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2015-01-27 19:02:01欧阳丽萍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中学物理价值观物理

欧阳丽萍

【关键词】中学物理 德育教育

工作模式 渗透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

0111-02

随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STS理念,并且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旨在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这与中学生品德教育不谋而合。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积极探索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课堂是中学物理教学渗透德育的主战场

学生良好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光靠班主任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是无法完成的。中学物理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首先应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不同的课型,教师在授课中渗透德育的方式也不同,应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中,新课所占比例居多。目前讲授新课的模式主要由“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知识讲授”“实验探究或实验课”“知识应用和练习”这几个环节构成。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各环节进行德育渗透。

(一)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环节中,浇灌德育之树

在此环节可通过引入和德育相关的情景材料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的大树茁壮成长。例如,在讲授《杠杆》一节中,可以介绍墨子发现的杠杆平衡原理等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在《液体的压强》中,导入我国潜水艇的发展和成就的资料;在《内能》中介绍我国多级火箭的发展成就,“神舟九号”升空等情景。强调我国从古到今在科技发展上的成就和领先优势,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提升自身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

在《温度》中,创设温室效应的情景;在《噪声的危害和防治》中导入声污染的资料;《光》中创设光污染的情景,这既体现了STS的课程理念,也向学生渗透了环保意识的教育。在《动能和势能》中,通过导入“一铁路职工因乘客往窗外乱扔杂物而中弹昏倒”的新闻,既教育学生关注新闻,关注社会,也是对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进行了教育。

(二)在“知识讲授”环节中,孕育德育之花

在此环节,我们可利用与知识相关联的事例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浮力》中,讲授阿基米德发现浮力的原理的故事,培养学生勤思考、善观察的良好行为习惯,端正学生对待科学和学习科学的态度;在《万有引力定律》中,通过讲述万有引力定律从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惠更斯等人的研究到牛顿最终得出此定律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获得和发展的过程中,明白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方能成功,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这历程能反映追寻真理的过程是曲折的,但道路是光明的,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唯物辨证主义教育。牛顿在前期成就很大,但后期信奉神学,以致老年无所成就,让学生知道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人的一生影响重大,封建迷信会使人误入歧途,以此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

在讲《电学》时,爱迪生在研制灯泡灯丝材料时,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失败了上千次才获得成功。鼓励学生学习爱迪生刻苦钻研、永不放弃的精神,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培养不折不挠的坚强品质和人生态度。

在讲述《力》时,我们可以介绍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上提出的一些错误观点,如“重的物体比轻的下落得快”“力能使物体运动”,但是也要教会学生学会结合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客观地评价物理学家和历史事件。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也要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永持批判和怀疑的精神,但也要充分肯定亚里士多德追求真理和他在科学上作出的杰出贡献,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讲到合力,可以迁移到团结就是力量,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当集体方向一致、目标一致时就能达到最大效益,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在“实验探究或实验课”中,用科学方法共筑德育之墙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学生实验中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学生实验一般以小组进行,既要分工,各司其职,又要合作,紧密配合,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

在实验中,有可能出现学生不按实验规则操作,导致损坏仪器的现象,教师可以抓住时机,示范或者演示,教育学生不按规则操作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在实验探究中,我们经常需要忽略一些微小的影响因素,例如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动滑轮的重力的关系》时,我们通常忽略摩擦、绳重等次要因素,借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唯物辨证主义的教育,在实验中渗透忽略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的德育教育,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浮力的大小影响因素》和《液体的压强》时,要使用到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提供给学生遇到问题逐一解决,各个击破的教育方法;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利用成像情况与物距的关系,渗透量变导致质变,量的积累能导致质的飞跃的德育教育,从而对学生进行注重积累、脚踏实地学习的德育熏陶。

(四)在知识应用和习题课中,营造德育之氛围

在知识的应用和习题的设计中,结合德育内容,营造适合进行德育教育的氛围。例如,在《汽车行驶》中,可设计计算超速的位移、或由于疲劳驾驶或醉驾导致反应时间延滞对刹车位移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明白超速、醉驾、疲劳驾驶的危害;在《牛顿第一定律》中惯性知识的应用时,利用汽车刹车时人的反应的应用,得出坐车要系好安全带、在公共汽车上要注意站好扶稳的安全教育;在《速度》练习中,可以加入对我国高铁和飞机速度的计算,用数据验证我国高新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课外活动,是德育教育强有力的补充

(一)借用学生课外拓展阅读之放大镜,折射出课堂德育的光芒

阅读物理学发展史,能够让学生明白物理发展道路的曲折,明白追求真理的道路是曲折的,但也是光明的,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养成正确的价值观;阅读人物传记,学习物理学家们的优秀品德,用榜样效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阅读科普读物,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能杜绝封建迷信,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增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力臂,借此杠杆为德育工作省力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考察、社会情况调查。社会考察能通过学生的切实经验和感受,落实德育工作。如开展家庭用电情况调查,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养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方法;举办水库水质情况调查,让学生建立珍惜水资源的环保意识;进行废旧电池回收及处理措施的情况调查,促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形成为环保出谋献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将第二课堂科技活动与课堂并联,提高德育工作的总功率

第二课堂科技活动,有利于学生养成勤动手,坚持不放弃的行为习惯。例如,在环保小制作中,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既渗透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思想,又能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创新发明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不断尝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中学物理教学最重要的仍然是物理知识、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更不能为了德育而生搬硬套,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起到反效果。如何把德育恰当融入物理教学中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只要老师处处留心,时时事事留意,善于发现与引导,找准切入点和渗透点,巧妙地将德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从具体的物理知识中,得到德育的熏陶,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以德为本、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中学物理价值观物理
只因是物理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44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基于Multisim仿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处处留心皆物理
中学物理教师的哲学使命
仿真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