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关键词】自学能力 自学习惯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
0109-0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和传播日益迅速。在当今时代,知识的传授速度已远远跟不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只有学会学习,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让自己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不被社会所淘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改进教学方式,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而我们要改进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众所周知,小学生自制力差,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初始阶段,教师要多利用课堂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时,笔者通过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常见的多边形有哪几种?怎么求它们的面积?求哪种多边形的面积最简单?各种多边形之间存在哪种关系?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多边形的概念,笔者准备了很多大小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分发给每个学生10个,让他们自由拼接,看看能拼出哪种多边形。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一步一步地探究,最终各个击破,掌握知识。
二、积极引导与监督,促成自主学习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学生学好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条件。养成一种习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小学生自制力较差,需要教师经常引导和监督。在小学阶段,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堂上独立思考、课后及时总结、不留疑难问题、独立完成课外作业等。课前预习很关键,它可以让学生提前找出疑难问题,从而在课堂上听课时更有针对性。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提纲,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并要求学生把重点内容及概念、公式、定理都做标注。为了能落实到位,可让每个学习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的预习情况。课堂中,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分层次提出问题,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独立思考后得出答案。课后总结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一是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强,二是提炼重点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一写一练”。“一写”即写出当天学习内容的课题-概念-公式或定律。“一练”即由学生自行出一道相关的题目,同桌互换练习。通过这样的“一写一练”,学生基本能把握当天课程的重难点。上完一章以后,让学生复习每节课的“一写一练”,整体把握整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知识关联点,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监督,学生慢慢就会养成预习、复习、总结提高的习惯。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有兴趣,就会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提高到一定的层面,即有助于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从内化的角度触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解决问题“一列火车驶过800米的铁路桥,从车头到车尾离桥共用1分32秒,紧接着火车又穿过一条1600米的铁路隧道,从车头进隧道到车尾离开用了2分52秒,求火车的速度和车身的长度”时,考虑到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因此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要求每个小组都要写出详细的解题步骤,并在班级里展示各自的思路,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在互助的氛围中,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思考解题的切入点,有的用笔画出火车行进的路线,有的标注各段的长度和行驶需要的时间,还有的利用例题中不变的参数来考虑解题的方法。经过半个小时的时间,各组都能把解题思路和方法步骤写出来,基本都是以火车的速度和长度不变为突破口,列等式得出答案。不同的是,有的小组先求火车的速度而后求车身长度,有的小组先求车身的长度而后求火车的速度,还有的小组两种方法都完成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问题的难度激发了部分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兴趣,并在合作与竞争的氛围中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特别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责编 黄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