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为何与何为

2015-01-27 18:07张健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深度

张健

“产教深度融合”是《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新的目标诉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决定》中还将“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奉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要求“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目标诉求和改革创新的关键词,值得人们深思。

“产教融合”的提法类似于“工学结合”,“产”可以理解为产业、生产,“教”可以理解为教育、教学。由此可以形成两个不同层面的融合,即产业与(职业)教育融合,生产与教学融合。深度融合是实质的、深入的、紧密的融合,它是产教融合的一种更高的要求和境界。强调产教深度融合的机理在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和企业生产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互动性还不强。一方面是由于产业的转型升级融合滞后、跟进不力。随着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尤其是高新技术植入传统产业(即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些升级版的新的服务业态,如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但融合后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跟进滞后,没能培养出应对和支撑产业升级转型所需要的高层次、复合性、创新型人才。产业转型升级的融合趋势必然呼唤与职业教育的深度整合与融合。另一方面,生产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办学没有解决产教“两张皮”问题,所谓融合也是“虚融合”和“浅融合”而非深度融合。这一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质量。如何才能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呢?

学校与企业紧密融合。产教深度融合,没有学校和企业的紧密融合,只能是无法实现的存在。因为校企融合(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基础,二者的关系具有先后、轻重、高低、大小之别。从先和后看,校企合作在先,它是打基础、搭平台和创条件的。产教融合在后,它是基础之上的建筑,平台之上的施展,条件之上的作为。从轻和重看,校企合作是大局、根本,决定办学走向;产教融合是局部、次生的,是被决定的、跟进性的。从高和低看,校企合作是顶层架构,是“骨骼”,是处于上位的东西,产教融合是填充的内容,是“血肉”,处于下位的层面。从大和小看,校企合作是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是培养过程的育人模式,校企合作包含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体现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的载体和亚模式,因而产教深度融合,倘若没有校企紧密融合的给力和支撑,是万万不行的。

专业与产业深度契合。专业是学校为人才培养提供的学业平台或课业载体,理想化的专业设置要求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高度匹配、深度契合,这样培养出的人才适销对路,培养效率和就业率才高。做到这一点:一要加强市场调研、产业研判,对接产业升级的动向、趋势设置专业。二要呼应区域发展支柱产业的需要设置专业。任何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都是直接面向和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因而必须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把握当地重点规划发展的支柱产业,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形成区域性产教融合的匹配态势。三要解决专业设置与产业脱节、错位和同构问题,实现融合发展。做到瞄准产业设专业,跟进产业调专业,推进产业建专业,解决专业与产业之间脱节、错位、不吻合、不匹配的问题。

课程与工作深度整合。课程是落实产教深度融合、培养人才的重要抓手。学生学习某专业,实质就是学习某专业的课程,他们每天接触最多、磨合甚密的不是空洞的专业概念,而是一门门具体的课程。“与其说是专业培养人,不如说是课程塑造人”,所以产教深度融合,必须重视课程与工作的深度整合。这里的“工作”概念,对企业而言,即产教融合中的“产”。姜大源教授倡导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本质上就是产教融合课程。实现课程与工作的深度整合,要求做到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彼此融入、双向整合。课程工作化即把课程“化”为工作,即把“教”转化为“产”来进行学习的过程。只有实现这种转化,才是能力本位的课程、职业教育属性的课程。工作课程化,还要把纯职场的工作转化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这就需要对现实中零星的、分散的、不典型的工作过程进行提炼、筛选、改造,使之变成老师可教、学生可学,而且是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课程化的工作才行。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所)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影视后期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