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林志刚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安轶龙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产业承接与竞合策略
——基于天津新城市定位的视角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林志刚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安轶龙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天津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明确了天津城市功能的定位,结合天津各产业发展需求,明确天津产业承接方向及京津冀的竞合策略,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强化承接能力、重点引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重视与河北省的竞争与合作,以及加强环首都经济圈生态协同方面的保护等。
关键词:京津冀 协同 承接 竞合
安轶龙(1978-),河北张家口人,博士,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创造了条件。在这个大背景下,天津要利用好北京产业转移的契机,积极吸纳北京产业技术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本文在对北京市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的城市功能定位以及产业承接的方向,针对天津产业发展特点,分析了天津产业重点领域的承接与竞合策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前,国家将天津定位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国家为了突出强调三地的错位发展,对天津的城市功能定位也进行了重要调整。天津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是“一个基地三个区”,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从京津城市职能演进来看,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在产业网络分工上,京津冀表现为典型的双中心格局,北京主要承担服务业职能,天津则主要承担资本和技术型制造业的职能[1]。北京产业转移的重要目标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将相对低端、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至北京之外,目前正逐步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转移到河北与天津,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制造业格局[2]。结合天津、河北两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津冀两地应有序地进行承接。天津更应积极针对自身发展需要,承接北京优质的产业经济资源的转移,在协助北京与河北发展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产业竞争力,提高地区利益。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联动发展是天津加快实现城市定位、服务首都、服务区域发展的重大机遇。在这个过程中,天津在积极承接北京产业资源转移,服务首都的同时,更要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产业能级,提升天津的极化作用,带动天津产业经济整体发展壮大。天津和河北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存在一定的产业趋同的竞争倾向。因此,在产业承接功能定位上,天津要强调差异化错位发展,与北京、河北在竞合中协同生长。此外,天津产业经济的发展,在积极承接北京优质产业资源转移的同时,更要产生向京、冀两地的辐射力,促进三地产业资源在空间上的交相拓展,提升天津的影响力。
3.1 重大战略机遇为天津产业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在国家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自创区建设、国家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重要战略背景下,天津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同时也为天津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天津要在现有发展基础上,紧紧抓牢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所提供的难得机遇,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主线,提升产业能级为战略核心,积极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吸纳中关村科技创新资源溢出,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促进天津产业经济壮大发展。
3.2 天津产业承接的方向
2015年天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天津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发展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巩固发展都市型农业,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支柱产业,以及总部经济、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创意产业、服务外包业等方面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国内500强优势企业和龙头项目、上下游配套项目,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聚集和高端化发展。天津的产业发展应将培育形成更多的中国系统集成商、产业技术创新的引领者、传统产业升级的推动者、产业集群和新增长极的催生者[3]。针对京津产业特点以及未来天津产业发展方向,天津与北京合作的主攻方向是承接高端制造业的加工环节,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基地,以及研发转化、创意设计、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
3.3 天津产业承接规避的重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是优化国家区域发展布局、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4]。天津同样要拒绝高污染与高能耗行业、避免重复建设、杜绝资源浪费。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下,京津冀生态环境、产业结构需要协调、一致的发展。根据2013年4月天津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的《天津市国内招商引资产业指导目录》,天津市产业发展围绕构筑高端产业高地和自主创新高地的目标,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为主攻方向,广聚国内产业资源,促进天津市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可见北京转移和清退的落后、污染产能也不适合在天津发展。但北京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进行转移是其长期目标,天津在承接项目的筛选上,要对该类项目进行重点规避,避免也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
4.1 围绕天津城市新定位,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在产业承接上,要紧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对天津的功能定位,以实现“一基地三区”建设为导向,结合天津现有的产业资源和优势,高度重视以创新为导向的产业合作。以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为主线,形成“项目带动、企业拉动、集群驱动、产城互动、区域联动”的新格局[5]。天津要重点承接北京高端制造业的加工环节,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基地,以及研发转化、创意设计、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此外,还要重视服务业对经济的深度拉动作用,重点合作新型服务业、科技型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创新集群的形成。
4.2 加速与中关村进行对接,推动天津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
高新技术产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是推动协同创新的核心资源[6]。天津要积极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破解制度障碍,加速吸纳创新资源,推进创新成果区域间转化,推进科研机构之间的对接与合作,加速创新人才流动[7]。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天津承接北京中关村创新溢出创造条件,中关村为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经验。天津要积极承接中关村高端优势产业的成果转化,要重点吸引区域性总部、研发服务功能和核心组件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高端环节。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复制和推广中关村发展模式,借鉴中关村围绕科技产业在金融、财税、人才激励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有效提高天津对科技创新资金、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增强创新能力和对周边的辐射带动效应,加速天津和北京的科技、科技金融服务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向拓展。
4.3 重点承接北京高端制造业转移,提升先进制造产业能级
制造业在北京已经失去了生存优势,北京制造业向外转移是基本趋势。先进制造业是天津发展的重点产业,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天津要重点发展和承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以及其他制造业。北京市的重要功能机构搬迁至通州,给天津带来了更好的机遇,北京与天津在未来拟实现同城化管理,沿线建设科技园等政策将会为天津高端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注入新动力。在未来,天津要在产业对接上深化与北京科技创新合作,利用先进制造业的分工和专业化优势,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在京津双城间的流动及应用转化,形成共有共生的技术支撑体系。在承接载体上,要加快建设未来科技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科技城,打造京津国家级创新主轴。
4.4 发挥航运物流产业优势,推进双方陆海空航运物流业合作
京津冀城市群连接中国华北、西北,面向太平洋,是理想的物流中心,如果成为服务整个亚洲的大物流圈,将有利于形成京津冀多赢的经济带[8]。凭借天津独特的地理位置,努力形成京津冀物流圈的中心地带。围绕天津打造国际航运核心区的目标,发挥天津在航运物流领域的区位、政策优势,将天津打造成北京便捷的出海通道。此外,还应加速天津物流信息与北京的对接,建设物流信息公共平台,方便信息共享。提速天津南港港区规划、开发、运营建设,加强与北京在陆海空口岸的货物直通合作,互开立体口岸直通公路航班,推动两地甩挂运输推广应用。扩大天津港口规模,培育壮大临港产业,调整优化铁路、公路集疏运体系,促进港城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欧亚大陆桥优势,进一步密切与“三北”腹地和中西亚地区的交通联系,提升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对华北地区的带动作用。
4.5 天津现代服务业要在与北京竞合中努力前进,重点推进金融服务业对接合作
现代服务业是天津发展的重点产业,天津规划发展的服务业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二是生活性服务业,包括:商贸服务业、旅游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服务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天津与北京关于总部经济、科技服务、教育文化领域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北京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教育文化产业,同时为夯实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因此在上述领域天津与北京将产生较多的竞争关系。京津两地在金融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则不存在竞争关系。天津作为港口城市以及为疏解北京交通压力具有独特优势,天津和北京功能定位没有重叠,两者不存在竞争关系。商贸服务业、旅游业、卫生、体育领域,天津同北京的合作关系大于竞争关系。因此,天津要借助首都优势资源,在不存在竞争关系的领域积极承接北京产业资源转移在存在竞争关系的领域中及实现资源相互借重的前提下促进两地之间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带动天津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天津要重点承接北京金融服务业转移,推进两地金融产业的对接合作,加速天津金融产业创新效率,为打造天津金融创新示范区做出贡献。
5.1 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为承接北京资源做好准备
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提高天津对北京优质产业资源的承接能力。首先,利用天津现有的工业园区、科技园等载体,积极推进京津科技创新合作,同时加速新型载体建设以优质的软硬件环境和平台载体,吸引更多的企业、人才落户天津。其次,加速优质资源要素的流动,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遵循市场规律,加速资本、技术、产权人才等生产要素在京津冀区域范围内自由流动,探索建立区域统一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权交易、技术研发、创业就业政策。逐步建立起统一协同、竞争有序的现代区域市场经济体系。最后,要强化人才对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依托区域内的大学、科研机构、创业园等载体优势,做到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广泛鼓励创业,将人才资源转化成为实在的产业优势。
5.2 强化现有承接北京科技资源和高端制造业转移的能力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京津产业发展要实现二者之间的互补互促,实现借势融合错位发展。要进一步强化天津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作用,充分利用北京科技创新策源地资源和河北省丰富的要素资源,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实现产业发展互补,形成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配套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
在具体执行措施上,要积极承接北京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以京津塘科技新干线为纽带,以沿线园区为节点,共同打造京津冀创新共同体,推动三地创新链深度融合;2015年2月滨海高新区被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承接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推动三地协同创新;建立与北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弹性合作机制,鼓励与天津市企业联合共建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提升国家超算中心、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的研发转化服务能力,为三地科技创新提供平台支撑,增强协同创新能力。
在承接平台上,京津联动发展要重点依托武清新城、京津产业新城(武清)、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宝坻)、京津合作示范区(未来科技城)、京津新城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京津州河科技产业园(蓟县)、海河中游天津海河教育园、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等功能平台,积极承接北京功能疏解,提高研发转化及产业化能力。
5.3 抓紧布局,重点引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
京津两地在科技研发、产业、土地等具有绝佳的互补优势。京津两地在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因此,要加紧布局相关产业的转移和对接合作,将北京中关村示范区经验在天津滨海新区复制、推广,共同打造京津科技新干线的同时,加速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平台,推进集成电路设计、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合作,两地共同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结合天津未来科技城总体规划,共同规划建设京津合作示范区,打造成科技、生态、宜居的新城。支持天津武清区打造京津产业新城,承接北京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和最新研究成果转化。天津与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将有效地利用北京丰富的科教智力资源和天津市的空间发展资源,为北京市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产业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天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将促进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动形成有机的产业梯次布局,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中关村示范区在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5.4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可忽略天津与河北的竞争与合作
首先,天津要利用自创区优势,与河北竞争承接北京优势产业资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积极承接的背景下,仍不能忽视天津与河北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上存在的竞争关系。天津、河北两地都积极试图将产业的高端领域接纳到本地,而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拒之门外。因此,在地方政府竞争的局面下,天津势必难以将最适合本地的产业完全纳入。北京产业转移背后重要的推手是市场与政府,因此,在积极强化现有的承接北京科技资源和高端制造业能力的同时,更要借助于天津自创区提供的便利政策,与河北省展开竞争,将北京产业转移中的高端部分纳入到天津地区,使北京的优势产业资源与天津加速对接,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发展。
其次,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在积极承接北京优秀产业资源转移的同时,更要积极展开与河北省的合作,利用地区优势,实现自身产业的转型升级。例如,河北安国是国内外知名的“药都”,由于当地药材种植面积广,从而成为众多药企的原材料基地。天津也有数家国内外知名药企,部分企业已经将安国作为原料药的基地,顺利将产业链延展到了河北安国,这不是简单地承接和转移,而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实现互补,发挥“1+1>2”的效果。
5.5 产业对接合作要注重环首都经济圈生态协同发展
天津在产业承接过程中必须不能忽视产业经济对生态的影响。河北与北京、天津地域相邻,文化相近,一直承担着京津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的重任,但却与两市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水平上具有较大差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内物资、人口流动的频繁加剧,致使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越来越明显,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
三省市的产业布局和结构直接受到区域生态资源禀赋条件的制约,三省市的生态依存度较高,河北必须发展绿色、环保、生态产业,坚持绿色发展,优化生态功能定位。相反的,天津作为京津冀生态文明圈重要组成部分,天津生态经济的发展也给环京津冀北地区的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天津要通过科学统一规划,实现资源环境的一体化利用和生产力布局的区域优化为关键点,积极开展在绿色发展领域的经济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寻找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吴康.京津冀城市群职能分工演进与产业网络的互补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3).
[2] 孙久文,姚鹏.京津冀产业空间转移、地区专业化与协同发展——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3] 卢中原.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产业发展方向和难点[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4] 马俊炯.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合作路径研究[J].调研世界,2015(02).
[5] 张贵,王树强,刘沙,贾尚键.基于产业对接与转移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4(04).
[6] 臧维,秦凯,于畅.基于资源视角的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5(02).
[7] 许爱萍.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0).
[8] 张炜熙,胡玉莹.长三角与京津冀城市群物流产业发展比较及与区域经济关联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0(06).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8(b)-146-05
作者简介:林志刚(1978-),湖北武汉人,博士,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公共政策与社会创新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