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系传》俗字研究

2015-01-25 20:47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段玉裁正字俗字

王 艳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山东东营257000)

《说文解字系传》俗字研究

王 艳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山东东营257000)

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是第一部系统注解《说文解字》的著作,它记录了晚唐五代时期通行的俗字共62个。研究这62个俗字的结构类型、产生原因和传承情况,可以看到俗字发展的总体趋势。通过对正俗字共时历时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俗字是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研究俗字对于研究汉字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说文解字系传》;俗字;正字

俗字,又称作俗体字,是“汉字史上各个时期与正字相对而言的主要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体”[1]。这强调的是非官方认可不合规范但是流行于民间的字体,其对立面是正体字。《汉语大词典》“俗字”条下云:“旧时指通俗流行而字形不合规范的汉字,别于正体字而言。”[2]

《说文解字》①(以下简称《说文》)就收录了不少俗字。据黄宇鸿先生统计,《说文》大徐本中许慎说解的俗字只有15个[3]。自此以后,历代都有对俗字的收集和研究,尤其近代俗字研究受到学者的重视。仅就《说文》系列而言,许慎、段玉裁以至近几年徐铉所注解的俗字都有了许多研究,唯独承前启后的《说文解字系传》②(以下简称《系传》)无人问津。南唐徐锴是第一个系统说解《说文》的学者,他也注意到了俗字的问题。在《系传》里面徐锴标注了62个俗体字,有37个字都是用“今俗作”来标注。本文拟对这62个俗字的结构类型、产生原因、发展趋势及研究意义做一些探讨。本文俗字的确定以徐锴注解古今异形中明确出现“俗”这个字为标准。

一、《系传》中俗字结构形式分类

徐锴将俗字以注解的方式列于相应的正字之后,如此,将正俗字加以比较,单纯从结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改换声旁。俗字通过改换正字的声旁而成。据统计有22个,占36%。

嗁—啼蹏—蹄鞵—鞋薲—蘋—蹀—翿箸—筯様—橡—斿—岷崝—峥—燼—潮—涎硟—碾猵—獱黱—黛沾—添霚—霧鮺—鮓—軔坄—垼

(2)改换形符。俗字通过改换正字的形符而成。据统计有17个,占27%。

—嗟—屣—甑—繽—蛆—鍔篅—圌—簾厀—膝—跛谿—溪—檐—蹤隓—隳嵟—崔—髥—煼(炒)

(3)增减形符或声符。俗字将正字的形符或声符增加或减少。据统计有7个,占11%。

莫—暮雚—鸛襌—单甯—寜鬻—粥埶—藝—渴

(4)另造的俗字。俗字和正字声旁和形旁完全不同。据统计有16个,占26%。

—喧—紛籨—匳籋—鑷—簷櫼—尖—懒袒—綻—咍—髑廁—圊萈—羱—涖妝—粧疀—鍫—鍬

二、《系传》中俗字产生原因

俗字源于民间,应用于广泛的社会底层,实用性永远是第一重要的因素。易认、易读、易写是基本的要求,同时社会各种条件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字形的书写。如此,通过以上徐锴标注正俗字结构形式的比较,加上对词义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俗字产生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

(一)为了更加明确分工,避免歧义,分化正字的词义

文字产生时,一个字写一个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字形承担的意义会变多,这样文字在具体使用的时候,会因为承担意义太多而混淆。如此为了记录语言更准确,更完善,需要有一个新字分化正字的词义。

正字不止有一个词义时,《说文》中常用“一曰”来表示。说文四大家中成就最高的段玉裁认为:“《说文》言‘一曰’者有二例,一是兼采别说,一是同物二名。”[4]俗字有时用来表示“兼采别说”这一类中某一义项。例:

《说文》:“,咨也。从言差声。一曰痛惜。”徐锴注:“今俗从口作嗟。”《玉篇》:“嗟,嗟叹也。”《释名》:“嗟,佐也。言不足以尽意,故发此声以自佐也。”此“嗟”乃专指“痛惜”一义。

沾《说文》:“沾,水。出壶关,东入淇。一曰沾,益也。”徐锴注:“《汉书》:‘至朝歌入淇此’。又益也。今俗作添。”段玉裁注:“俗制添为沾益字,而沾之本义废矣。”此处“添”乃专指“益”。俗字承担了“增益”这一义项。

有时,词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意义不断发展变化,由单一义项发展为多个义项,其中有的意义逐渐独立成词,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如此也就要求有自己专门的书写形式。例:

《说文》:“,车迹也。”徐锴注:“今俗作蹤。”

段玉裁注:“迹者,步处也。因引申为凡迹之称。”又注:“俗变为踨。再变为踪。”正字表示车两轮的痕迹,引申之后表示足迹,此引申义就用俗字“蹤”来表示。

(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

不同时期的人认识同一事物的角度不同,事物名称内涵没有本质变化,但是字形会因此有所改变。例:

《说文》:“鞮属也。”徐锴注:“此字今俗作屣,蔡邕倒屣。”正字注重它的材质,俗字则从用途出发。

《说文》:“鬵属也。”徐锴注:“今俗作甑。”《玉篇》:“,亦作甑。”正字形旁强调了它的功能,俗字则从材质出发。

其他如:(前正后俗)

—蛆、—鍔、—屣、—繽、—簾、厀—膝、—跛等就属于这种情况。

(三)由于实际运用中的假借

假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用字现象,正字由于假借不能明确的表征词义,如此,需要造一个新字来表示本义或者假借义。

假借分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假借的根据是语音相同或相近。此两种都会产生新字。本无其字的假借现在一般认为是造字法,此种情况比较典型的如“莫”字。《说文》:“莫,日且冥也。”徐锴注:“平野中望日且莫,将落如在草中也。今俗作暮。”“莫”本表示傍晚,后被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本义重造一个新字,就是“暮”,这个字就是俗字。

本有其字的假借又称为通假,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为了简便而为。此种情况比较典型的是“”。《说文》:“”,临也。从立隶声。”徐锴注:“《春秋左传》:‘如齐涖盟。’今俗作涖,借也。”康熙字典:“涖,又临也。”段玉裁注:“《道德经》释文云,古无莅字,说文作”,按莅行而”废矣。凡有正字而为叚借字所改者类此。”假借后正字消失,俗字保留了下来。

(四)为了便于书写而简化字形

正字笔画繁多,书写复杂,俗字则省简字形,或是减省声旁形旁,或是用笔画简单的直接替换声旁或形旁,或是直接另外造新字。例“”的俗字“渴”直接减省形旁“欠”,“黱”的俗字“黛”用笔画简单的“代”替换原来的声旁“朕”,“”的俗字“岷”是用笔画简单的“民”替换原来的声旁,“”的俗字“斿”是用“子”替换了原来的声旁“斿”,“”的俗字“喧”则是直接另外造了一个新字。

(五)为了明确字义而繁化字形

虽然汉字发展的趋势是由繁趋简,但是约定俗成的前提是表达语义的明确性,有时,为了能够使语义更加显豁,汉字也会繁化。例:

雚《说文》:“小爵也。”徐锴注:“今俗作鸛。”段玉裁注:“雚爵也。三字句,爵当作雀。雚今字作鹳,鹳雀乃大鸟,各本作小爵,误。今依《太平御览》正。陆机疏云:‘鹳,鹳雀也。’亦可证。”正字本是象形字,但是楷化后已经无法看出其原义,俗字加了“鸟”部,一望即知和鸟有关。

有些字最初为了简化而减省了声旁或者形旁,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由于字义不明晰或者容易读错,俗字又将省掉的部分补了回来。如“”字,《说文》:“水朝宗于海也。从水,朝省声。”徐锴注:“今俗作潮。”俗字将省声的部分补了出来,如此表声就更加明显了。

(六)为了便于认读而呈现表音化倾向

汉字是表意文字,但是这不妨碍汉字向着表音化的道路行进。为了认读方便,原先的会意字也改变了造字法,成为新的形声字,如字,《说文》:“慕欲口液,从欠水。”徐锴注:“今讹俗作涎。”正字为会意字,一个人张着大大的嘴巴,嘴边有口水的样子。俗字则保留“水”为形旁,另加“延”作为声旁,形成了新形声字。

许多形声字,在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随着语言和认知的变化,声旁已经不能简单或准确地标示音读,也会被后起的形声字代替。如鞵字,《说文》:“革生鞮也。”徐锴注:“今俗作鞋。”“圭、奚”在《广韵》中同属齐部,韵母相同,但“圭”比“奚”笔画更简单。

嗁《说文》:“号也。”徐锴注:“今俗人作啼。”

蹏《说文》:“足也。”徐锴注:“《尔雅》书蹏字如此。俗作蹄。”

此二字,皆以“虒”为声符,“虒”是传说中的神兽,相对“帝”而言使用频率较低,认读起来比较生僻,故而俗体字中换用“帝”来做声符。

妝《说文》:“饰也。从女,牀省声。”徐锴注:“今俗作粧。”

“妝”为形声字,声旁为“牀”,为书写简便故而省声。但在实际使用中,省声容易使人误读,认读不便,如此俗字将声旁改换为简单易读的“庄”。

三、现代汉语传承情况分析

俗字与正字之间关系复杂,如果我们以现代汉语为参照系,可以看到俗字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我们选用198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作为参照,它收通用字7000个,是中国大陆现行规范汉字的依据之一。另外,考虑到繁简字的问题,我们选用了1964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1986年由国家文字工作委员会修订的《简化字总表》,它不仅精简了汉字系统的字数,而且为人们确立了一个明确的字体规范。同时考虑到全面,又选用了1988年的《现代汉语词典》③。

如此,通过比对,徐锴标注的62个俗字中,字形与现代汉字规范字形完全相同的有40个,占到总数的65%。和现代汉语规范汉字的繁体字形完全相同的有19个,占到总数的31%。两种情况相加,占到总数的96%。可见宋代通用字已经非常接近今天的规范字,现代汉字在宋代已经基本定型。

需要特别说明的几组正俗字如下:

(1)锴注正俗字并存于现代汉语并且语义相同。这种情况中,有的正俗字意义是一样的,没有变化,是繁简字、异体字的关系,这样的有11个。正字以异体字的形式存在于现代汉语。有妝(粧)、籨(匳)、跛()、啼(嗁)、蹄(蹏)、鞋(鞵)、寜(甯)、筯(箸)、溪(谿)、鮓(鮺)、圌(篅)。

(2)锴注正俗字并存于现代汉语但语义不同。正字俗字都收录现代汉语,但语义不同。这种情况有五组,它们存在着意义的引申或者是假借的关系,已经各自承担了不同的语义。

櫼—尖《说文》:“櫼,楔也。”本义是木片楔子。何晏《景福殿赋》:“櫼栌各落以相承。”《康熙字典》:“櫼栌对下栾栱,不作尖字解,可知徐说亦未为是。”尖是末端细小、尖锐。我们以为正字和俗字之间是引申的关系。

袒—綻《说文》:“袒,衣缝解也。”段注:“许书无绽字,此即绽字也。”《康熙字典》:“衣縫。”《礼·内则》:“衣裳綻裂。”《注》:“綻,犹解也。”如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俗字承担了正字的本义“衣缝脱线解开”,正字承担了引申义变为“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

樣—橡《说文》:“樣,栩实也。”段注:“様、橡正俗字。《尔雅》旧注曰:‘柔实为橡子。’以橡殻为柔斗者,以剜剜似斗故也。……按様俗作橡。今人用‘様’为式様字,像之假借也。”橡字《说文》未收,是栎树的别名,一般指栎实。《玉篇》:“橡,栩实也。”《博雅》:“橡,柔也。蒂有斗,可染皁。”《本草纲目》:“栎有两种:一种不结实者,……一种结实者,其名曰栩,其实为橡。”如此可见,在发展的过程中,俗字“橡”承担了本义“栩实”,“様”则假借成为“式样”。

其它两组“沾和添”“莫和暮”,前文已经分析过了,它们都留存到了现代汉语中。

(3)正字俗字都消失,语义相同。这样的有三组字。

猵—獱皆为古书上说的一种獭类动物。

—翿皆古代羽舞或葬礼所用的旌旗,即羽葆幢。

坄—垼皆为砖瓦窑的烟囱;也指用土坯临时搭成的灶。

除去这三类共19组字外,其余俗字相应的正字都消失了。

四、《系传》俗字研究的意义

将徐铉和徐锴所标注的俗字加以比较,我们发现,徐铉所注明的俗字有147个,其中127个在注明时使用了“非是”(意即不正确)一词加以否定,占总字数的87%[5]。而标注的62个俗字中,有14个和徐铉的字形相同,但只有、字二字标注为“讹俗作”,其它都没有加以评论,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俗字的观念,徐锴是承认俗字存在价值的。在这一点上徐锴能够摆脱“重正轻俗”正统的语言观念限制,是非常不容易的。

通过以上正俗字共时历时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俗字是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研究《系传》俗字对于研究汉字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保存呈现晚唐五代用字的面貌,有助于了解古文字形体嬗变的轨迹、规律。唐代以后,楷体成为社会通行字体,并一直沿用至今。晚唐五代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和汉字本身的矛盾发展等原因,俗字在民间甚至一些士大夫中间很盛行。南唐徐锴恰逢其时,用《系传》记录了当时流行的一些俗字,对于我们考察汉字的形体的变迁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和归纳,可以起到上下比照,索源纳流的作用。

第二,有助于梳理并掌握汉字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的脉络,进一步充实汉字发展体系。有些汉字由于字形的不断变化,失去了原来因形示意,意寓形中的特点。因此,充分利用《系传》中徐锴对于俗字的解说,不仅可以理解俗字字形的由来,还可以理清本义和引申义或者假借义的关系。如《说文》:“襌,衣不重。”段玉裁注:“此与重衣曰複为对。”徐锴注曰:“《汉书》:‘盖宽饶断其襌衣。’今俗皆借单字。”徐锴明确指出俗字“单”为假借。《说文》:“单,大也”。段玉裁注:“当为大言也。浅人删言字。”如此我们可以知道,“单衣”这个语义是“单”的假借义。

第三,有助于认识和促进现代汉字的简化和规范化,为汉字简化和进一步的规范化提供参考和借鉴,补充了大量可以借鉴参考的资料。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在文字形体的演变过程里,俗体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时候,一种新的正体字就是由前一阶段的俗体发展而成的。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俗体的某些写法后来为正体所吸收,或者明显地促进了正体的演变。”[6]从徐锴标注的俗字我们可以看到,96%都存在于我们的现代汉字中。我们也能进一步的验证简化、形声化是汉字发展的趋势。

第四,有助于拓宽《说文》俗字学的研究,建立完整的汉语文字学体系。总体而言,说文学眼光大都放在小篆正体上,我们只有将楷化后的汉字尤其是近代汉字研究明白,才能真正建立一个由甲骨文到现代汉字完整的科学的汉语言文字体系。

文字是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用字大众始终是文字发展变化的源动力。这样,重视俗字研究也是大势所趋。

[注释]

①《说文解字》,许慎著,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②《说文解字系传》,徐锴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③《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张涌泉.试论汉语俗字研究的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6 (2):162-173.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3]黄宇鸿.论《说文》俗字研究及其意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6):76-78.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侯尤峰.《说文解字》徐铉所注俗字浅析[J].古汉语研究,1995 (2):22-25.

[6]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4.

[责任编辑]张爱美

H122

A

1673-5935(2015)02-0046-04

10.3969/j.issn.1673-5935.2015.02.015

2015-04-09

王艳(1974—),女,山东邹平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段玉裁正字俗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正字·遣词·造句·达意——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研究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十四)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