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娟
摘 要: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有助于在合理的程度上提高企业的运营效果,保护企业资产,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企业对法律法规的遵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要建立、健全与之内部管理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还存在着不足,针对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提出本人见解供大家商榷。
关键词:内容控制概念;现状;不足与完善
一、内部控制概念
内部控制最初起源于内部牵制,即为维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完整性、保证财会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正确性,确保各项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而建立起来的业务分管责任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产业和运用,内部牵制的范围得到扩大,逐渐发展到经营决策目标的建立和贯彻,经济效益的实现和评价等领域,并由此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和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一)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信息失真,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是因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财务秩序混乱、财务信息失实等,其后果是财务工作杂乱无市、管理混乱,造成贪污、挪用单位资金或侵吞单位资产等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且这些问题导致国有财产蒙受损失,严重扰乱了经济建设的秩序和环境。
(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因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许多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维和经营方式还停留在行政领导的角色上,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营观念。企业的公司制度改造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种情况。
(三)企业财务人员法律意识薄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化程度的提高和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相关法律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法律意识的薄弱面。有些单位内部控制不健全,管理松弛,造成了一些经济犯罪。
三、完善我国改革开放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以财务会计控制为基础和核心,逐步健全内部控制体系。(1)各企业单位根据自身的现状,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坚持以下指导思想,以《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制度为依据,以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为中心,针对会计工作和经济管理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研究制定便于操作和监督检查的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规范单位内部管理,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保护单位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2)在内部控制的具体的目标和内容上,可采取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开的策略,以会计控制为核心,逐步健全为目标,多层次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3)在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采取分步走的策略。对于会计核算混乱、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的企业,应该以订岗定员、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内部牵制制度着手,按照合规经营的基本要求建立内部控制框架;内部牵制、班组核算、责任中心管理、预算管理等基础工作做得较好的企业由可以直接按效益性要求构建内部控制框架。(4)企业应适时地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制定内部控制制度重点在于解决单位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也要充分考虑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考虑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既有适应性,又有前瞻性,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难引导各单位向更好、更高的管理方向努力和发展。
(二)完善现代法人法规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经营者的控制不但要以资本市场、产品市场以及法律规章制度为主体的外部控制机制,且要以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机制。公司合理结构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而内部控制是手段。现代企业需完善公司法理结构,公司治理的实现更需内部控制。我国《公司法》规定董事会在公司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董事会应负责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可下设内部审计委员会专门负责内控工作,如此,形成以董事会为中心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严密内控系统。
(三)营造和完善优良的内控环境,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内部控制环境指企业核心人员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工作环境,包括个人诚信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于稽核会、管理阶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机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的政策与程序等。
(四)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内部控制的设计的充分性需要定期检查,而控制是否按照设定的程序运行也需要进行监督。监督机制的建立要注重自我监督与独立评估并重。各级管理层首先应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注重对内部控制有效的监督。
总之,企业还应着重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能够迅速的、有效地反馈给决策层甚至董事会。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健全顺畅的沟通渠道。监察力量应有能力根据企业法规及时有效的采取不定时的审查,及时有效的采取行动纠正,处理舞弊事件,同时应检讨导致舞弊事件出现的内部控制的漏洞,查漏补缺,使企业内部控制真正成为运行的机制,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良好的企业内控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
[2] 王利军《论企业内部控制》内蒙古煤炭经济,201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