警醒起来,振奋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饱满的热情和无畏的勇气,敢于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二)以更大决心、下更大力气加快转型
转型是学习探索、自我革新、自我提升的过程。一些过去熟悉惯用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本领,探索新路径新方法,开辟新职能新领域。要坚持学中转、转中学,努力实现思想层面、工作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大转变大提升。具体来说,就是要强化“五大建设”。
一要加快转变职能,强化创新型机关建设。坚持改革创新,主动转、加快转,真正实现从微观向宏观、从审批向监管、从项目安排向制度供给、从单打独斗向纵横协管的转变。要坚持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既要务虚,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又要抓实,特别是继续打好投资组合拳;还要设计好平台路径抓手,把战略、规划、政策落到实处。
二要改进党风政风作风,强化机关党的建设。要坚持业务党务队伍统筹融合,着力抓好党建。要认真落实从严治党“八项要求”,聚精会神抓党建,严格执行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自觉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始终保持反对“四风”高压态势,持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要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快简政放权,推进审批公开,完善资金分配管理办法,加强干部轮岗交流,强化案例教育和警示教育,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输不起的斗争。
三要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法治机关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行政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发改委提出法治机关建设也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各地发改部门积极跟进,已有10个地方编制了法治机关建设规划,17个地方开展了主题宣讲活动。可以说,加快法治机关建设已经成为全系统共识。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法治机关建设统领各项制度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履职。当前最紧要的是加快职权法定进程,积极推进政府投资、发展规划、特许经营、信用建设等立法。
四要狠抓工作落实,强化执行能力建设。必须把狠抓工作落实作为转变作风的关键环节,作为衡量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尺,常抓不懈、务求实效。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在状态、有激情,创新狠抓工作落实的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强化督查督办和考核问责,做到重要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五要加强上下联动,强化系统合力建设。国家发改委要强化对地方发改部门的指导、协调和支持。一是加强经济形势的联合调研、合作分析和信息共享。二是搞好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的地方分工和指导落实。三是更多邀请地方同志参与重大问题研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改革方案设计工作。四是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搞好系统培训与业务交流,加大干部双向挂职力度。五是加快系统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地方发改部门要支持配合国家发改委工作,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多提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总之,加快转型形势逼人,任务艰巨。全系统务必凝聚共识、奋发有为,进一步统筹融合业务党务队伍建设,确保转型取得实实在在成效,推动发展改革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
(本文系徐绍史同志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