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与治疗策略
张营丽唐伟1王威2
(遵义医学院,贵州遵义116021)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AD);神经保护性治疗;抗氧化剂
中图分类号〔〕R743〔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11010321-401)
通讯作者:王威(1979-),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老年性痴呆康复研究。
1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
2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科
第一作者:张营丽(1987-),女,硕士,医师,主要从事老年性痴呆研究。
研究表明〔1〕,全世界超过7 0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痴呆,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超过50%。每年在痴呆防治上的费用达到了3 150亿美元〔2〕。本文就近年来AD临床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诊断
1.1生物标记物诊断AD患者在记忆和思维减退等症状出现前的数十年里,脑中已产生可测量的病理变化〔3〕。目前,生物标记物的研究有助于对AD早期甚至患病前进行筛查,并在疾病期做出正确诊断的一个重要突破点,近10余年来国内外研究也集中于此〔4〕。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着重观察脑脊液(CSF)的变化,研究表明,对AD、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和老年对照人群中的CSF进行随访,随访结果比较后对诊断AD具有稳定的筛查和预测作用〔5〕。CSF中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是研究最多、最成熟的生物标记物〔6〕,尤其是Aβ1-42与tau蛋白的联合应用对于AD的早期诊断更有意义〔7〕。另外β位点淀粉样蛋白前体裂解酶Ⅰ、Aβ寡聚体、血浆中Aβ及Aβ抗体、尿液中AD相关的神经丝蛋白(AD7c-NTP)等新一批的生物标记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8〕,同时xMAP 质谱法、蛋白组学等新型技术在生物标记物中的应用必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AD 体液生物标志物的研究〔9〕。
1.2影像学检查通过影像学的随访监测,可观察到AD发展的全程,为AD病理、解剖和临床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可靠证据,为其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10〕。主要影像学辅助检查方法包括〔11〕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氢离子磁共振波谱(1H-MRS)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MRI是首选影像检查方法〔12〕,既可以结构成像又可以功能成像,通过线性测量与体积测量的研究方法对AD进行诊断。MRI结果显示,从认知功能正常到认知功能障碍,再进展到临床诊断AD,脑室体积在不断扩大,海马和内嗅区皮质在不断萎缩〔13〕。此结果是预测MCI进展到AD的指标,其准确性为60%~70%〔14〕,内嗅区皮质萎缩较海马先出现,是更敏感的AD早期预测指标。2011年5月AD协会发表的AD新诊断标准也指出MRI脑组织萎缩对AD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5〕。
PET是一种先进的功能显像技术,通过反映葡萄糖代谢的显像剂(18F-FDG),利用独特的复合成像技术,显示出AD病灶的分布及葡萄糖代谢变化,直接反映AD病变的特定部位及其此部位的代谢特征,较好地达到对AD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目的〔16〕。PET对AD的诊断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比临床诊断方法(包括血液学检查、反复神经心理学测试、脑电图和MRI显像)提前2.5年检出AD,其诊断AD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可达到93%〔17〕。因此运用PET技术可进一步提高AD早期诊断的准确度〔18〕。但PET检查价格昂贵,临床上与MRI检查比较,并不具备更多的优势,临床难以常规开展。
SPECT是一种较成熟的核素成像技术,根据脑血流灌注的改变,反映脑血流灌注、能量代谢、神经受体等功能变化,可鉴别AD与其他类型痴呆〔19〕。研究证实,AD疾病快速进展者呈现顶颞叶和额叶广泛区域血流量减低,而缓慢进展者呈现半球小片散在的低灌注〔20〕,MCI患者呈现扣带回的中部及后部低灌注〔21〕。而这些变化常反映疾病早期的病理生理异常,这对脑部病变的早期诊断、预后和疗效观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基因诊断目前,AD相关基因的遗传学检测在实验室和临床均有展开,并有可信度较高的专用仪器支持〔22〕。研究表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了AD的发病,单独的某个基因既不具备充分的特异性,亦不具备敏感性,对AD患者的预测与诊断不准确。最近2个大型国际基因组研究表明〔23〕,组合的基因标记物能更准确地预测个体AD易感性,如载脂蛋白E4基因、丛生蛋白基因、磷脂酰肌醇结合网格蛋白装配蛋白基因和补体成分3b/4b受体l基因均参与了大脑Aβ清除,组合后诊断AD准确性明显提高。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快速发展,在不久将来会很好地指导AD的预防、诊断与治疗。
2治疗
目前对AD治疗的主要方法是药物治疗,治疗原则为治疗AD的基本症状,减缓AD进展速度,延缓AD的发生。在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
2.1针对Aβ的相关药物
2.1.1抑制Aβ生成通过对Aβ代谢通路中的药物研究发现 α、β、γ分泌酶抑制剂、Aβ聚合酶抑制等可减少Aβ的生成,抑制Aβ聚集,干预AD的发病进程,其中,β分泌酶抑制剂为治疗AD的理想作用靶点〔24〕。这些药仅对某些病程的部分症状有所改善,在全面有效改善AD患者的临床症状上尚没有很好的疗效〔25〕。
2.1.2免疫治疗免疫治疗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主动免疫疫苗是一种淀粉样蛋白结构合成剂,注入人体后可产生抗Aβ抗体,该抗体可以与Aβ结合后被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抑制Aβ聚集及沉积的作用。但是临床实验发现主动免疫的治疗AD的疗效并不显著,且副作用较大,在临床上没有被推广使用。被动免疫人工合成的抗体,注入体内后直接对淀粉样斑块核心进行治疗,抑制Aβ聚集并将Aβ排出体外,其动物实验正在进行中,终有一天基因疫苗用于临床成为可能。
2.1.3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多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作用为支持神经元存活,控制凋亡级联反应,调节学习和记忆功能等。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可导致胰岛素生物素效能下降,使APP异常裂解增多,Aβ生成增加,导致AD的发生。研究发现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状态,减少脑内Aβ含量,从而改善AD患者认知能力。临床上还有静脉或脑室内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来改善AD患者的症状。
2.1.4金属离子的应用研究发现锌、铜、铁、钙(Ca2+)等可能与AD相关。锌可使可溶性的Aβ沉积转变成不溶性的Aβ沉积,调节Aβ沉积。Cu2+和Fe3+能促成一定程度的Aβ沉积。钙离子拮抗剂可以抑制Ca2+的超载来达到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药物有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维拉帕米等。其中尼莫地平应用最多,其特点为易通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直接保护作用。
2.2胆碱能系统药物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是治疗AD的一线药物。欧洲神经科学学会联盟(EFNS)指南(2010年版)〔26〕、美国神经病学研究院(ANN)质量标准委员会制定的痴呆诊疗规范报告〔27〕中均推荐AChEI为轻、中度AD治疗的首选药物。目前,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药物有他克林、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和加兰他敏。他克林是最早用于治疗AD的胆碱酯酶抑制剂,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大,临床上很少使用。多奈哌齐是目前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AChEI。对中枢神经系统的AchE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能显著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和基底节神经突触中乙酰胆碱浓度,从而改善认知功能〔28〕。加兰他敏和卡巴拉对改善轻中度AD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活动和行为有显著疗效。其中,多奈哌齐和加兰他敏是AChEI中首选药物,此外,卡巴拉汀和石杉碱甲也是AChEI的常用药。米拉美林、占诺美林和沙可美丽是目前最常用的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其作用机制为促进神经元生长,对神经元具有营养和保护作用,对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动作行为有明显的改善。
2.3神经保护性治疗
2.3.1抗炎症治疗流行病学研究及体内外实验证实,非类固醇抗炎药物(NSAIDs)能够降低AD的发病风险,减轻AD症状。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有关报道显示:大剂量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AD发病率,对认知功能有很好的改善。布洛芬投入临床应用的时间比较早,临床观察相对安全,其具有较好的治疗AD的前景。
2.3.2抗氧化剂在AD发病过程中,氧化应激与自由基毒性起着重要作用。抗氧化剂可清除体内的自由基或防止自由基生成,具有保护神经元和延缓AD病程进展的作用。目前常用的抗氧化剂有维生素E、C、褪黑素和司来吉林等,相关报道显示,每天联合使用维生素E和C可以降低AD的发病率,疗效优于单独使用〔29〕。褪黑素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细胞凋亡、抗神经毒性等作用,可抑制Aβ形成和沉积,能够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司来吉林能够抑制脑内儿茶酚胺的降解、减少线粒体自由基的生成,从而延缓AD的进展。
2.3.3Tau蛋白去磷酸化治疗Tau蛋白具有组装和维持微管结构的功能,当发生高度磷酸化时,Tau蛋白失去对稳定微管的束缚,导致微管分解,促进神经纤维退化,发生AD。Tau蛋白高度磷酸化是多种蛋白激酶的催化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激酶是Tau-蛋白磷酸化糖原合成激酶(GSK)-3β,抑制此酶可以防止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缓解AD的病情。
2.3.4神经生长因子(NGF)NGF对神经元的存活、分化、生长发育等功能起调控作用,可阻碍Aβ的沉积、促进神经细胞分化发育和诱导异常神经细胞凋亡,改善AD患者的认知能力.但NGF不易通过血脑屏障,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一种新型植入剂解决了此问题,为NGF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30〕。
2.4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是近年来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特定条件下,干细胞可以增殖并定向分化成不同的功能细胞,因此对各个组织器官的更新及损伤修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干细胞及其制剂的研究为恢复大脑功能提供了广阔的治疗前景。目前多限于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真正用于人的临床治疗,仍然存在很多难题。随着人们对干细胞生物学和AD机制的深入研究,干细胞替代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
2.5其他治疗方法对于治疗AD这种多因素疾病而言,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应当是合理而有效的选择。联合用药可以对疾病的多种致病途径实现同时干预,并较低剂量达到治疗作用〔31〕。 随着多数药物临床试验的失败,AD非药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32〕。多位学者开展了3R疗法对老年痴呆的研究,Vidovich等〔33〕认为,再刺激等行为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3R疗法的关键在于学习、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将训练融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是一种新的康复训练方法,使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与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34〕。
3参考文献
1Lee TS,Krishnan KR.Alzheimer’s disease-the inexorable epidemic〔J〕.Ann Accad Med Singapore,2010;39(7):505-2.
2Guekht AB,Moessler H,Novak PH,etal.Cerebrolysin in vascular dementia:improvement of clinical outcome in a 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er trial〔J〕.J Stroke Cerebrovas Dis, 2011;20(4):310-8.
3Riemann EM,McKhann GM,Albert MS,etal.Clinical impact of updated di-agnostic and research criteria for Alzheimer's disease〔J〕.J Clin Psychiatry,2011;72(12):e37.
4Morris JC,Seiko DJ.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ncorporation of biomarkers into Alzheimer clinical trials:an overview〔J〕.Neurobiol Aging,2011;32 Suppl l:S1-3.
5Mattson N,Rosen E,Hansson O,etal.Age and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A1zheimer disease CSF biomarkers〔J〕.Neurology,2012;78(7):468-76.
6Gus taw-Rothenberg KA,Siedlak SL,Bonda DJ,etal.Dissociated amyloid-beta antibody levels as a serum biomarker for the progress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a population-based study〔J〕.Exp Gerontol,2010;45(1):47-52.
7魏艳,谢兆宏,许继平,等.阿尔茨海默病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5):3332-4.
8李妹,邱玲.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体液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9):1092-5.
9Shoji M.Biomarkers of the Dementia〔J〕.Alzheimer Dis,2011;2011(56):4321.
10王丽娟,赵洁浩.重视阿尔茨海默病生物和影响标记物的诊断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6):481-3.
11龚佳剑,刘玉婷.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研究及其热点可视化分析1992-2011〔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33(4):523-9.
12刘学源,方珉.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影像学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2;18(2):73-5.
13Jack CR Jr,Lowe VJ,Weygand SD,etal.Serial PIB and MRI in normal,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Alzheimer disease:implications for sequence of pathological events in Alzheimer’s disease〔J〕.Brain,2009;132:1355-65.
14Fleisher AS,Sun S,Taylor C,etal.Volumetric MRI vs.clinical predictors of Alzheimer disease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Neurology,2008;70:191-9.
15Hyman BT,Phelps CH,Beach TG,etal.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Alzheimer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neuropathologic assessment of Alzheimer disease〔J〕.Alzheimer Dement,2012;8:1-13.
16单守勤,姜涛,王倩,等.PET显像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4):367-9.
17Herbolz K.PET studies in dementia〔J〕.Ann Nucl Med,2003;17(2):79-89.
18韦柠琳,郑金鸥.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8):1489-91.
19Hanyu H,Shimizu S,Hirao K,etal.Differentiation of dementia with Lowy bodies from Alzheimer’s disease using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and brain perfusion SPECT〔J〕.J Neural Sci,2006;250(1-2):97-102.
20Hanyu H,Sato T,Hirao K,etal.The progression of cognitive deterioration and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patterns in Alzheimer’s disease:a longitudinal SPECT study〔J〕.J Neural Sci,2010;290:96-101.
21Alegret M,Vinyes-Junque G,Boada M,etal.Brain perfusion correlates of vis-uoperceptual deficit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mild Alzheimer’s disease〔J〕.J Alzheimer Dis,2010;21:557-67.
22Tirawanchai N,Somkasetrin A,Avirutakarn C,etal.Determination of the Apo E genotype using Light Cycler Apo E mutation detection kit〔J〕.J Med Assoc Thai,2009;92(Suppl5):81-7.
23Visser PJ,Verhey F,Knoll DL,etal.Prevalence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CSF markers of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y in patients with subjective cognitive impairment 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the DESCRIPA study: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Lancet Neural,2009;8:619-27.
24Grill JD,Cummings JL.Current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J〕.Expert Rev Neurother,2010;10(5):711-28.
25陈生弟,邓钰蕾.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的若干热点及挑战〔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2;18(2):65-7.
26Hart J,Brien OJT,Gainotti G,etal.EFNS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of Alzh-eimer′ s disease〔J〕.Eur J Neurol,2010;17(10):1236-48.
27Doody RS,Stevens JC,Beck C,etal.Practice parameter:management of dementia(an evidence-based review)Report of the Quality Standards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J〕.Neurology,2011;56:1154-66.
28曲萌,肖军.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和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6(2):142-5.
29Landmark K.Could intake of vitamins C and E inhibit development of Alzheim-er dementia〔J〕.Tidsskr Nor Laegeforen,2006;126(2):159-61.
30范鸣.NsGene 公司发明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NGF分泌型胶囊化细胞植入剂〔J〕.药学进展,2009;33(3):114.
31Bassett SS,Yousem DM,Cristinzio C,etal.Familial risk for Alzheimer’s disease alters fMRI activation patterns〔J〕.Brain,2010;129(1):1229-39.
32Hull M,Wernher I.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and caregiver support〔J〕.Nervenarzt,2010;81:823-6.
33Vidovich MR,Shaw J,Flicker L,etal.Cognitive activity for the treatment of older adults with mild Alzheimer’s disease(AD)PACE AD;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Trials,2011;12:47.
34何丽婵,何锐,邓婉清,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应用3R疗法延缓认知功能减退的研究〔J〕.中国医药,2012;7(6):236-8.
〔2013-06-21修回〕
(编辑赵慧玲/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