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南 刘立军 胡玉良 (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050000)
吴桥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交界地,属沧州市管辖。总面积有583 平方公里,人口约28万,在古冀河下游,属于退海地带,地势低洼,南高北低,稍向东北倾斜,自然资源缺乏,经济欠发达,尤其是偏东北方地域,土地易涝且多盐碱,寸草难生,“每遇秋涝,汪洋无际”,(《吴桥县志》)气象灾害频繁发生。
从县志上看,旧时尽管当地百姓勤劳,但由于自然灾害和官府的横征暴敛,再加上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使得吴桥人对土地的依赖减弱,去寻求其他生计,杂技便成了吴桥百姓的首选。
尽管今天吴桥有农业、工业、商业等产业的发展,但杂技的影响却更大。吴桥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杂技发祥地之一,同时也享誉海外,对世界杂技艺术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这一来自民间的传统艺术,经过几千年发展,已经成为吴桥附近地区方圆数百里范围内许多民众的生存方式,被一直发扬、传承着,这在世界杂技文化范围内是较为鲜见的。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桥杂技榜上有名。以吴桥命名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两年举办一次),到2013年也已经举办了十四届,并成为与法国巴黎“明日”与“未来”杂技艺术节、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齐名的三大赛场之一,被称为“世界东方国际大赛场”。
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据《史记》《汉书》记载:古冀州一带曾流行一种头戴面具进行比武、斗力的游戏,民间称之为“蚩尤戏”,也就是汉时的“角抵戏”。从春秋战国至今,吴桥杂技已有两千八百余年的历史。1957 年,在吴桥县小马厂村,就发现一座南北朝东魏时期(公元 543- 550 年)北方望族封氏之墓,壁画上有蝎子爬、肚顶、倒立、马术等杂技表演,可见当时杂技艺术发展的一斑。
源于民间,特色鲜明。远古时期的杂技品种能够在吴桥生生不息,与民众的生存需求密切相关,地域环境和生活基础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吴桥人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利用农闲时间变戏法、驯巴狗、玩猴子、打跟头、耍刀枪,挣钱维持生计,因此节目都源自生活,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融会贯通,影响深远。吴桥杂技在发展中吸收了大量本地、外地和国外同行的表演,同时借鉴其他杂技艺术流派和姊妹艺术的优秀之处。甚至在100 多年前,就有几千名吴桥杂技艺人浪迹天涯,漂流海外 50多个国家,在交流和学习中使吴桥杂技迅速发展繁盛起来,节目也更加丰富多彩。在行业内有“没有吴桥不成班”的说法,五十年代,周总理出访西欧十四国时,所到之处,华侨中无不有吴桥杂技艺人,周总理欣喜地称赞道:“吴桥真不愧是杂技之乡!”
什么是民族精神?哲学史家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当代学者们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是指具有恒久性、总体性、传统性和现代性等主要特征的精神。一方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主体精神;另一方面是包含主体精神在内的求真务实、博大宽容、艰苦奋斗、尚仁重义等基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这两方面有机结合的整体。
吴桥杂技艺术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既有国家的民族精神,同时还包含着独特地域风骨的燕赵精神。
“燕赵风骨”之谓,与古燕赵长期处于民族冲突最前沿,战乱不断,故救亡图存成为主题,忧国忧民、重责任成为燕赵精神主体有关。它既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生命价值观。“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悲歌和好义任侠是燕赵风骨的典型特征,其主导的高亢激越、雄强豪放、侠义壮烈、坚韧不屈、慷慨悲歌的阳刚之气是这种特征的具体体现。
因此,吴桥杂技艺术的民族精神就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从燕赵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看,燕赵大地苦寒硗瘠,人民不尚浮华,尤崇实际,因为谋生不易,每日奔走衣食,故形成燕赵风骨中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精神。
旧时杂技艺术属于下九流,民间艺人也被称为“耍把戏的”,但为了生计,他们去勤学技艺。没有文化、没有地位,对他们的记载也极少,但是吴桥杂技人却顽强生长着。著名的杂技大师孙福有(1883-1945年)早年步入艺人行列就是由于家中度日艰难所至。据他自己跟人讲述,其自幼丧父,与母亲度日,从小看到村人习练杂技后,学习了“马叉”,在国内外卖艺演出的历练中不断发展,约在1921年回国组建了中国第一大马戏团“中华国术马戏团”,在当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马戏团之一。
“义”是慷慨悲歌精神的最核心理念,是燕赵精神中最重要的文化品格。慷慨悲歌中的“义”也在燕赵民风民俗中以不同方式表现着。
吴桥所在地沧州是我国著名的武术之乡,自古就有尚义任侠之风。吴桥人民向来有勇敢、好义、擅长武术的传统,以及逞强好胜不甘人后的性格。因此,以技巧为主的吴桥杂技,在表现险、难、奇、美中,就有不少与武术结合的表演,杂技节目《大武术》《舞中蟠》《耍花坛》《马叉》等都带着浓郁的燕赵古风。在日常行为上,吴桥人也体现为言语豪爽,好交朋友,行为仗义,路见不平,鼎力相助的特点,因此在吴桥,杂技有着不同于别处的文化认同、喜好和气度,就不足为奇了。
吴桥杂技的独特,除了其技艺、技巧和风格外,还有着土生土长平民特性的广泛类别和内容。吴桥杂技根植于民间,有“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流传千百年的民谣,可见当地人对杂技的喜爱。在吴桥随处可见田间、地头、乡野、庭院的顶椅子、耍草帽、顶大缸、抛土豆、转碟等场景,身边的什物都成了杂技训练、表演的工具。同时,吴桥杂技的类别在不断探索、交流、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出包括“签子活”(技巧类表演)、 “粒子活”(戏法、手彩魔术)、 “挂子活” (有武术意味的表演)等代表性种类。
燕赵风骨中的“勇”是超越个人层面,建立于人类共同道义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勇”。慷慨悲歌所蕴含的勇,既表现在普通人不屈于命运,向自然和社会环境抗争,以悲悯之心,自立图强,发愤有为上,更表现在面对国家危亡侠义担当的悲壮之举上。
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组织策划的4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闯天下》就是取材于吴桥杂技。讲述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吴桥杂技艺人不仅在自身生存中坚韧不拔和勇于探索,同时在民族危亡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英勇无畏的传奇故事。其中一幕更是把这一点演绎的淋漓尽致:“华夏班”(剧中名称)为了掩护我八路军后勤机关和战地医院撤离,不惜牺牲凝结艺人心血与理想的杂技班子,以一场绝命演出吸引日寇,完成了吴桥艺人从为自己生存发展到为民族生存献身的转变,生动展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吴桥儿女的燕赵风骨与血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中华民族精神为吴桥杂技艺术铺垫了最深邃的底色,地域环境为其增添了最浓郁的亮色,燕赵风骨为其注入了最核心的内涵,创新开放与时代结合又为今天杂技艺术的发展灌注了最强劲的活力。吴桥杂技艺术呈现出的力量和信念不仅具有历史的穿透性,传扬和发展它还具有很强的当代价值。
全球化既带来了物质、信息、文化的广泛沟通,也造成了诸多方面的同质化。弘扬民族精神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增强心灵免疫力,建立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挖掘和发扬吴桥杂技艺术民族精神的价值,也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可持续发展。吴桥杂技艺术所体现出的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精神,是一种奋发向上的重要力量,于此我们不仅能与全球化和西方化剥离开来,同时也构建起平等对话的平台,在不断地发挥优势中稳步前行。
在辽阔的燕赵大地上长城是冷兵器时代的一道雄关,历代王朝以此来抵抗和阻止北方民族南下的铁蹄。吴桥杂技艺术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和燕赵风骨,无疑是在人们心里构筑起来的精神长城,是在人们心中建立起的信仰和信念。民族的生命力来源于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这种力量又是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和国防实力的基础内核,吴桥杂技艺术的发展表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传扬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物质长城更加重要,它吸引和支撑着中华民族形成共同的思想力量,团结一致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今天“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性杂技节日,它不仅促进了杂技艺术相互学习、借鉴、融合、推陈出新和竞相发展,同时吴桥还延展出相关的杂技文化产业链,使杂技成为县域经济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近些年河北省也在东、南沿海开放发达区,珠江三角区和长江三角区之后,成为向海开放区域,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向海开放”作为一种现代经济发展方式,“壮大沿海经济隆起带”“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已经成为一种河北人现代开拓创新的精神。
吴桥杂技艺术源于民间、历史悠久,有其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带着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几千年传承就是其强大生命力的证明。作为一个民族典型、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它是无数燕赵儿女群体不懈奋斗、努力的结晶,也是这个民族最优秀文化的结晶,是这个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它也必须回到生活中去,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2013年吴桥杂技节的主题就是“杂技艺术的盛会 人民大众的节日”,只有深植生活的民族精神才能保鲜,只有深植生活的民族精神其指南和依靠作用才能彰显,只有深植生活的民族精神才能在“知行合一”中不断地弘扬光大。
[1]杨双印.吴桥杂技[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43,42.
[2]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12).
[3]涂可国.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结构与主要特征,山东社会科学,2006(3).
[4]编者按.光明日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