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雪国列车》的意识形态文本分析

2015-01-27 11:12纪政雪子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00031
大众文艺 2015年5期
关键词:柯蒂斯福德雪国

纪政雪子 (四川外国语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400031)

一、引论

《雪国列车》是以《汉江怪物》《母亲》等作品而确定了自己影坛地位的韩国导演奉俊昊的第一部大制作、国际路线,或者直接称为好莱坞路线而生产的“大片”。这部耗资4000万美元的影片根据法国漫画《Le Transperceneige》改编,由韩国最大娱乐集团之一的CJ娱乐投资,却采用了英文作为原声对白,取景地包括捷克和澳大利亚,CG特效部分由好莱坞和韩国公司共同完成。以好莱坞的硬汉型影星、出演《美国队长》而出名的克里斯·埃文斯为男主角,与导演奉俊昊曾经合作过的韩国演员宋康昊、高雅星在影片里也担当了重要角色,同时还有英国女演员蒂尔达·斯文顿的加入。如上所述,对于高度重视本土电影,同时在文化心态上极度排斥好莱坞电影的韩国电影工业而言,借助好莱坞模式打造的这一力作,正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景观之一。在这种文化景观之下,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则在这部影片中有了不同层面的展现、交汇和融合。

二、《雪国列车》的文本分析

《雪国列车》讲述的是为了应对气候变暖,人们发射了CW-7的冷冻剂,使地球处于极其酷寒的环境。大多数人为了生存登上了威尔福德工业开发的永动列车,列车里各种设施完备,但却存在着严格的等级秩序,车尾的底层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和权力,由柯蒂斯带领,解救被囚禁的安保系统设计师南宫民秀,借他之手打开通往头等车厢的层层枷锁,推翻威尔福德的独裁统治。

(一)阶级、革命和冲突

在影片中,整个列车就是人类社会的缩影。影片一开始就利用各种强烈的对比,把穷人和富人,有权者和无权者阶级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这其中也有意识形态的表达。伊格尔顿在《意识形态引论》一书中,总结出有关“意识形态”的六种流行的定义,其中之一就是:把人民统一在一个统治强权下的方法1。当然列车上的这种“浓缩”的人类社会环境再适合不过了。有钱人应有尽有,享受着奢靡的生活,穷人则蜷缩在列车尾部肮脏的黑暗空间,中间则是维持着阶层绝对界限的大量警备人员。影片中安德鲁因自己的小孩被统治阶级强行带走,不知去向,而冲撞、反抗警卫,并用自己的鞋子砸伤了威尔福德手下克劳德的头,结果遭到了当众截肢的酷刑。之后,统治阶级的发言人梅森部长对此事发表了一番教育言论,对尾部车厢的人们灌输一种:守规则、讲秩序、待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的统治阶级意识,她说:“帽子戴在头上,鞋子穿在脚上,你总不能把鞋子穿在脑袋上吧”。在阶级社会中,秩序是第一位的,而这种意识则与末等车厢的这些无权者追求平等、追求自己权利的意识相冲突,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二元对立”意识形态。

英国学者约翰·B.汤普森在其著作《意识形态与现代社会》中提到一个“社会复制共识理论”的核心共识理论,就是“它认为有某些核心价值观和信仰(自由、民主、机会平等、议会主权等等)是广泛共有和坚定接受的”2,但他在其论述中也提到这种“共识理论”的缺陷,就是人们都处在各种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他们按惯例和常规方式生活而不一定受到总体价值观与信仰的推动。正是因为两个阶层的意识形态冲撞,也印证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革命意识,在柯蒂斯的带领下,很多尾部车厢的民众走上摧毁永动机,争取平等地位和权力的斗争之中。

(二)人物个性的建构

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指出,意识形态具有将具体的个人建构为主体的功能。3这意味我们的自我建构都是意识形态的驱使,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影片中,领袖柯蒂斯展现出他是一个有勇有谋、坚持不懈的正面革命领导的形象,但在刚上列车物资极度匮乏时,为了生存,他有杀人吃婴的黑暗过去。虽然不能将他的行为完全归结于自我意识形态的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意识形态肯定发挥了作用,只是在自我意识形态的多元结构中,由于立场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会影响他的选择和行为。

当然在其他人物的刻画上,也有这种表现。列车尾部的独臂、坡脚吉列姆是正直助人的先知,而后却在车头得知他只是和列车独裁者威尔福德合作制造这一次又一次的动乱,以求列车上人数的平衡;表面上落魄的安保系统设计师南宫民秀只是个毒瘾攻心的犯人,后发现他却有着冲破列车的束缚并能到车外生活的渴望和决心;表面上性格温柔的老师和可爱的孩子们在上课而后却看见老师从鸡蛋篮里掏出手枪扫射柯蒂斯这些反抗者。这体现出在主体多元结构的意识形态中,由于立场的不同,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和实践行为,从而事情就会往不同的方面发展。

(三)“暴力美学”诠释下的“英雄们”

受“暴力美学”的影响,现在很多电影对暴力(武打动作)的处理也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4

整部影片身为对现行体制和统治不满而奋起反抗的革命历程再现,暴力当然会占有大量的篇幅来描绘。而在暴力反抗、步步推进向头部车厢进军的“英雄们”,却被赋予了“正义”的化身,观众在观赏过程中,会渐渐产生一种同仇敌忾、反抗压迫的观念和情绪,不自觉跟随革命者的脚步,来斩断路上的荆棘,不断向最终目标前进。

而上面论述的这种方式,则在好莱坞的影片中大量运用。个人主义的表现,也是通过暴力的方式来进行展现,影片中的领袖柯蒂斯,在打斗中的关键时刻,总是能逆转局势,保全自己,使敌人毙命。个人英雄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大量的影片中有过表现,当然这部影片也不例外,个人英雄主义的神话塑造,也是导演奉俊昊进军好莱坞利用的意识形态“利刃”,不过他却在主人公柯蒂斯身上刻上了自己的意识风格想象——毁灭式的“自我救赎”。

(四)电影内符号与意识形态的互动

巴赫金提出,符号产生于众多单个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于个体之间的境域内,单个意识本身就充满着符号。5在《雪国列车》中,“胳膊”这个身体符号,对于柯蒂斯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在初登列车无以为食的黑暗时期,柯蒂斯以杀人吃婴维持生存,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原始社会写照,但尾部车厢的先知吉列姆为了救一名即将被柯蒂斯杀死的婴儿时,割下了自己的一条胳膊,让柯蒂斯食用,使之放弃吃婴,柯蒂斯被震撼了。在影片的最后,柯蒂斯用自己的一条胳膊救出了永动机中工作的小孩。同样都是“胳膊”这个身体符号,在柯蒂斯身上却折射出“救赎”的意义。影片最后“自我救赎”式的毁灭,更像是一个仪式,柯蒂斯可以选择不去救小孩,但是他在其“潜意识”中隐藏着杀人吃婴时的愧疚,这时,个人意识形态在他身上发挥着控制人的本能,起到缓解负罪感的作用。

阿尔都塞在《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塞把它与暴力性和强制化的国家机器相区别,认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以散漫的、各具特点的独立专门机构的形态运作的,如宗教、教育、家庭、法律、工会及文化、大众传播媒介等,它的功能在于把个体“询唤”为主体,使其臣服于主流意识形态。6在《雪国列车》中有一处场景非常令人难忘。在一节色彩缤纷的明亮车厢里,有笑容甜美的老师在给小孩子们上课,她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小孩观看,内容是阐述维尔福德创造这个列车是何等的伟大、我们现在能在这样美好幸福的环境里上课都是威尔福德带给我们的恩惠,并在视频播放之后义正言辞的指向窗外,讲述企图逃离列车而冻死的“七人之乱”,反复强调逃离列车的代价就是冻死。这节教育车厢作为一个符号,所指代的意义就是精神和思想控制。这样一种手段就是阿尔都塞强调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影片中通过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询唤”孩子们享受现在的生活;感恩维尔福德带给我们的生活;不要妄图逃离列车,因为那将是死路一条。在这些思想的宣传下,意识形态就容易剔除对列车的不满因素,而使孩子们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孩子们将不再对列车秩序构成威胁,绝对的服从和崇拜威尔福德。

此外,影片中强调了一种“平衡论”,这作为一种影片内部的意识形态也在不同的地方出现。首先,整部影片为125分钟,其中63分钟之前的画面,呈现出黑、白、灰三种主色调,单一亮色只有红色以血液的形式展现。而在63分钟之后,影片进入了头部车厢区域,颜色明显丰富起来,每一节车厢的颜色明媚艳丽、丰富多彩。单从色彩符号这种区分中,就可以体现出“平衡论”这种意识形态在车厢内等级划分中起到的作用。穷人用暗色系,富人用彩色系,这种强烈的视觉反差也表达出阶级地位的不平等,同时不管是在影片的时间安排,还是色彩符号的运用上,都体现出“平衡对称”的思想。其次,在选择人物角色时,国家和人种肤色也力求达到一种平衡。这说明种族歧视这一现象有所好转,现在更讲求的是一种多元意识形态的存在和互动,并发挥着演员自身表演的张力。最后,性别话语权力也在影片的最后达到了“平衡”。在影片革命进程中,男性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完成“炸列车”的使命则落到了女性的身上,这种“英雄人物”使命的转接以及最后存活下来的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则也突出体现了性别“平衡”的思想。

本文通过以上针对电影内容的分析和解读,阐释了影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但是,影片是导演思想的表达,导演在拍摄过程中,主动地或者被动地会将自己的意识形态表达融入其中,虽然这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反而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导演创作的意识形态“腹语术”,而这一点,在以后的研究中会着重论述。

注释:

1.转引自季广茂著.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10.

2.(英)汤普森(Thompson,J.B)著.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2:97-100.

3.陆扬,王毅著.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169.

4.王敏.简析电影中的“暴力美学”[J].东京文学,2011(7):155-156.

5.张凤著.文本分析的符号学视角[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11:24.

6.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1:682.

猜你喜欢
柯蒂斯福德雪国
爱德华·柯蒂斯为拍摄印第安人而倾尽一生
冬牧
荒野记录者
善人拉什福德
雪国的炊事班
拉什福德:梦想本来的模样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克利福德恋母情结的研究
最美妙的40%
卖尿掘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