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北京 100045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属于一种获得性疾病[1],主要发生在早产儿与患病新生儿中间[2],是由多种原因共同导致肠黏膜损伤而缺血、缺氧,从而引起新生儿小肠、结肠发生坏死的一种疾病[3]。其主要症状是腹胀、便血等,该疾病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也较高,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健康[4]。近年来关于新生儿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逐年增加,对该病症的治疗及护理方式有很多,但何种方式更具疗效是目前医学领域重点研究对象[5]。对此,该院采用优质护理针对2013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6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进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提高了患儿的治愈效果,现报道如下。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60例,男32例,女28例;其中42例胎龄>35周,32~35周的18例;44例患儿出生时体质量>2 000 g,1 800~2 000 g的16例;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胎龄(35.1±0.3)周,原发病:新生儿肺炎15例,窒息3例,新生儿败血症12例。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胎龄(35.0±0.4)周,原发病:新生儿肺炎16例,窒息4例,新生儿败血症10例。两组患儿在胎龄、性别、原发病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常规禁食1~2周,恢复喂养并从水开始逐渐增加奶量与浓度,保证患儿舒适并防止腹胀,注意患儿早期征象等。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对NEC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及干预。
1.2.1 新生儿NEC高危因素的评估 ①胎龄评估:NEC主要是发生在早产儿与患病新生儿中间,早产儿因其在发育的特殊时期,围生期呼吸系统并发症易引起肠黏膜缺血性损伤,另因其肠道功能发育不成熟,肠道内胃酸少及各种蛋白酶活性低,肠道的穿透性较高,以及肠道分解产物不完全,导致细菌容易侵入肠壁内繁殖,导致早产儿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其病死率也高于足月儿。在临床上胎龄是判断肠道发育是否成熟的主要因素,因此对新生儿进行胎龄评估,对于胎龄小的新生儿将其列为可能发生NEC的高危儿,及时进行预防措施有着重要的作用。②体重评估:新生儿出生体重越轻,其NEC发病率与死亡率越高。因肌肉及肠壁神经细胞发育不成熟,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另轻体重新生儿需进行长期住院观察而更容易引起感染,都会引发NEC。因此需对新生儿体重进行评估,体重轻的需对其列入NEC高危儿,进行重点观察。③窒息评估:NEC发生及发展的基础是因其肠道黏膜损伤。新生儿发生窒息缺氧时,会导致肠道血管的收缩,血流量变少,导致肠粘膜缺氧,从而引起黏膜损伤。因此围产期新生儿患有窒息史的需将其列入NEC高危儿,进行重点观察。④感染评估:细菌感染易导致NEC的发生,肠道内病菌过多会直接导致肠道的损伤,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其临床表现为典型、全身状况差、发病进展快,预后效果不理想,通常易导致肠穿孔、败血症等并发症,因此需对患儿进行感染状况的评估,如有感染者将其列入NEC高危儿,需进行重点观察治疗。⑤喂养评估:肠道运动方式不成熟、消化能力降低都易引起新生儿发生NEC,针对新生儿免疫、营养、生理等方面而言,母乳对新生儿脆弱的消化道更适宜,需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喂养。⑥药物评估:新生儿的各项功能都比较不成熟,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新生儿肠道黏膜损伤等,从而引发NEC。另可通过患儿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用药,提高患儿预后效果。
1.2.2 新生儿NEC的干预 ①病情观察:早期NEC可通过内科保守治疗,早期患儿的临床表现不明显,易发生误诊现象,故在护理过程中应全面、系统的进行观察患儿的变化以便能及时发现异常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密切观察患儿精神、面色、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是否有烦躁不安、心率减慢、呼吸暂停等到现象;密切观察患儿大便颜色、性状、量、次数,如排粘液便或鲜血样便,应立即送检;观察呕吐物的量及颜色,如为黄绿色、鲜红色及咖啡样色应注意;密切观察腹部情况,腹胀一般最早出现且持续存在,并伴有肠鸣音减弱,应及早拍摄腹部X线平片,腹部X线检查以肠壁囊样积气为特征。②胃肠减压:胃肠减压的有效性能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效果,是治疗NEC首要方法,具体方式可用经口插胃管连上胃肠减压器,给予持续胃肠减压,护士每班测量胃肠减压引出的胃液量及性质,并详细记录。③正确体位:错误的体位易引起患儿发生窒息及猝死现象,应采取侧卧位或半卧位,可减轻腹部张力,缓解疼痛。④感染预防:患儿感染易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发生死亡,因此需对感染问题进行预防,集中进行护理操作,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洗手,床边保护性隔离,各种器具应定期消毒。⑤合理喂养:在静脉营养供给的基础上,恢复饮食要循序渐进,一般先试喂5%葡萄糖水,连续试喂2~3次后,患儿如无腹胀和呕吐,可通过微量配方奶或母乳进行喂养,从少到多,逐渐恢复至正常饮食。⑥药物合理使用:为避免错误用药导致患儿不良反应,需严格执行医嘱,并密切观察因药物引起的相关副作用,及时采取措施。⑦情绪护理:患儿由于长期禁食、腹痛而易烦躁哭闹,可给予患儿非营养性吸吮、病室内播放轻柔音乐,使患儿安静,以利于疾病恢复。因患儿出生时就被送进监护室隔离治疗,易导致家长心理焦虑、紧张等,从而对治疗不配合,因此需积极主动的讲解病情并进行安慰,让其得到正确的了解,减轻其顾虑,增加信任感,从而能积极配合治疗过程。
①比较患儿不同胎龄、体重与发生NEC严重程度的关系。②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的疗效。③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满意度。
该研究通过数据SPSS16.0软件来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使用(±s)来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用[n(%)]表示,使用χ2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来判断。
胎龄小及体质量轻的患儿,其NEC越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NEC严重程度与患儿胎龄、体质量的关系(±s)
表1 NEC严重程度与患儿胎龄、体质量的关系(±s)
注:三者两两比较,P<0.05。
NEC分级 胎龄(周) 体质量(g)Ⅰ级(n=37)Ⅱ级(n=15)Ⅲ级(n=8)36.89±2.05 35.85±1.73 33.76±1.62 2245.73±228.56 2144.63±215.57 1982.11±152.41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情况比较[n(%)]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6.8±1.5)d,对照组为(29.1±3.6)d;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以及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n(%)]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以小肠急性广泛性、出血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的消化系统急症,又称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节段性肠炎[6]。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腹痛、腹泻、便血为主要的症状,起病快速,病情变化也快,多数患儿的症状严重,病死率极高[7]。如治疗不当或延迟,患儿可能数天就会导致死亡[8]。其护理的好坏同样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效果,对患儿的恢复及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优质护理通过提前对患儿进行相关评估及护理干预,提高患儿的预后效果。
通过该研究发现,NEC轻微的有37例,胎龄为(36.89±2.05)周、体质量(2245.73±228.56)g;较严重的有15例,其胎龄为(35.85±1.73)周、体质量(2144.63±215.57)g;严重者有8例,其胎龄为(34.76±1.62)周,体质量(1982.11±152.41)g,说明患儿的胎龄越小并体质量越轻,其NEC越严重,护理过程中对胎龄小及体质量轻的患儿需进行重点关注。经护理后,观察组的患儿有20例(66.67%)治愈,10例(33.33%)好转,;对照组患儿有13例(43.33%)治愈,17例(56.67%)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优质护理可有效提高患儿治愈效果,降低死亡率。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16.8±1.5)d及并发症发生率2例(6.67%)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29.1±3.6)与并发症发生率 9例(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患儿的恢复效果并减少并发症的产生。这与魏丽等人研究结果相一致[1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28例(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 16例(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优质护理更易被患儿及家属接受。
综上所述,对患儿进行相关因素进行评估,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观察及护理,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因疏忽而无法及时对患儿进行治疗。通过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患儿的治愈效果,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王琳.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269.
[2]朱樱梅,任雪军,吴文英.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因素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4(1):44-46.
[3]林剑清.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1):3266.
[4]王淑秀,梁彩平.早产儿86例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4):330-331.
[5]王琴.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12):1397-1398.
[6]杨颖.1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5):43-44.
[7]孔祥永,黄俊谨,陈颖,等.2010年至2012年新生儿监护病房胎龄小于32周极早产儿的病死率及并发症[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0):1566-1570.
[8]温晨露,王丽.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征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29):2707-2708.
[9]陈文敏.双歧杆菌联合护理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海峡药学,2013,25(2):189-190.
[10]魏丽,徐鑫芬.23例早产儿肠内营养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