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霄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
通过临床用药规律探讨乳腺增生的治疗思路
张霄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
整理近10年乳腺增生的中医证治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文献中的药物进行分类,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用药规律及特点。本研究发现,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药为本病四大类常用药,与本病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正虚相符。单味药用药频率研究表明,肝气郁滞为本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贯穿本病的始终;血瘀为本病发病的另一重要病理因素,而血虚尤其是肝血亏虚是本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基础。本研究提示我们在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的过程中,应不忘调理肝经气血和养血活血。
乳腺增生;中药;用药规律;治疗思路
乳腺增生病(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HMG)是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以乳房肿块和疼痛为两大主症,是育龄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呈低龄化趋势[3]。近年来,中医学以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指导,在该病的防治中显示出独特的治疗优势[2-5]。本研究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近10年治疗乳腺增生的相关中医文献为研究对象,以中医处方的用药频次为切入点,探索乳腺增生的用药分布规律,以期为该病的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借鉴。
1.1 资料来源及检索方式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核心期刊所收录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研究文献。检索方式为主题词检索,检索词为“乳腺增生”、“乳癖”,检索时间范围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对照研究及病例报道文献;研究对象为有明确诊断的乳腺增生患者;治疗组样本不下于30例,干预措施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且疗效在80%以上;内服中药方必须有明确的药物组成。排除标准:同一研究从不同角度发表的文章只取其中1篇;个案报道;具体药物组成不明确的文献;干预措施以针灸、推拿、中药外敷等外治或理疗为主的文献。
1.3 研究方法
将纳入文献中所用治疗药物的名称参照《中药学》第七版和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进行整理,上述未涵盖药物未被录入。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药物频次进行统计分析。
从上述数据库中检索出相关文献通过全文阅读,参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文献211篇。其中,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的中药共计90味,用药频次共计3085次(使用频次≤3的药物不纳入本研究),其中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分别是柴胡204次(使用频率6.6%)、当归173次(使用频率5.6%)、白芍139次(使用频率4.5%)、香附124次(使用频率4.0%)、郁金104次(使用频率3.4%)、茯苓98次(使用频率3.2%)、穿山甲95次(使用频率3.1%)、浙贝母91次(使用频率2.9%)、夏枯草91次(使用频率2.9%)。如果按归类则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为23.5%(其中补血药占46.8%),其次为活血化瘀药22.5%,理气药13.6%,化痰止咳平喘药12.8%。
乳腺增生属于中医学“乳癖”范畴。先天禀赋不足、外邪侵袭、情志饮食失调、劳倦内伤等皆可致乳房经络气血失调,损伤乳络,导致气滞、痰凝、血瘀等病理因素阻滞终成乳癖。本病的病因病机在文献中早有记载,如《外科真诠》:“乳癖……总由形寒饮冷,加以气郁痰饮,流入胃经,积聚不散所致。”《医宗金鉴》云:“此病由肝脾二经气郁结滞而成。[6]”《外科正宗》曰:“乳癖乃乳中结核……多由思虑伤脾,怒恼伤肝,郁结而成也,忧虑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宋·《圣济总录》曰:“盖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将理,冲任不和……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
对于本病的辨证分型各医家有不同见解。金实认为乳腺增生病之初多属痰气胶结,治疗以行气化痰为主,进展期痰气胶结日久、血气不活,治疗以行气化痰为主兼用活血;后期以痰、气、瘀互结兼有正虚,治疗以行气化痰、活血化瘀兼以扶正。赵利华[7]将乳腺增生症分为肝郁气滞型、肝郁血瘀型、冲任失调型3型;并认为肝郁痰凝是其发病的基本和起始病机;肝郁是本,痰凝是标,临证中强调解郁、疏肝、化痰应贯穿于治疗的各个阶段。郭琪[8]等运用德尔菲法对中医乳癖辨证分型及各证型诊断标准进行专家调研分析,最终德尔菲法得出贡献性大的辨证分型为冲任失调证、肝郁痰凝证、肝郁气滞证3个辨证分型。韩冰[9]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气滞、痰凝、血瘀,治疗应以通散为原则。
本研究中用药频率在前10的药物有柴胡、当归、白芍、香附、郁金、茯苓、穿山甲、浙贝母、夏枯草等,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化痰、软坚散结等作用。其中柴胡出现频次最多,占单味药的比例最大,《滇南本草》中描述此药“行肝经逆结之气”;而香附入肝经气分,善散肝气之郁结,其味苦,可疏泄以平肝气之横逆,又能活血。《本草纲目》描述此药“乃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以方测证,据此我们可推测,肝气郁滞为乳腺增生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刘玉斌[10]等也认为肝郁是乳腺增生发生的重要原因。乳腺增生的发病与足厥阴肝经密切相关,因足厥阴肝经绕乳而行,乳头为肝经之气所贯,故而乳房的喜恶与肝相同,即喜条达而恶抑郁。因肝主疏泄,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停,蕴结于乳房,发为乳癖;或疏泄太过,下降不及,血随气逆,乳络为血所瘀,旧血不去,新血不生,壅滞乳络,发为乳癖。因此临床治疗多以疏肝理气调节气机,以恢复肝主疏泄之功。本研究中当归、白芍使用频次位列前三,当归甘温质润,为补血之圣药,且性属辛温,为活血行气之要药;白芍收敛肝阴、养血柔肝,又可缓急止痛。本研究发现,补虚药在本病中使用频率最高为23.5%,其中补血药占46.8%。据此我们推测,血虚尤其是肝血亏虚为乳腺增生发病的重要基础。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为血海,主藏血,气血旺盛则冲任充盈,上行为乳,下行为经。相反,肝血亏虚、冲任二脉不盛、乳络失养、血枯络滞终成乳癖。故而临床当归、白芍等养血和血以补肝体,柴胡、香附等疏肝理气以复其体阴用阳之能。
本研究中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为22.5%,仅次于补虚药,而郁金、穿山甲等活血化瘀药亦位居单味药的前10。结合临床上乳腺增生以乳房疼痛和肿块为主要症状,据此我们推测瘀血阻络为乳腺增生发病的另一重要因素。乳房肿块的形成与瘀血阻络密切相关,正如王清任云:“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情志失调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停,则瘀滞乳络;而饮食失调,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则痰浊内生,阻于乳络,血行受阻,日久聚于局部形成肿块。而瘀血停滞于内,又可进一步阻滞气机,影响津液输布,导致水湿痰浊内生,使瘀血加重,终成痰瘀互结,胶结难解。正如《血证论》所云:“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11]”叶天士曾言:“起病气结在经,久病血瘀入络”,故而本病临证治疗中常兼有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等。
总而言之,本研究发现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药为本病四大类常用药,与本病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正虚相符合。单味药用药频率研究表明,肝气郁滞为本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并贯穿本病的始终;血瘀为本病发病的另一重要病理因素,而血虚尤其是肝血亏虚是本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基础。本研究提示我们,在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的过程中应不忘调理肝经气血和养血活血。
[1]陈浮芸.《金匮要略》调理肝脾法在乳腺病中的运用[D].福建中医学院,2008.
[2]熊红.自拟疏肝消癖方治疗乳癖458例[J].中医杂志,2010,51(1):184-185.
[3]任劲松,薛博瑜.乳癖散合外敷方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10):1376-1378.
[4]贾书生,杨添淞,孙世晓.归芍消癖散治疗乳腺增生206例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2,40(1):110-111.
[5]高凤霞,陈晓云.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230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6):1327-1329.
[6]李伯成,孙慧玲.乳康胶囊对乳腺增生模型人鼠的治疗作用[J].中成药,2009,31(9):1436-1438。
[7]杨昆蓉.赵利华治疗乳腺增生症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8):963-963.
[8]郭琪,裴晓华.利用德尔菲法确立乳癖辨证分型标准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760-1763.
[9]杨涓,董江川.韩冰教授辨治乳腺增生的经验[J].江苏中医药,2008,40(6):19-21.
[10]刘玉斌,李德辉,张素燚,等.从调补营卫法论治乳腺增生病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2): 166-167.
[11]王君.乳腺增生病肝郁血瘀证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R655.8
:A
:1006-3250(2015)07-0875-02
2015-01-16
张 霄,从事中医内科的临床与研究。