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庐英
我离月亮很近。因为我住山里。
高山之月,明澈、圆润,像一面玉盘,高悬空中。皎洁的光华,洒在山峦丛林,与山里人家的灯光相融辉映,银白晕黄中泛出青幽的冷色,调抹出山之夜一种安详、静谧意境。
这样的圆月适合观赏,何况是中秋明月,高山之月?有朋友发来短信:你离月亮最近,最能享受月亮的清澈,真羡慕你!
我离月亮很近么?抬头望月,一轮明月犹如明镜,端端地挂在眼前。我伸出双手,轻轻一揽,仿佛便捧在了眼前,仔细端详自己,又瞥见了那轮明月。原来,我真的离月亮很近啊!月亮陪伴着我,我相伴着它。“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原来与我约会的是山里一轮明月呀!我离月亮如此亲近,难怪朋友要羡慕我了。
沐浴在明月的皎白之中,心情也如月华制造的夜境——宁静、安祥。在这份安宁中,我所能做的就是:好好欣赏满月的精华,好好感受山之明月的清澈。
山里观赏明月的最佳处有好几个:山之巅、林之中、湖之畔。而实际上,在山里,无论是站在哪个角度,都能欣赏到那一轮清澈的明月,体验到月光山中的别样感受。
选择了林之中的赏月,和老公相伴着走进了山里赏月的好去处——月照松林。
月照松林,其实是山坡茂密松林中的一条林间小道。小道曲折悠长,它弯曲在半山腰之上,绕着山峦蜿蜒。
2014年中秋节来得早——9月8日,农历闰九月,同一个日子的中秋节是在1976年,距离现在有38年之久,今年的中秋夜还巧遇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
同一个日子的中秋圆月出现,居然等了38年之久,那中秋节巧遇白露节气,又该等待多少年?我没有深究,却想起了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莫非,诗人写作时也是一个巧遇白露的中秋之夜?
走在这条沙石杂草相间的小路上,偶见几个山里人穿过,似乎是住在这里人家的儿女,在中秋夜与父母团聚后回自己的小家。走不多远,听见迎面传过来说笑声,原来也是来这林中赏月的,还是一家人,轻松愉快的说笑声老远就从前方传来,打破了林中的寂静。他们走得轻快、随意,很快就与我们擦肩而过。继续前行时,发现了几位游人,站在一大排松林前,对着空中的圆月拍摄不停,听见他们小声交流着拍摄的技巧,好像有点怕惊扰了林中的安静。游人能够找到这绝妙的林之中赏月,一定是受到山里人的指点。
我有些后悔没带相机,有些像前面那一家人,轻松、随意就走进了这松林之中。不过,有亲人陪伴在旁,携手共赏明月,也非常满足。这大大圆圆的明月,曾经见证过多少林中的情爱,可如今那相爱的人儿又都身在何方?无怪乎苏轼在《中秋月》诗中发出了“此生长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感叹。同一日子中秋节相遇还要等待38年之久,而人世于自然万物,只不过渺小一瞬间,由此,人们只需珍惜彼此的相伴与慰藉,像今夜这样,记住拥有林之中的清风明月即可。
月光慷慨大方地倾泻,林中小路有一段洁白如银似水,有的茂密林段,月光丝丝缕缕,见缝插针般泼洒,小路一会儿明明烁烁,一会儿幽幽暗暗。耳畔有秋虫的“瞿瞿”声响起,一声一声,单调、寂寞;林中的寂静令人特别敏感。一阵轻微的风徐徐吹过来,我看见月光似乎摇晃了一下,林中的景物变得有些模糊,月色朦胧起来,如梦如幻,给人一种很不真实感觉。
我不太喜欢这种朦胧的梦幻感觉,大约过了做梦的年龄吧。朦胧的月色,又携带着一份生硬清冷,拒人于千里之外,令人禁不住心疼。这样的月夜,让人思念无限,思绪无穷。
曾经在这样的月夜写下不少文字。盘点自己关于月的文章,暗暗吃惊。难道明月、静夜总能激发我的情感,诱发我的创作欲望?抑或是我的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将月儿当成了酵母,发酵出我的文字?
今夜,对着松树林中的一轮明月,我的思绪像长了许多触须,不断伸长着。它触碰了心中的思念之弦: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可好?中秋之夜和谁过?会不会像古人所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儿行千里母担忧呀。或许,这又是自己的望月多情,儿子未必如我一样眷念思亲,因为年轻的光阴不是用来念想双亲的,他还未到我这般年龄。
今夜,松树林中的圆月,曾经照耀过谁人?曾经撩拨了谁的情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古人的倾诉算不算呢?或许不能算,他们离我们太久远,况且松树林中的圆月只会眷顾山里人,只垂怜如我这般的老女人,因为它是山中月,林间月呀!
我终于明白:中秋圆月不光是用来观赏的,它还是用来思念的、祝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