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党帅王桂花
(1.渭南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陕西渭南 714000; 2.渭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渭南 714000)
渭南市动物疫病防控情况的调研报告
裴党帅1王桂花2
(1.渭南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陕西渭南 714000; 2.渭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渭南 714000)
动物疫病防控不仅关系到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也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随着渭南建设陕西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的开展,畜禽存栏量猛增,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进一步增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
2014年,全年累计注射口蹄疫疫苗855.9万头(只),其中,牛58.68万头、羊289.31万只、猪507.91万头。全年累计注射猪瘟疫苗215.26万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488.39万头,应免率、建档率、挂标率均为100%;注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4 670.82万羽,免疫率达到100%。共检测重大动物疫病样品15 420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1.1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基本健全
渭南市畜牧兽医体制改革以来,各县(市、区)动物防疫机构队伍基本健全,市县两级成立了动物防疫及畜产品质量安全指挥部,分别设立畜牧兽医行政主管局、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镇级设立畜牧兽医站,每站配备3~5名正式工作人员。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备1名动物防疫员。
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基本健全,市级配备足量冷库,县级配备有冷库、冷藏车,镇畜牧兽医站配备有冰箱(柜),村级防疫员配备有冷藏包。
1.2 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得到落实
渭南市制定下发了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包联实施方案,成立了市、县、镇三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包联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公示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包联公示牌。市级人员包县、县级人员包镇,镇站人员包村、包场,确保包联不留空白。
同时,印发了动物疫病防控责任追究办法,明确了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和相关人员的防控职责。此外,制定印发了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反应死亡补偿管理办法,对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国家规定的强制免疫病种,在免疫注射时出现的应激死亡给予一定补偿,保证防疫员行使免疫操作时无后顾之忧。
1.3 动物疫病防控各项制度、档案基本健全
县级建立了畜禽标识管理、疫苗管理、防疫物资管理等制度,镇畜牧兽医站建立一村一档的散养户免疫档案,规模场(户)建立详细的养殖档案,屠宰场建立入场检疫、屠宰检疫、病害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消毒防疫等制度。
通过制定动物疾病“旬报月会商”制度,市、县、镇三级建立了全面覆盖的疫情测报网络,定期汇总、上报区域内动物疾病发生情况、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分析提出疾病综合防治措施。
2.1 认识程度不够
一是受传统养殖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养殖户特别是散养户重养轻防、重治轻防得侥幸思想比较严重,往往以饲养数量少、自养自食等理由逃避或应付防疫。二是大多数规模养殖场条件简陋,防疫设施严重缺乏,甚至连隔离圈舍、消毒池等都未设置。部分规模养殖场(户)虽然防疫硬件配备到位,但管理混乱,消毒设施形同虚设。免疫程序不科学、免疫操作不规范,免疫效果大打折扣。
2.2 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渭南市各县市区兽医实验室还未全部通过省级验收,实验室条件简陋,设备短缺,技术落后,个别甚至无法开展检测工作。基层兽医站条件落后。目前全市共有124个乡镇兽医站,其中有站无址的17个,占13.7%;2人以下站25个,占27.4%;配备有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的站97个,占总站数的78%;配有电动车或摩托车的65个,占乡镇站总人数的52%。
2.3 基层动物防疫人员不足、待遇不高
全市有2 906个行政村,乡镇站在职人员505名,平均每名乡镇站人员分包6个行政村。此外,基层防疫人员待遇不高。一是在现有体制下,基层防疫人员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机会相对较少,岗位交流渠道狭窄,直接影响其工资待遇和工作能力的发挥。二是村级动物防疫员补助过低,缺乏基本保障。目前全市村级防疫员的补助范围在每月60~120元之间,再无其他补助,车辆燃油、防疫联系电话费用均由个人承担。村级防疫员缺乏基本保障,在工作中随时受到疫病感染和牲畜伤人的威胁。由于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补助低、无保障,导致村级防疫员更换频繁,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
2.4 基层防疫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全市乡镇站505名在职人员中,56岁占27%,46~55岁占35%,45岁及以下仅占38%。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大专占14%,中专占13%,中专以下占72%。全市2 662名村级防疫员中,56岁以上占25%,46~55岁占39%,45岁以下的仅占36%。高中学历占25%,初中及以下占75%。
全市乡镇站在职人员,非畜牧兽医专业人员比例过大,青黄不接现象较为突出,主要是子承父业,或通过招工渠道进入畜牧系统的。村级防疫员更是没有进行专业学习,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成为乡村兽医,或经营饲料兽药,进而转为村级防疫员,开展防疫工作。
2.5 疫苗质量保障措施不足
2.5.1 疫苗来源
目前,疫苗品种繁多,生产厂家众多,设备水平不一,质量参差不齐。除动物防疫主管部门直接供应的疫苗外,还有兽药饲料经销商在销售产品时搭送给养殖户的疫苗,或者是种畜禽场销售仔畜(禽)时搭送给养殖户的疫苗,甚至还有个别不具资质的动物诊疗机构直接提供养殖户的疫苗,这些疫苗来源渠道复杂,在什么条件下保存、质量如何,养殖户并不清楚,但贪便宜图方便,盲目使用。
2.5.2 运输保管不当
目前,除动物防疫主管部门直接专供疫苗外,还有个别养殖场(户)在采购疫苗时没有采取必要的冷藏冷冻设施运输和保存疫苗,存在随意乱放现象。有的不管是冻干苗还是灭活苗,统统放入冰箱冷冻室,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疫苗的质量。
2.6 免疫操作不规范
2.6.1 注射器械及注射部位消毒不严
在动物防疫过程中,许多防疫人员不能严格地按照操作规范,对防疫器械、注射部位进行消毒,没有做到一畜一针,而是一群畜禽或一村使用一个针头。
2.6.2 免疫注射剂量不准及注射部位不准
在免疫过程中,有的防疫人员随意改变注射剂量,有时怕产生注苗反应而减少剂量,有的希望增加抗体效价而成倍加大剂量;有的未仔细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导致注射方式、注射部位不准确;有的不对动物进行保定,而是采取“飞针”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注射剂量和注射部位的准确性。
2.6.3 注射疫苗后不做观察和记录
疫苗注射对动物是一种应激性刺激,根据机体个体状况,可能出现应激反应,如果加强观察,及时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急救治疗,安全可以减少损失。由于注射后不观察,待畜主发现出现应激反应找到防疫员时,已丧失了最佳救治时间。
3.1 理顺管理体制、健全防疫队伍
一是建立上下贯通的市、县、镇、村四级动物防疫工作队伍。按照畜牧兽医体制改革要求,实行行业归口管理,以便技术人员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二是建立基层动物防疫人员评聘管理制度,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三是加强与人事、编制等部门的联系,适当增加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编制。通过振兴计划、基层事业单位人员招考等方式,招录一定数量的大专以上学历畜牧兽医专业人员充实基层队伍。四是提高基层防疫人员待遇,同时将村级防疫员依法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彻底解决其后顾之忧,确保防疫队伍稳定。
3.2 增加防疫投入、确保物资配备
一是及时落实并兑现扑杀、无害化处理及疫苗反应死亡补偿经费。二是加大兽医实验室建设力度,增加设施设备及技术力量,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监测预报功能。三是充分储备疫苗等各类防疫物资和器械器材,有效保证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正常开展。四是加强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防疫网络,充实完善疫苗运输车辆、冰箱、冰柜、冷库、冷藏包等冷链设施设备。
3.3 开展技术培训、提升防控能力
将开展防疫人员培训、提升防疫人员整体素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组织举办专题讲座、技术培训、知识竞赛、重大疫情应急演练等形式,让他们掌握疫苗保存、使用剂量、注射方法、注意事项、健康检查、应急处置等基本知识,提高动物疫情监测能力,及时准确掌握疫情动态,切实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
3.4 加强教育宣传、提高防疫意识
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手段,通过编写技术手册、散发宣传单、发布公告、制作宣传图板、举办专题电视讲座和播发专题新闻等方式,广泛宣传动物防疫相关知识,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理解动物防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全社会的动物防疫意识。特别是加强兽用生物制品使用知识的宣传,使广大养殖户能在防疫人员的指导下正确地使用生物制品,防疫人员能够按照说明书、瓶签内容及农业部发布的其他规定正确使用。
3.5 突出重点工作、狠抓关键环节
一是紧紧抓住免疫这一关键环节,集中开展强制免疫,实行常年免疫、及时补针的免疫程序,在保证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上下功夫。二是紧紧抓住监测这一关键环节,按照常规监测与随机抽检、集中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免疫抗体和病原学监测工作。三是紧紧抓住预警这一关键环节,积极开展畜禽流行病学调查,定期发布疫情预警信息,做好预警预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