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燕
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医务处,北京100027
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赵海燕
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医务处,北京100027
目的评价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内科住院部护理人员6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3例,进行风险培训,对照组33例,仅进行常规培训,时间为2013年12月—2014年12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对风险因素的认识程度以及投诉纠纷例数。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对风险因素的认识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理患者1年内发生风险事件例数4例,对照组为1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好,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降低患者投诉例数,值得推广。
风险管理;内科护理;医疗投诉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在管理工作中对可能存在的医疗风险事件进行识别、评判和处理,尽量避免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降低已发生的风险事件对患者、医护人员的影响。目前,该院为研究安全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2013年12月—2014年12月间对内科住院部60名护理人员进行对照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内科住院部护理人员66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3人,全部为女性,其中:本科19人,专科14人;主管护师11人,护师10人,护士12人;年龄(28.9±7.5)岁;来源科室:消化内科8人,呼吸内科10人,内分泌科5人,心内科10人;对该组主要进行安全风险培训。对照组33例,全部为女性,其中:本科17人,专科16人;主管护师12人,护师7人,护士14人;年龄(29.1±6.6)岁;来源科室:消化内科7人,呼吸内科7人,内分泌科8人,心内科11人。两组护理人员在年龄、性别、专业层次、技术职称以及来源科室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成立院内护理风险安全管理小组,小组由经验丰富的主任护师担任组长,对观察组内护理人员进行每周一次的安全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如下:①基础理论。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内科护理人员的相关职责、护理人员如何实施相关措施,对于危重患者的病情预见知识、必要的急救知识等。②基本技能培训。包含内科护理人员的基本技能操作:穿刺、静脉采血、导尿等基础操作。培训完毕后进行考核,若考核成绩为优秀以下,则对弱势项目进行再次培训,直至所有技能考核成绩为优秀。③人文知识培训。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文知识培训,强调护理人员是院内人文关怀的主要体现人员。重点内容为:护理人员的言谈举止非常重要,对于患者的人文关怀能够促进其疾病恢复、减轻病痛、舒缓心情;在具体行动上应遵循待患者如亲人,与患者交谈时言语轻柔,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注意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④医疗纠纷案例分析。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或医生对组内成员进行医疗案例分析;对往年该院或外院所发生的医疗纠纷案例分析;加强护理人员对医疗纠纷的防范意识,同时提出合理的防范医疗纠纷方法;对护理人员进行法律常识讲座,培养其法律意识,强调护理人员在自我保护的同时患者提供为优质的服务。⑤用药风险培训。内科患者用药数量多、种类广,临床操作期间难免出现差错。在培训中,对护理人员讲解基础用药常识、搭建护理人员与医师沟通对话平台、强调护理人员用药前反复核对药物信息与患者信息,必要时多名护理人员共同配药,避免错误用药引发医疗事故。
1.3 效果评价标准
对两组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分为3方面内容,一方面为对风险因素的认识,总分30分,一方面是对内科护理风险的预见性,总分为30分,以及对风险事件时的处置,总分为40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形式表示,组间比用t检验,率之比用χ2检验。
2.1 两组护理人员考核结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人员对风险因素认识为(28.6±3.7)分,对内科护理风险的预见性为(27.9±4.3)分,对风险事件的处置为(28.1±3.3)分,考核总分为(92.8±6.7)分;对照组护理人员对风险因素认识为(21.3±2.9)分,对内科护理风险的预见性为(20.5±1.6)分,对风险事件的处置为(22.3±2.7)分,考核总分为(76.7±3.9)分,两组护理人员考核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管理患者1年内发生风险事件例数比较
观察组管理患者1年内共发生风险事件4例,其中发生输液反应2例,给药事故0例,自杀0例,摔伤0例,意外刺伤2例;对照组管理患者1年内共发生风险事件14例,其中发生输液反应3例,给药事故4例,自杀3例,摔伤2例,意外刺伤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风险事件具有不确定性、高风险性以及后果严重性的特点[1]。现代护理学认为: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对护理操作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辨别、评价以及处理来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2]。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部分年轻护理人员经验不足,独立处置突发事件能力较差,在急救时无法发挥作用;还有部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对于自身的义务没有明确认识,导致不能较好地承担责任,最终产生医疗纠纷[3]。该研究在对院内护理人员的药物知识考核中发现:部分护理人员对于常用药物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情况熟悉程度不够,仍存在“单纯遵循医嘱用药”的思想,容易在用药过程中产生差错,延误患者治疗。针对以上问题,我院通过多年的实际工作,从客观主体上对护理风险进行评估,建立以一名主任护师为组长、多名护士长为主体的安全风险管理小组,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培训;培训的内容囊括了常规护理知识、操作、急救操作、对危重病人的辨别以及基础的法律规定[4]。通过安全培训,有效降低了常规护理中的风险,提高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年轻护理人员的能力,从而降低了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的整体治疗水平[5]。在我院的研究中:经过1年的培训,观察组护理人员对风险因素的认识、对内科护理风险的预见性以及对风险事件的处理能力均有明显提高,最终测试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人员整体考核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安全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好,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降低患者投诉例数,值得推广。
[1]刘悦.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28(33):78-79.
[2]朱正芬,李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外医疗, 2012,31(24):119.
[3]储小红.根本原因分析法在PICC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3):221-223.
[4]刘常莉,郑英.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7):83-85.
[5]丘红梅.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 (3):689-690.
Application Effect of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in Medical Care
ZHAO Hai-yan
Department of Medical,Beijing Armed Police Corps Hospital,Beijing,100027 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in medical care work.Methods66 cases of nurses in the internal medicine clinic of inpatient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33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ained for security risks;33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only took routine training.The research period was from Dec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4.Two groups of nurse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the level of awareness of risk factors and the number of cases of complaints.ResultsThe level of awareness of risk factors for nurs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4 cases of risk events occurred in patients with management of nur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le 14 cases of risk events occurred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is good,nurses can improve risk awareness and reduce the number of complaints of patients and deserves to be in clinical practice.
Risk management;Medical care;Medical complaints
R473.72
A
1672-5654(2015)03(c)-0098-02
201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