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春
【关键词】教学情境 数学本质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
0104-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多创设情境,给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亲历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在探索中自主发现数学的本质,学会自主探究的方法。
一、在“摆一摆”中触摸数学知识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就能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动手摆一摆的过程中,逐步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要设计出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有效地展开探究。
例如,在教学苏教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一课时,教师精心设计出摆一摆的学习环节,让学生有效地探索面积单位。首先展示给奥运会加油的图片,从中发现每人手中都挥舞着一面小旗。由小旗的大小自然引入求小旗的面积的探究中。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长方形代表小旗。学生从信封中拿出小的正方形、小的三角形和小的长方形,选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图形,并通过摆一摆发现长方形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小图形。在汇报交流时,学生发现由于选择的小图形不一样,长方形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小图形结果也不相同。此时教师让选用小三角形和小长方形的同学再次改换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看需要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大家操作后,发现需要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同。这时教师并没有结束动手操作,而是让学生拿出一个较大的正方形,再次操作看长方形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大正方形。学生发现这次需要的个数比上一次要少,用的正方形面积越大,需要的个数就越少。学生在深入探究时,逐步发现并掌握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
本课教学,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而是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面积单位。在探究时教师设计了多层次的探索环节,适时地引领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在每次动手摆一摆时,教师都充分地预设,在课堂上有效地生成。这样,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在“分一分”中探究分类标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分类的方法,按照不同的标准,把同一类事物分成几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在探究数学知识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在分一分的过程中学会分类。
例如,在教学苏教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动手把三角形分一分,并说出自己分类的标准。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几个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想办法分一分。交流时,有学生是按角来分的,把三个角都是锐角的分为一类,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的分为一类,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的分为一类。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在学生按角分为三类三角形后,教师并没有结束探究,而是抛出了另一个问题:在一个三角形中会不会有两个直角或一个直角一个钝角或是两个钝角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并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先画一画,促进对三角形的理解。在回答时,教师结合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当有两个直角或一直角一钝角或是两钝角时,就不能画出三角形。有的学生是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来讨论……
本案例的教学,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动手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按角分类后的发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会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有全新的认识。
三、在“量一量”中学会角的度量
在新课探究中,有时需要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在测量的过程中既学会了学具的使用,又能准确地测量出角的大小。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量一量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角的度量。学生先用小角来拼一拼,在拼角的过程中发现要把顶点重合,边也要重合,角里面有几个小角。由于使用的小角个数不一样,这些角的大小也不同。学生在使用教师准备好的简单量角器(一个半圆平均分成了18等份),量角时发现有些角所包含的小角个数并不是整数个数时,就要把它再继续平均分。为了准确地测量角的大小,教师适时地引入量角器,同时介绍了角的单位是度,可以用小圆圈来表示,写在数字的右上角。这样,学生在试一试中,初步学会了角的度量。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并在自主学习中触摸到数学的本质内容。(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