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文+陈林+钟夏燕
【关键词】新课程 校长 课程领导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0017-02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实施新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是一个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的课程实践的控制能力。课程领导的关键是要把握教学的本质,建立联合研究小组,形成实践、研究、解决问题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团队,实现专业能力的提高。在学校中,新课程方案是在校长的领导下实现的。只有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方可提升学校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真正实施新课程计划,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一、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基本策略
(一)增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意识
与传统的课程管理不同,新课程领导力在形式方面有所优化。首先,需要综合考虑课程的开放意识、课程资源和课程文化的创新意识。其次,实现课程领导角色的转换,校长应该由传统的课程管理者转变成课堂实施的调控者与管理者,负责进行控制和转化课程领导、课程文化建设的监管者,成为教师教学和实践课程反思的合作伙伴。
(二)提高校长对课程领导的技能
提升课程领导的核心是提高课程领导能力:第一,提高校长对课程的决定权,由校长构建整个课程远景,包括课程规划、设计、选型、制度的执行能力等。统筹把握课程体系建设,并基于教育理念、目标,开发并设置学校课程。第二,提高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不但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开发有效的学校课程资源,还要积极整合外部资源,相辅相成,为课程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优化提供有利条件。第三,提高组织和沟通技巧,课程的支持系统,需要加强人际沟通和协调,不但要获得上级部门的鼎力支持,还需获得学校教师、社区相关工作者、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第四,校长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进行课堂教学指导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因此,校长必须提高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能力。校长应经常走进课堂,了解课堂的整体状态、教师的教学境界和教学效果,及时掌握信息,充分关注课堂中的疑难问题,关心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困惑,帮助教师找到改进教学的策略。同时,作为一校之长,应该在日常教学和专业管理方面对教师有一定的影响,能够指导教师真切地领会国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方向、课堂教学策略及教学的操作流程,促使教师有一个明确的课程目标,有意识地自主开发课程计划和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大胆创新,注重学生的实质性进步。如此,校长既可以深入了解课堂效益,又可以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经验,以专业的眼光去看待学校的课程改革,真正地引领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第五,完善课程评价的能力,即通过对课程实施情况的及时监测、评价和反思,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
二、强化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关键
(一)提高课程设计、规划、开发的能力
课程设计、规划、开发的能力,即校长把自己的课程意识和课程价值观转化为学校课程开设计划、构建学校课程开设体系的能力。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长对学校课程的规划和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在充分考虑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开设的要求的同时,从本校的办学传统、特色以及本校对课程开设能力的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学校的课程开设计划,建立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对学校内部及与学校相关的外部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为学校预留课程开发的余地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有17%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不注重将学校周边的社区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整合成学科课程资源,为学科新课程教学服务。认为学校较注重该问题的教师占30%。只有51%的教师回答学校开设有校本课程。这说明不少校长课程领导意识的淡薄,如果一所学校没有较强的课程开发、建设能力,根本不可能实施好新课程方案。
(二)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
首先是开齐课程的能力。校长对学校课程的领导,就是要先保证把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开齐、开足。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有29%的学生认为教师不是按照课程安排的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不少学校对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副科”不重视,有教师生病请假或兼课任务比较重时,就放弃这些学科的教学,甚至有些科目“名存实亡”。可见,校长对新课程的领导、执行力度还不够。
其次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课时开足课程的能力。不超课时开设课程,也不减少课时开设课程。这个方面的问题更为明显。在一些学校中,“主科”的课时比较多,其他“副科”就随意压缩课时。调查显示:在教师没有按课程的安排进行授课的原因中,考试科目占用的占31%。另外,很多学校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锻练也很难得到保障。这些问题都反映了校长对课程的理解肤浅和领导水平不足。
再次是开好课程的能力,即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或校本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课程标准规定要求的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22%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全部考虑学科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有65%的教师部分考虑了。这反映了校长对课程领导认识上的不到位,校长不仅要了解教师“教”的情况和学生“学”的情况,更应该关注和强化学科课程实施的过程。
(三)提高建设强有力的教研团队的能力
良好的教研团队文化是课程领导的“软实力”。要把握好教学原则的本质,建立信任、合作指导、交流和思考的“伙伴关系”式的教研队伍;要建立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改进和完善教研组织,建立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制度,整合教育和研究,形成突破性的“研究”,促进教育发展,通过教学来活跃“研究”氛围。校长应侧重于教研团队式的文化建设,为教研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建立评价体系与相关奖励制度进行激励,促进教学团队发展成为学习型团队,让教师可从中获得丰富的信息和资源,及时、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通过同行间的合作,养成教后反思的习惯,教师因此可获取更广泛、更完整意义上的专业成长。
(四)提升对课程的评价能力
学校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的进步程度和学校的努力程度,改变单纯强调结果而不关注发展变化的做法”。为此,学校必须改变传统意义上对教师、学生和课程实施的评价,努力构建新型的综合评价体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58%的教师认为所在的学校构建了整套评价体系。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怎样判断它是高质量的或者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些问题都要通过评价来说明。学校应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控实施质量和掌握发展方向,而课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校长要认真分析课程执行的情况以及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适时调整课程的实施方案,形成不断革新完善的机制,让课程更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总之,课程领导力是校长最核心的能力,而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必要前提。只有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才能真正地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注: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资助经费重点课题(编号2013A033)阶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